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新月派.一直是令研究者既“说不尽”也“说不清”的一个对象。“说不尽”者.乃因新月派成员杂,涉历面广.除文学而外.兼及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领域,殊非文学研究一途所能曲尽其妙;“说不清”者.即就文学研究而言.乃因研究者未得新月派要领之故。不少评论家囿于“主义”型的思维范式.把新月派概括为浪漫主义社团.但持此说者常常不能象称创造社为浪漫主义社团者那样颇多自信,因为胡适等新月派首领从理论到创作都很难说有多少浪漫主义兴味.而至少作为新月派主将之一的梁实秋从来就是个浪漫主义的偏执反对者;有些研究者聪明地意识到了用划一的主义阐释新月派的困难.便投合少数当事人的微妙心理,矢口否认新月派作为一个社团的历史存在;或者在“新月社”、“《诗刊》派”、“新月派”等名称的辨异中做着抹煞新月“旧痕”的手脚;这两方面的研究者所沉陷的  相似文献   

2.
高旭东 《齐鲁学刊》2004,(5):136-140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之后,就以古典主义批评来清算五四文学"浪漫的混乱",并由此而把对浪漫主义的批评转换成对革命文学的批评。梁实秋批评策略的调整使他逐渐地认同五四新文学传统,但他在终极的文学理论上没有放弃古典主义立场。梁实秋在肯定现实主义的同时又张扬古典主义,这使他在理论上陷入一种矛盾境地。  相似文献   

3.
论新月派创作的现代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月派是一个浪漫主义流派,而从浪漫主义走向现代主义,是后期新月派文学创作中时隐时现的运行轨迹。本文对后期新月派的主要创作活动进行具体考察,粗线条地勾画出现代主义特征在新月派创作中的发展演变轮廓。  相似文献   

4.
1928年发生的梁实秋与左翼的文学论争,学界已讨论颇多,不过论述多集中在双方文学观念本身,很少将梁实秋的个人主义思想背景考虑在内,因而不同程度地模糊了文学观念交锋背后双方在文化政治理念上的差异.笔者将梁实秋的文学观念与其时新月派进行的人权论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梁实秋与左翼文学分歧的根本并非是与阶级性相左的人性,而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个人性.是个人自由优先,还是阶级类集体意识优先,是造成双方文学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白春超 《中州学刊》2006,4(2):208-212
新月派的文学观一向被视为浪漫主义,这种相沿成习的看法其实并不确切。作为一个较为松散的文学群体,反叛浪漫、抨击感伤才是“新月”之所以成“派”的凝聚点和粘合剂。新月同人一致的文学理想是以理节情、追求秩序与规范,表现出明显的古典主义特征,在激烈变革的现代中国文学中显得格外醒目。新月派的文学观具有向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回归的倾向,同时又契合了世界现代文学放逐抒情趋于客观、克制的发展态势,对当时激进的主流文学起着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6.
叶公超是20世纪30年代的自由主义批评家.他以"新批评"为主,兼容并蓄,表现出批评观念的独异性和复杂性.他的活动圈子主要是新月派,但又同新月派同人的文学思想不尽相同.具有浓厚的文化精英意识和新古典主义倾向的叶公超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贡献是艺术理论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从二十年代后期开始,梁实秋作为新月派的主要理论家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重大的文学论争,在这些论争中,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代表受到批判,后来一直沿用这种提法。仔细考察梁实秋的文艺观,我们发现,梁实秋的思想观点用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即自然人性论)来解释,有许多矛盾之处。比如,他一再宣扬人性论,但对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基础的近代人道主义却极力抨击,认为人道主义不合乎人性,声称“吾人反对人道主义”。他主张文学应诉诸普遍的人性,而又  相似文献   

8.
梁实秋的文学货色论尽管与政治相关,但本身却无政治性,它是一种关于文学发展、文学批评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在梁实秋看来,文学批评、文艺理论是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事实的阐发,并一直为文学现实所牵引;梁实秋主张文学艺术应该自由发展、独立成长,反对政治体制及各种先在的理论对于文学艺术的侵扰与限制.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等文学现实现象之间本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梁实秋只执其一端,明显自陷偏颇.但是,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论一直存在着理论过于导引创作的倾向,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之下,梁实秋的文学货色论事实上反而具有了某种纠偏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新月派怍为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存在过十个年头。如果说,五四时期文学界为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这两大文学社团雄踞文坛的话,新月派是继其后拥有一批作家、有创作实践、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学派别。提起新月派,三十多年来人们总是持敌视态良,一部分青年学生中所知道的多是梁实秋的人性论,胡适陈西滢的买办洋奴咀脸,而不是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沈从文、凌叔华等的小说。那种把文艺创作、艺术流派、艺术倾向和政治斗争机械地加以等同,以政治结论代替艺术评论的简单做法,对文学研究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近几年来,对《新月》的诗歌创作及其代表诗人徐志摩、闻一多等的研究和评论,取得不少积极的成果,对这个社团的性质和特点,也作过有益的探讨,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对于这个社团在小说创作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三十年代前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发生过关于文艺阶级性的论争。《新月派》梁实秋首先发难。他在《文学与革命》中宣称:“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文学一概都是以人性为本”,“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梁实秋完全抹杀了人的阶级属性和文艺的阶级性,主要在于反对无产阶级文学,进而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当时以鲁迅、瞿秋白为首的左  相似文献   

