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工程。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键在于科学地处理好经济基础层面共同性和差异化的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协调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文化、习俗和民族意识的摩擦,而有其经济基础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新时代党的“文化润疆”方略实施路径构建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引领“文化润疆”方略的内涵深化,着力推动上层建筑领域与经济基础领域的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打牢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有意识地探索支撑各民族特有文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为前提,激发各民族同胞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新时代民族工作亟须思考如何推动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新时代民族工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可以从特征关联、原则遵循、路径选择三个角度予以阐释。从特征关联来看,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融入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从原则遵循来看,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作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应对各类风险隐患的基础保证;从路径选择来看,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问题,民族工作要把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梦想追求。它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共同富裕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着力点,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伟业,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系统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回答了共同富裕的学理逻辑和现实基础,从历史维度和价值维度回溯了共同富裕的历史源流与价值取向,形成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纵览党的百年历史,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持续加深了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成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共同富裕之路。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立论基础,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标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与战略指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新财富观、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分配观、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观,织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网,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推动共同富裕在推进人民经济的征途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4.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增进共同性”的提出,涉及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在新时代发展的一些重大的基本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为党的民族工作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以及民族理论在新时代的推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突破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增进共同性”的三重逻辑包括:首先,“增进共同性”的提出遵循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身的本体逻辑,在这一逻辑下,必须要以共同性来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其次, “增进共同性” 的提出凸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发展的理论逻辑, 在这一逻辑下, 增进共同性成为民族团结理论研究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推进的关键环节和转换“枢纽”;最后, “增进共同性”的提出有效应对了现实国情的机遇与挑战, 回应了改革开放后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带来的共同性不断增多的发展趋势以及防范应对民族领域风险挑战的现实要求,在这一逻辑下, 党中央敏锐认识到并把握住了新时代的历史机遇, 以增进各民族共同性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化解国内外风险挑战,凝聚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夙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科学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历史前提、实践原则和制度保障,赓续于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百年实践探索中。如果说“,发展共富”是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全民共富”是共同富裕的主体内涵,“全面共富”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共富”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那么,“共建共治共享共富”则是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因此,在高质量发展中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于推动“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持续推动和深化“五个认同”教育,本研究以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不足为切入点,从顶层设计、教育模式、情感沟通机制、评价体系建设四方面探索优化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路径,为持续提升“五个认同”教育实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做深做实做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中华儿女的美好愿景,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实现共同富裕展开不懈追求。百年来,根据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各阶段下社会主要矛盾和目标任务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的历程经历了提出政治设想、构建制度保障、奠定物质基础和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四个阶段,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话语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该话语的生成是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文化基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生成是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抵制西方话语对中国民族政策污名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从理论逻辑和文化基因来看,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遵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团结文化是话语生成的文化基因。而话语生成之后,通过传播才能获得人们的认知和认同。因而,可通过修辞化、视觉化、音乐化、故事化等传播路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具象传播,进而建构与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个人”推进,从面向人的需要深化至面向个体需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探讨的重要议题。面向个体需要既不等同于迎合个体需要,也并非推崇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贯彻和发展,凸显了人的个体向度,从目标、内容、方法3个维度呈现出丰富蕴含。它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以满足并引导个体精神需要为核心内容,以“现实的个人”及其需要为实践起点。立足新的时代背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是规律性、时代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既是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应然需求,也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化困境的实然诉求,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供需契合、结构优化、人民至上,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的内在规定。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需要的积极面向,进而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的同时,真正做到将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要精准把脉个体需要图景,增强要素供给适配度;二要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个体需要层次性;三要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贯彻“一个不能少”。  相似文献   

10.
