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美国克林顿总统提出在美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以来,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响应。最近一段时期,我国大小报刊纷纷将这一新闻“炒”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有的报刊鼓吹“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已经来临。有的报刊鼓吹我国“要把握时机,……跨越式前进。”有的文章鼓吹我国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布什先生从克林顿政府的对华友好关系(可用“战略伙伴”一词概括)中捞取了许多政治资本。这个概念于1997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由比尔·克林顿和中国主席江泽民第一次提出,1年后克林顿访华时又得到了发展。这是自1989年天安门风波之后美国总统首次访华。布什先生反对这种提法,他说中国是“战略竞争者”。  相似文献   

3.
围绕着中美关系和克林顿访华问题,美国国内的两种力量曾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 重掀反华逆流 美国国内的一些反华死硬派首先炮制出“中国门”案,试图打掉克林顿总统的访华计划。所谓“中国门”案,就是美国反华势力一口咬定,1996年中国长征火箭发射美国卫星失败后,美国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在帮助中国有关方面分析失败原因时,向中国转让了导弹技术,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后来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底4月初,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非洲6国,这是美国政府的一次重大的外交行动,它表明美国对非洲的重视,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克林顿此行的“见面礼”是美非贸易法案,该法案旨在建立新型的“美非伙伴关系”。克林顿的非洲之行标志着美国对非洲战略的转变。本文从分析克林顿此行的特,走出发,着重论述美国对非洲战略转变的内容和原因。  相似文献   

5.
提到美国最好的法学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确,这所法学院连续多年在各种排行榜中夺得“全美最佳法学院”的称号。2000年,它在具有相当权威性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评比中又名列第一,而且得分比名列第二的斯坦福法学院高出了许多。当然,耶鲁法学院一些著名的毕业生也为它增光不少。例如,前任总统克林顿和希拉里就是在耶鲁法学院相识并相爱的。耶鲁大学地处康涅狄格州充满人文气氛的小镇钮黑文(New Haven)。这个小镇虽然小,却有世界一流的艺术馆、交响乐团和艺术剧院。在街头到处是充满地方风味的餐馆、咖…  相似文献   

6.
孙吉胜 《21世纪》2000,(6):55-55
正当美国两大党为“世纪总统”竞选酣战之时,美国华盛顿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美国商业研究中心主席慕雷·韦登鲍姆(Murry Weidenbaum)不久前在华盛顿大学的一次周末校友会上发表了一次精彩演讲。韦登鲍姆曾三次参与总统换届工作,他以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世纪之交美国新任总统面临的挑战。韦登鲍姆说,美国下任总统要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挑战来自于如何进一步发展克林顿执政期间那些行之有效的政治策略。按照华盛顿一些人的说法“如果克林顿是泰坦尼克号的话,冰山就沉下去了。”因此,在保持克林顿政府政策的完整性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概括西方经济学中“自由经营论”和“国家干预论”两大思潮兴衰交替的基础上,论述了当前凯恩斯主义复兴的原因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论述了克林顿经济学的出现与凯恩斯主义复兴的关系。文章着重阐明了克林顿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政策主张及其前景,认为凯恩斯主义复兴与克林顿经济学的产生,在美国是顺乎潮流的,但并不能根本解决美国经济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朱全红 《南都学坛》2004,24(5):19-26
“9·1 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 ,美国对其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成为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同时 ,美国社会族裔关系也因“9·1 1”事件而出现了调整 ,阿拉伯裔与白人主流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张。所有这些变化使族裔群体在美国外交政策上的表现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与冷战后克林顿执政时期相比 ,族裔群体在外交政策上的影响力受到美国打击恐怖主义这一最高外交政策目标的制约 ,族裔群体的“双重文化”认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受到特别的考验 ,总体上有向冷战时期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值得警惕的“克林顿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6月中下旬,克林顿在科索沃战争结束之后到欧洲跑了一趟,21日在斯洛文尼亚郑重其事地提出了一个人称“克林顿主义”的新概念。克林顿对他的“主义”所下的定义是:“这是一个我希望将来能得到确认的重要原则。如果国际社会有力量阻止种族灭绝和民族清洗,我们应当加以阻止。无辜的平民不应当由于他们所属的宗教或民族或种族而成为屠杀的对象”〔1〕。因此,所谓克林顿主义就是美国据以进行海外军事干预的原则,其核心是“人道主义干涉”,实质是谋求以武力为后盾,强行推行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构筑21世纪对美国有利的世界格局,阻挡世界…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现任总统小布什对前总统克林顿颇有点嫉妒,其中缘由,除了老百姓更喜欢克林顿之外,还因为小布什的父亲老布什总统也喜欢克林顿,弄得小布什只得自我解嘲:“我父亲现在最喜欢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克林顿。”  相似文献   

