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刚 《天府新论》1998,(2):49-53
葛洪(283—363)[1]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出自土族,为东晋时代著名道教学者。其身世,据《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载:“祖系,吴大鸿胪。父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守。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确习,遂以儒学知8。”地“尤如神仙冒着王法”。“在山积年,优雅闹春,著述不辍”。“自g抱朴子,因以8书。其余所著路漾诗赋巨卷,移椒率表三十卷,神仙、民正、德逸、集导等传百十卷,又拟《五经》、《空》、《汉》、自家2宫、才换来事三日一十卷,《金属药方》一日奋,《时后要急方》四卷”…  相似文献   

2.
葛洪(283~363),丹阳句容(今江苏扬州)人,是两晋之际重要的道教理论学者、社会批判思想家、医学家。他著述宏富,可比班、马,《抱朴子》内、外篇是他最为有影响的著作。《抱朴子内篇》已由王明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著成《抱朴子内篇校释》出版(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而《抱朴子外篇》因为葛洪用典繁多、内容博杂,阐释难度颇大,向无良好注本行世。杨明照先生集四十余年之功,终于撰成《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两大厚册(中华书局1991、1997年版),其书搜罗材料丰富、校勘精勤,嘉惠学林。但其中尚有些微疏漏,今举一例如下:《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  相似文献   

3.
葛洪思想对《桃花源记》的影响陈立旭葛洪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他在魏晋社会动荡时期写下了被称之为魏晋神仙道教重要典籍的《抱朴子内外篇》。此书所反映的葛洪思想,对后世士大夫的观念有很大影响。陶渊明生于365年(正...  相似文献   

4.
葛洪虽然曾以“文儒”自许 ,但真正使他扬名后世的 ,却是他在道教领域的不凡成就。与之相应 ,《抱朴子内篇》一直倍受世人重视 ,而对《外篇》的研究却相对冷落。通过对《外篇》的成书及思想倾向进行详细考辨 ,我们认为 :葛洪于晋惠帝太安元年 ( 30 2 )开始草创《外篇》 ,经十多年的努力 ,至晋元帝建武元年 ( 317)大体写定 ;他撰写《外篇》的主要目的在于留名、助教、资治 ;《外篇》的思想应以其自述为据 ,属儒家。  相似文献   

5.
披阅明弘治、清乾隆、光绪三部《句容县志》的续纂经过,对编修新志有所启发,特记叙,供参考。句容,从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党为句容侯(公元前129年)至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侯甍,遂置县,属丹阳郡(今安徽宣城),至今已二千一百一十一年。但县志始修于何代、先后共有几部?尚待进一步考证。据《弘治句容县志·序》(以下简称《弘治志》)说:“……句容之地,密迩南畿,自吴至陈,世历六朝,其间或华夷竞起,或南北对立……”,“句容虽旧有志,誊本差讹,载事简略,观者憾然”。由此可  相似文献   

6.
刘剑锋 《船山学刊》2005,(4):112-114
由于文献不足及史料真伪莫辨、表述不清等种种原因,有关葛洪生卒年的问题一直是葛洪研究中的难点。本文主要对葛洪的生卒年重新进行了考辨,认为葛洪生于283年,卒于343年,享年61岁;进而对涉及到的作品《神仙传》作了检讨。  相似文献   

7.
葛洪,字稚川,晋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先祖于西汉时为强宗大族,累世出高官。葛洪生于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十三岁时丧父,家道已相当破落贫穷。从此他只能在耕稼之余,靠自己打柴来买纸笔抄书学习。其为人“不辨自矜饰”,“守常不随世变”,大智若愚,时人皆称之为“抱朴之士”,故洪以“抱朴子”自号。其所学,以儒、道两家为主,旁及诸子百家。因得从祖葛玄之弟子郑隐秘传,又得岳父鲍规内授,故能兼通炼丹及医药之方术。曾应故人广州刺史嵇含之请南下,任含之参军。含遇害后,返故乡,长期潜心学术著作。咸和五年(公元330年),葛洪年已半百,欲炼丹以求长生,闻交阯出丹,遂固辞不就朝廷所委之史职,求为句漏县(今属广西)令。至广州,为刺史邓岳(岳或作岱)所挽留,遂隐居罗浮山。在山中边  相似文献   