民族工作作为“国之大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民族工作的长期战略指引和重要政治保障。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引性意义,可以从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与实践指向三个角度予以解读。从核心要义来说,全面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民族工作确立了根本遵循;从精神实质来说,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精神指引;从实践指向来说,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和人心所向,必须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要义。从发轫逻辑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理论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百年的历史目标,是赓续中华民族大同理想的具象表征,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要求。从理解维度看,共同富裕话语历经百年,使之既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也作为一种价值指向,又作为一种道路选择,分别彰显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理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本质规约。现如今,中国正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同富裕,做到了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首创相结合、坚持总体谋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思想动员与制度保障相结合、坚持创造财富与分配财富相结合、坚持共同奋斗与防范误区相结合,展现了共同富裕的中国实践蓝图。需要认识到,推进共同富裕还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即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的国际形象、为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陷阱”贡献中国智慧以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话语是拥有高度理论深意和实践品格的政治表达,既是体现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目标、纲领的软实力,也是巩固党的领导、夯实执政根基的隐性资源。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话语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嬗变,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主题引领下,形成“革命求富”“建设谋富”“改革致富”“脱贫共富”的话语表达。基于此,中国共产党聚焦共同富裕话语的理论溯源、文化基因、实践诠释,深化了共同富裕话语的逻辑证成,从而为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增进共同富裕的道路自信、树立共同富裕的国际典范提供了话语支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官方话语中多次出现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具有多重意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根脉传承,是自古以来家国同构的政治话语表述,也是我国各民族情感交融的生动阐释。中华民族大家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呈现、动态刻画和同一表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充分的内涵一致性和高度的建设同构性。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有效地将个人、家庭、民族和国家建设纳入统一的社会建设工程中,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政治理念导向和价值判断基础,为族际交往、家庭兴旺和个人成就提供价值积淀和行动指引。重视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负载的内涵意蕴和建设资源,发挥其情感生发、多元塑造和实践指导的功能;加强面向广大群众、抱朴归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体系建设;深化以“家和”理念为核心的民族叙事和民族团结实践,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使命和初心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观,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针对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阐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丰富并拓展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开辟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当前,“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议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能够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目标和方向,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百年来意识形态演进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形势、意识形态规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梳理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历程,主要包括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等四个意识形态重要发展演进阶段.基本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捍卫党对意识形态绝对领导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保障、坚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演进理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根基、坚持意识形态斗争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性相协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指引、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源泉等党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经验.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由革命话语向社会主义建设话语再到全面深化改革话语的时代自我更新与发展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丰富意识形态价值、纠正意识形态偏向、引领意识形态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意识形态最强合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理论进路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16.
从主体维度上看,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主体功能与价值,强调主体因素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作用,指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最高目标在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根本价值目标在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来处理族际关系和协调族际政治,把整体建构与发挥区域优势相结合,实现民族群体和民族个体的协同发展。主体维度下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有其生成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坚持主体功能与价值,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创格局,对促进当今世界民族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定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如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就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实践问题。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基础;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法律基础。只有坚持推动这五大基础路径,才能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当前启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工作逻辑充分。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上,中华民族自古孜孜以求共同富裕,梦想寻求不仅贯穿民族发展全过程,而且生成为民族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引领,激励民族奋进不息。学理逻辑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以客观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与规律走势的科学结论,明晰中华民族寻求的共同富裕不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是有着正当性、合理性的人类本真追求,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阶段可兹实施的现实性。实践逻辑上,社会主义新中国至今所取得的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社会富起来成就,不仅实证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关于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认知的正确性、为新时代中国跨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更昭示着中华民族即将实现世代梦想的美好未来以及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19.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对基于“五个认同”的新型民族关系高度重视,强力推动,全面落实。为了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守正创新,从历史文化和政治政策两个视域强化以下九个方面的认知。在历史文化视域:铭记历史,立足国情,不忘初心;增进共同性和交互性;以“一”统“多”;推广普及全国通用语言;民心相通,感情交融。在政治政策视域: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守正创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构建新时代民族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构建话语的主动性,推动话语创新的自觉性。从构建基础上看,科学的思想理论、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的话语资源为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话语体系提供了前提条件与现实基础。从价值逻辑上看,构建新时代民族话语体系是推动理论发展、推进实践创新的内在需要,是增强政治认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也是彰显中国优势,扭转话语弱势的迫切需要。从现实状况上看,新时代民族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为此,必须厘清构建思路,优化构建路径,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民族话语体系的阐释力、引领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