11.
斯达尔夫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在批判新古典主义教条和吸收卢梭浪漫主义思想、德国浪漫主义因素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浪漫主义理论。她认为人类和文学会日臻完美,追求个性的自由以及情感的张扬,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和梁实秋两人在求学生涯、学理观念、学术论争遭遇等方面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他们两人在美学观念上却代表着两个悖逆的极向,前者崇奉浪漫主义,后者信仰古典主义。这种美学差异,在创作中是追寻性灵表现,还是严守纪律规则;在表现对象时是强化独特个性,还是推崇"常态"人性;在文学主张上是提倡闲适幽默,还是关注历史透视等几个方面的对立中呈露出来。这种比较辨异的方法,有助于对作家的美学观念与体系作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隶属于广义的浪漫主义美学体系,他接受克罗齐和斯平加恩的表现主义美学,批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标准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与梁实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思潮相互抗衡、对立.他在美学上沟通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中国古典文论中个性、性灵的内在学理关联,理出中国古代浪漫文学思潮的脉络;他选择中立的文学性质与功用的定位;他在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对立的世界性的语境中,深刻批判"唯物机械论",大力弘扬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4.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开展,文学领域发生了以鲁迅为代表的"阶级论"与梁实秋为代表的"人性论"的论辩。鲁迅在论辩中发表了长篇论文《"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章指出了新月社标榜"文艺自由"的虚假性与反抗专制压迫的软弱性,阐明了自己译介苏俄文艺理论的动机与目的,并对梁实秋用"人性论"否定无产文学的种种错误论点进行了辩驳。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社批评家提倡"普遍人性论"、"天才论"的文艺观,并在否定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学存在可能性的过程中与鲁迅发生了激烈的论争。鲁迅认为文学兼具阶级性和人性,他揭露了新月社潜隐的资产阶级意识及其替国民党政府"维持治安"的心理与意图,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存在合理性进行了辩护,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格律诗派的缘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兆平 《文史哲》2003,12(3):24-31
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 ,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 ,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以闻一多、邓以蛰、梁实秋这一“三套马车”群体为主 ,在 192 6— 193 1年间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只有把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建构纳入这一思潮中考察 ,才能探明缘发的起因 ,才能符合新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7.
与初期白话诗派相反,象征派与新月派既有深厚的中国古典诗歌修养,又对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诗学有着较深的研究.他们之所以接受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中国传统诗歌的阅读与修养所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象征诗派,倾向于象征诗风,但却同时受到浪漫主义诗歌的浸染;而此期的新月诗派则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但也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因此,他们是最早对胡适的诗学观念表示不满的诗人.他们往往能够站在"诗之所以为诗"的审美立场来观照唐宋诗词,发现"含蓄蕴藉"之美才是唐宋诗词之最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新文学流派大都是作家强烈追求的结晶,打破常规的独创。“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1922年到1926年的五年间,“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这百多年在西欧活动过了的文学倾向也纷至沓来地流入到中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新古典主义,甚至表现派;未来派等尚未成熟的倾向都在这五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露过一下面目。”这种情况总的趋势虽然逐渐减弱,但还是延绵到四十年代。另  相似文献   

19.
倪素平 《阴山学刊》2004,17(6):32-35
后期新月诗派在秉承前期新月诗派"理性"思想的同时,无论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中都逐步渗入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因素.在趋向现代主义大潮的过程中,后期新月诗人冷却诗情深刻冷静地思考人生,在诗的题材、诗感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趋近.在后期新月派诗歌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后期新月诗人对"主智诗"的寻求,"城市诗"的开拓,都是对中国新诗史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新月社和南国社是1920年代的两个重要文学社团,后者以其车硕的戏剧创作、演出实践和戏剧理论推动了当时戏剧运动的发展;前者虽以诗歌、散文以及小说创作著称,但其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的实绩,亦影响深远.由于时代背景与文学境况的相似,二者的戏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在的相通性,同时,由于个人性情气质、审美个性及其所选择接受的美学观念等的方面的不同.又使得二者在戏剧美学追求和理论主张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