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荣建 《江汉论坛》2004,(1):107-111
阿拉伯和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名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很早就将中国和阿拉伯联系在一起。自公元7世纪中叶起,中阿政治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往来趋于频繁,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瓷器制造技术等传入阿拉伯国家。阿拉伯文化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贸易途径和军事接触等渠道传入中国。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天文学、数学、建筑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2.
巴列维时期伊朗与以色列的关系经历了磨合确立、繁荣发展和盛极而竭三个阶段;共同应对苏联威胁和激进阿拉伯国家挑战的地缘政治因素为两国战略合作打下了基础,军事和经济及安全合作推动了两国关系全面发展,以美特殊关系和伊美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伊以关系;与此同时,伊朗国内宗教保守势力和阿拉伯国家的反对也制约了伊以关系向外交上公开承认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与动力,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条件,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持与精神动力.新时代加强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文化传承,对于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从创新"四大精神"认同的内容和载体、完善新媒体等平台、加强学校黑龙江"四大精神"文化认同教育、培育黑龙江全面振兴的后备力量等方面来强化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兼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存在很多误区,典型的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指导了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城市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工作.十七大以后,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地位的逐步确立,标志着社会发展理念的日趋成熟.与经济相比,文化更接近社会发展的价值与目的.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才能实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与上海世博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世博会是和平、友谊的文化盛会,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舞台.中国文化在其问大放异彩,上海世博会是中国文化的"嘉年华".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中国文化得以进行全面和各具特色的展示,外国展馆也力求注入"中国元素",中外合璧、相互交融,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与和谐共生.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在上海世博会成为"亮点"和"看点",既源于对中国文化价值和作用认识的增强,也在于作为东道主的"地利",还由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世博会在对经济、科技重视的同时也同样重视文化,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值得关注的"人文生态".中国文化在上海世博会的鲜亮登场,不应成为"一时之盛"而应成为"永恒之光",我们应该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在总结已有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让传统文化在城市未来发展中成为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阿拉伯世界应成为中国文化走进发展中国家的典范.本文指出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共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精粹、中国的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政府的发展理念应成为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完善机构和队伍建设,坚持官民两个渠道并举,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走出去策略.文末还提出了“四个注意”,即要注意多了解对方的文化,要注意了解对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要注意用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式传播文化,要注意处理好中国文化内敛性和文化走出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阿拉伯学者考量伊斯兰文化的全球化视角包括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文化侵略",破坏了阿拉伯民族文化遗产,伊斯兰文化的"真实"、"信仰"和"民族认同";第二种观点认为阿拉伯人在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反复思考无异于作茧自缚;第三种观点认为要吸取全球化与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中相和谐、一致与兼容的因素.全球化不可能被伊斯兰文化全部接受,也不能全部抛弃,接受其的态度可以称为"积极中立"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十四行诗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一般认为,这一诗体源于意大利,后来传到法、德、英等国并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诗体.从形式到格律,西方十四行诗都与中国律诗有相似之处.从时代来看,中国律诗盛于公元8世纪左右,而最早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出现于13世纪.公元8世纪至13世纪正值连接中国与西欧的阿拉伯帝国时期,当时的西欧文化远比近东文化落后.在近东的希腊诗歌和古代阿拉伯诗歌中迄今未找到十四行诗,而中国律诗当中却有大量的十四行之作.如果西方十四行诗与中国律诗真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前者很有可能源自后者,而完成这一文化传递的使者很可能就是阿拉伯人.  相似文献   

9.
自2004年中国与海合会签署经贸合作协议并启动自贸区谈判以来,中阿关系蓬勃发展,中国迎来了阿拉伯国家"向东看"的目光。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阿经贸往来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阿拉伯各国增加了更多的贸易、投资机会,开辟了广阔的合作前景。鉴于此,中阿双方应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加紧构建及完善自贸区,不断深化全方面合作。  相似文献   

10.
刘军 《江汉论坛》2007,(6):26-29
中国的国家起源,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两个层面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历史特点.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中国国家起源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中国国家起源的过程与原有的家族一宗族组织结构相融合,表现出一种"血地一体,家国同构"的特点;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国家起源体现出明显的"礼治"特点和"神道设教"的现实主义政治基调.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3.
莫骅 《社会科学家》2005,(5):165-16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惩治犯罪的法律机构设置及财产登记申报制度、监督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魏红 《学术探索》2001,(Z1):118-120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假借科学和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泛起,损害着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明辨新的有神论的种种伪装,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宣传教育;高举科学旗帜,崇尚科学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新时期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陈建中 《中州学刊》2005,(6):102-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的各项具体改革提供了正确决策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特别是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