11.
克林顿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有一天,他到一家医院视察,一个十多岁的学生从人群中挤到总统跟前,呆呆地看着总统什么也不说。克林顿弯下腰来问:“孩子,你有什么事吗?”小孩挠了挠头,说:“我想得到总统先生的签名,您能满足我吗?”克林顿高兴地答应了孩子。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大地,精明的温州人转战中原,挺进京沪,低买高卖,把许多地方的房价“抬”上了天。在美国的温州人也一样精于此道。纽约有许多“炒”房的温州人,他们有的买好几套房子,然后租出去,以租养房;有的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中赚取差价;还有的专门低价买旧房子,把它装修一番后再出租或卖出。 其实,“9·11”之后,随着美国贷款利率的不断下滑,股票、基金等投资手段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房地产成为人们新的投资手段。本来就偏好买房置地的华人,更是对此趋之若鹜,尤其是在美国东海岸的许多地方,房价更是因为华人的到来而飞速上涨。  相似文献   

13.
褒贬不一希拉里陈乔炎日前,在美国大选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丈夫度过了8年多风风雨雨的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又开始与丈夫同舟共济谋求竞选连任的历程。克林顿总统4年前曾戏言,有了希拉里做帮手,美国人选他当总统等于“买一送一”。克林顿总统的话不无道理,第一夫人入主...  相似文献   

14.
贝西默(Bessemer)信托公司如同华尔街上的许多投资和预测公司一样,近来纷纷建议其代理人不必担心克林顿总统是否将被逐出白宫。 不管克林顿的前途如何,投资者都不认为他是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公司感叹,“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简称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离任却将影响市场”,尽管它们预测1999年对于美国经济、消费者和金融市场而言都是一个好年景。  相似文献   

15.
创造力刍论     
一、创造力的概念和本质 近二十年来,由于科技竞争,创造力的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在一些国家里掀起了热潮。但是,学者们对于创造力的界说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创造力是对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不寻常的、然而又是适当的反应;有的认为,创造力是产生许多“独特认知联结”的能力(刘安彦:《心理学》,三民书局印行,208页)。美国的吉尔福特(Guilford,1959)把创造力看成是努力的一种形式;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Gottfried Heinelt)则说:“创造力意味着从复述和反映式的狭隘思维和态度中解放出来,向灵活性、自发性和独立性的方向发展,而不走到绝对自由的极端上去”(《自学》1983.6.48页)。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藏文的篇首赞颂词,也是藏文旧体诗的一种,若译成汉文,按理也应译成格律诗。但是,从当前油印或正式出版的许多名著中赞颂词的翻译情况来看,却全非如此。有些只为能把原意译出而忽视了原文的表达形式,致使内容也表达得很不准确,即出现了忘“形”失“意”现象。这里所说的“形”即指作品的体裁、情节、结构、形象等表现形式;所谓的“意”,仅指原文的实际内容。对一些翻译技巧问题,不同的译者,处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还能按照原文形式,把赞颂词译成格律诗;有的将一首赞颂词译成了半首(两行)诗;有的将一首却译成了四首;有的译成了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诗等等。所有这些,译者  相似文献   

17.
行动起来的美国公众克林顿竭力高喊“改革”,呼吁不要“富裕阶层减税和消费”,而是提倡“富裕阶层的增税和投资”,因而获得公众的信任。他认为美国要正视现实,要行动起来。他由此当选为美国总  相似文献   

18.
鲁众 《华人时刊》2006,(4):20-21
如今,到美国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偌大一个洛杉砚,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遇到中国人,而且新面孔以从中国内地来的居多。百年来,中国人到美国多数是为了“淘金”,许多人辛辛苦苦挣了一些血汗钱在美国舍不得花,有的寄给中国亲人,有的回国发展。虽然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富裕起来,但按两国的平均收入和物价水平来说,在美国挣钱到中国花更为合算。然而奇怪的是,现在来美国的许多中国人,却是从中国带来大把钞票到美国来花。  相似文献   

19.
克林顿在非洲认错 克林顿是3月23日开始其非洲6国之行。克林顿于24日在非洲乌干达的一所小学演讲时说,美国在非洲几乎没有做什么好事。 他还说,美国对非洲所犯的最大错误也许是对非洲的忽视和无知。“我们从来没有和你们融为一体,为了我们双方的共同利益,为了你们和我们的孩子,共同前进,而我们早该这样。”这次来非洲就是“听取你们的意见并向你们学  相似文献   

20.
“爱情”是个美好的字眼,一谈起它,有人就会想到鲜花,想到一对对含情脉脉,花前月下的情侣,想到甜密幸福的家庭生活,可是,爱情带给人们的并非都如此。有的人的爱情是幸福温馨的,而有的人的爱情生活却是痛苦不幸的,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在爱情的五环旗下,显出世俗众生相:有的人把爱情同理想、事业联系起来;有的人则执著于金钱和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