8.
东晋门阀与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阀问题是中外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但一般地都把它作为东汉迄至南朝的一个社会阶层来看待。近来,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门阀只限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的变态,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政权形式。门阀既然作为一种特殊的封建统治形式而存在于东晋,那么,它同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儒学,究竟是什么关系?迄止目前,还没有专门论述.笔者认为,东晋时期两位著名学者张湛和葛洪的思想反映了门阀集团对儒学的态度,反映了东晋时期儒学发展的一些特点,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阶段。门阀与儒学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本文不可能对其面貌作全面的揭示,故仅就张湛《列子传》和葛洪《抱朴子》的一些儒学思想以及儒学在东晋回升趋势的一些历史原因作些探讨,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9.
《(甫阝)阁颂》为东汉摩崖石刻,位于陕西略阳县城西二十里的嘉陵江西岸峭壁——白崖(又名析里(土扁)之上。始建于汉灵帝建宁五年(公元一七二年),为纪念武都太守李翕重修(甫阝)阁栈道而建,故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甫阝)阁颂》。  相似文献   

10.
俞正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正燮(1775-1840年),字理初。黟县人。 幼年在黟县城就学,熟读“四书”、“五经”外,子、史、集无不涉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17岁,到父亲任上句容学署,一边侍奉父亲,一边读书。与句容王乔年共同撰写《阴律疑》,这是他试行著述的开始,当时人们誉为“穷理至性之书”。嘉庆三年(1798年),到京师求学。次年,成国子监生,学问大有长进,著述有《书五礼通考后》、《唐律疏义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索隐书后》等。  相似文献   

11.
葛洪(284~364年),著名的政论家、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著述甚多,流传至今的有:《抱扑子》、《神仙传》、《肘后备急方》等。《抱扑子》内篇二十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更确切些说,属道教神仙家或神仙道家。神仙说的出现,远在战国,而神仙道理论体系的确立则是由葛洪完成的。葛洪创立神仙道的核心是炼丹服食而成神仙。神仙对他来说是真实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1 阿鲁威,字淑重,号东泉或以鲁东泉称之,蒙古人,生座年不详,一说至治、泰定年间曾任南剑太守和经筵官(1321——1327)(《元曲鉴赏词典·阿鲁威传》),一说约元成宗大德中前后在世,官剑南太守,内诏作经筵官参知政事(1925年)(谭正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根据这两种说法,我们可以初步确定为:阿鲁威约在1295——1327年之间去世,这样就把他生活的时间扩展为32年.在关于他生平事迹记载的文字中,除此之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尚有他一轶事记载;他尝眷名妓郭氏顺时秀,而郭氏尤重王  相似文献   

13.
儒学观念体系是一完整的文化生命宇宙,为思想圆环,且环环相扣。在此总的研判下,崔大华先生的《儒学引论》和《儒学的现代命运》的理论创新,是其方法与内涵的统合理路与完整统系的思想创新。《儒学引论》在理论支点上是圆满的,在理论形态上是完整的;《儒学的现代命运》的理论定位是充足的,理论重点是突出的。他对儒学研究的理论贡献有三:一是确证儒学稳定结构的三个理论支点(命、仁、礼)及其历史演变的三种理论形态;二是判析现代儒学研究的三种理论定向及生活呈现的完整精神空间;三是透视儒学再生的现代性困境及未来拓展的文化生命事业。他的两书保持着传统思想观念体系的道德自律精神,其理论研讨所确立的全新视角与其学术考察所拥有的开放内涵,为儒学的历史与现实的有效衔接,提示了内在的逻辑理路,并为儒学未来的发扬光大和影响世界的命运,提供了可能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不少人说,儒学是“轻利”的,其思想影响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阻力。儒学真的轻利吗?答案曰“否”。说儒学轻利,是对儒学没有全面研究造成的偏见。《说文》曰:“利,铦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利者,义之和也,”出于《易·乾·文言》,高亭注:“《说文》,‘和,相应也。’始歌为唱,随歌为和,有唱而后有和,有义而后有利,故利是义之和。”(《周易大传今注》卷一)“利”是“义”的派生物。论者以孔子“罕言利”,说这就是他轻利之证。按这句话全文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下引《论语》只注篇名)黄式三《论语后案》认为“罕”应该为“轩”,显也。全句意思是:孔  相似文献   

