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中华民族实体发展源于各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共同性增长,其整体格局的话语演进和关系整合也逐渐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实体一致性的本质属性,该属性规约了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精神家园共同性建设的历史维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是构建整体性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程度,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国家认同抑或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本依托;坚持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共同推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实现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有利于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国内各民族共同利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需要进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认同的锻造、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的建构、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的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的模铸。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设建立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基础上,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这种话语叙事的历史逻辑开端于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形塑于秦汉以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觉醒于各族同胞共御外侮、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典型形象、精神家园、物质发展、目标使命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内涵外延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凝聚而成的命运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更高层面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时代命题。这一共有精神家园应该具有超越内部各民族的边界,能够为各民族所认同,能够共建、共享等内在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凝结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不但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增进各民族之间价值共识和情感纽带的集中体现,在理论逻辑以及和谐民族关系的现实构建中都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从苦难到辉煌的重要见证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巩固的黏合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培育的基本历史前提和重要现实语境。因此,新时代站在国家发展的总布局上,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就是培养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力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新时代转型的起点上,重视从文化视角培育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加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源泉与精神纽带。从这个意义上看,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消弭错误的文化观,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维度的支撑力量,是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实地调查,从交融汇聚、互鉴共享、共生互补三项机制阐释各民族文化何以互鉴融通。文章揭示出,正是在交往交流中,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逐渐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标、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根本目标,表明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尊重与遵循,彰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功能定位,设定了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助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从而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构建的中心,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工作的指引。  相似文献   

8.
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定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如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就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实践问题。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基础;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法律基础。只有坚持推动这五大基础路径,才能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特殊历史文化活动中,相互交往交融,形成的共有身份认同。全媒体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我们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严峻挑战。重视高校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融合,从理论与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提升全媒体建设与管理水平,强化全媒体新闻舆论工作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民族意识自觉、民族文化共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影响、我国民族理论创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认同范畴、意识范畴、要素范畴是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内涵的三个维度;扎实做好民族工作、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意蕴;增强"五个认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制度建设、增强文化教育、拓宽传播媒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本领域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构建、量化实证研究、多学科视角分析及心理机制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并发展着的中华民族,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力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中国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团结抗战,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精神文化体系,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精神文化基础.分析了抗战时期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内核、土壤根基、团结纽带及政体目标,论述了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言具有交际、思维、教化、情感和凝聚等功能,对促进中华文化普及,强化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重要的载体、纽带和价值彰显作用。要准确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语族与民族、差异性与共同性、语言的工具性和内聚性的关系,切实发挥国家通用语言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语言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桥梁功能,强化中华文化站位和中华文化认同,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切实发挥语言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内聚性和向心力,使各民族在共创中华文化基础上,共享中华文化、共传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4.
增进共同性是新时代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而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意识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实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就意味着增进共同性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从关系实在论的视角看,共同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生共在的社会关系模式,由具有共同性的多元主体联结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多维关系联结而成的复合型共同体,不管是从民族关系、地方与整体关系,还是从个体与国民共同体关系来看,共同性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和命脉。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需进一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助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共同体。因此,需要以国家认同和国民身份为关系纽带,增进政治之维的共同性;以共同富裕和共同利益为关系纽带,增进经济之维的共同性;以共有精神家园和文化认同为关系纽带,增进文化之维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生成逻辑、实践指向和价值意蕴的有机统一。生成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经验总结。实践指向表现为:党的领导确保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利益共享夯实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法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命运与共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价值意蕴旨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铸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民族复兴伟业。以文化润疆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原点,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为基点,以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支点,对标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围绕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抓住现实机遇,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协同,集中在"润"字上下功夫,有利于协力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促进各族同胞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由互动实践走向相伴而生,从而形成聚小为大、积极向上、心理联结、情感凝聚、团结进步的实践逻辑,进一步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牢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项重大战略性任务。两者共源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历史演进相互成就,当代实践目标一致,内容关联,主体同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根基,是中华各民族共在共建共享的文明,功能价值上二者相辅成。因此,应以系统思维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协同建设,以践行“两个结合”引领方向,以创新机制激发动能,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支点。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党中央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这个民族工作主线,是新时代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实践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民本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在实践途径上,要通过建设中华民族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奠定经济基石,通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社会基石,通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文化基石。深刻认识这个重大创新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途径,对我们总揽全局,促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长期忽视了话语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所需与话语共同体的功能优势是构建话语共同体的驱动力。话语共同体以语言文字共同体为基础,社会结构交融为前提,共同的话语体系为核心而逐步形成。面对法律保障缺失、民族交流困难等现状,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将构建话语共同体纳入法治轨道以实现法治保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以增强文化认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提高治理效能;推动各民族话语融通以形成精神核心;落实媒介化统战以汇聚民族力量;建设学术话语体系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推进共同富裕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能动作用。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善于吸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营养,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一体推进,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协同赋能,科技富民和生态富民双管齐下,贫富分化和平均主义同步治理,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筑共有精神家园、共享民族复兴荣光中不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向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