15.
任俊华 《船山学刊》2000,(4):94-100
熊十力创立了自己的新儒家思想体系——新易学,成为现代新儒学大师。一、“归本《大易》”的现代新儒学大师熊十力对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大家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归本《大易》”,完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本体论建构。他的哲学本体论建构,学术界一般认为1932年其《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原名《境论》)正式出版就已宣告完成,这是不妥的。他自己在1952年删定的《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的《删定记》中就明确指出:“《新论》文言本,犹融《易》以入佛。至语体本,则宗主在《易》。”即使1944年出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其哲学本体论建…  相似文献   

16.
南柯太宗传     
李公佐,字颛蒙,陇西人,约生活于唐代宗至宣宗(公元763—859年)时期。与白行简(公元775—826年)同时。贞元间举进士,曾任钟陵从事。喜采集怪异故事。据说他曾鼓励白行简写《李娃传》。所作传奇小说有《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卢江冯媪传》、《古岳渎经》、《燕女坟记》。前四篇尚存,《燕大坟记》  相似文献   

17.
<正> 麦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当代西方思想史上最突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在五十年代出版的由格斯翻译的名著《中国宗教:儒学与道学》(以下简称《中国宗教》)英文本,引起了海外汉学家的密切关注,并围绕着对这部著作的评价,展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检讨。近几年则形成了所谓“后儒学”(Post—confucianism)以及“儒学第三时期”的理论。本文试图对韦伯的“中国宗教论”及有关的问题作扼要评述。  相似文献   

18.
《汉书·百官公卿表(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阳朔元年(前24)载:"陈留太守薛宣为左冯翊,二年迁."意为薛宣此年出任左冯翊,阅二年而升迁它职.按:任期有误. 考同表载,阳朔四年(前21)"左冯翊薛宣为少府,二月迁".《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阳朔元年亦载"陈留太守薛宣为左冯翊";阳朔四年则先载"少府王骏为京兆尹",继载谷永推荐薛宣为御史大夫之奏,奏中称"少府宣",则《资治通鉴》亦以为薛宣此年继王骏任少府,而这恰与"薛宣从左冯翊代(按:王)骏为少府"(《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吻合.又该表所载薛宣阳朔四年后的履历与《汉书·薛宣朱博传》、《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汉纪》、《资治通鉴》皆吻合.说明该表载薛宣阳朔元年任左冯翊、阳朔四年由左冯翊迁少府的履历无误,但二者相距三年,首尾合计四年,不应作"二年迁".  相似文献   

19.
第三节隐居茅山专心撰述陶弘景从三十七岁起隐居句容茅山,至八十一岁逝世,他一生中多半是在茅山度过的.他选择这片地区隐居,与句容的历史、地理、宗教背景有极大的关系.陶弘景在《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中说:此山本号句曲,其下是第八洞宫,名曰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分置三府.前汉元帝,世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任,故称茅山.可见,自东汉起,句容茅山便是神仙道家向往之地.熟知仙道历史的陶弘景自然十分了  相似文献   

20.
黄秉泰先生《儒学与现代化》评介蔡方鹿近收到韩国驻华大使黄秉泰先生寄赠的他所著《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一书。这是黄先生于1976—197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期间写的毕业论文。一二十年后被中国学者译成中文,于1995年1月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