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历史上云南回民的经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自元代入滇后 ,由于原先经济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和各种原因 ,形成了一个与当地经济类型很不相同的经济特征。这个特征就是 ,云南回民在十五六世纪就完成了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的社会分工 ;回民的经济特征既独特又富于魅力 ,它反映了社会在经济变革时期的进步因素。云南回民经济特征所表现的积极意义在 19世纪中、后期又获得了全新的诠释 ,一个由回民制定的、凝聚了回民理想和价值取向的经济政策使云南的大理地区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许鑫 《中国民族》2012,(1):42-43
据了解,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地新建回民公墓74处。目前,全国各地总共拥有回民公墓616处,其中国有回民公墓108处,约占17.5%;集体回民公墓392处,约占63.6%。此外,还有民营回民公墓等。目前我国回民殡葬服务基本能够满足回族等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殡葬需求。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城市穆斯林群众数量的增加和土地的市场化运作,穆斯林群众对于丧葬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新时期的回民殡葬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  相似文献   

3.
中亚东干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东干人[吉尔吉斯]拉希德·优素波夫(东干)著丁宏译一、历史概述如今生活在中亚的东干人,其先民多是100多年前,由中国迁往俄罗斯的。其中的主要部分,是清代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逃往俄罗斯的陕甘回民起义军。这部分回民起义军是分三拨从新疆进入俄国的。最先到...  相似文献   

4.
引渡白彦虎与“投敌叛国”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7年10月,清同治年陕甘回民反清起义失败。1877年12月~1878年3月,3支陕甘回民义军余部进入俄国七河地区定居。此后,清政府曾4次引渡白彦虎,欲置死地而后快。4次引渡也攻破了白彦虎投敌叛国、中华败类之谬论。证实了白彦虎在陕甘回民起义中的突出地位与贡献  相似文献   

5.
马本斋1901年生于河北省献县一个回族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家乡河间、献县一带发动回民同胞,组织了“回民教导队”,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1938年率部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时,马本斋表示:“我决心为回族解放  相似文献   

6.
听说老山前线有个“回民阵地”,战士们怎样生活,战斗?盛夏的一个清晨,我们踏着羊肠小道,穿过一片密林,来到了前沿。一个不到八十平方米的小山包,背靠高耸入云的悬崖陡壁。左前方不到五十米就是越军阵地,右边是一片布满越军地雷的芭蕉林。这就是闻名的某部二连的“回民阵地”。这里距越军最近,也最危险。战士们形容说:“越南小鬼子打呼噜,我们都听得见。”这个阵地本来不属于他们守卫,但部队接防后,“回民班”战士咬破手指写了血书和请战书。战斗动员会上,回族战士端起了鸡血酒,立下了铮铮誓言:“人在阵地在!”我们问起了“回民阵地”的由来。年仅19岁、被大伙称为“小灵通”的战士古怀方风趣  相似文献   

7.
冀中九军分区回民支队的前身是十军分区回民大队。它是由文(安)新(镇)县五区回民小队发展起来的。成立不到一年,就赶上1942年的日寇“五一”大扫荡。在这极其残酷的形势下,回民大队化整为零转入地下。 1943年春,我奉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之命,从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调往十军分区回民支队任大队长兼政委。为便于动员、收容归队战士,先在文新县大队成立了回民中队。1944年春随县大队划归九军分区后,恢复了“回大”的建制。不久,随着“回大”的  相似文献   

8.
今天生活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东干人大约有13万,他们原本是清朝末年我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在白彦虎等几位首领带领下逃亡中亚的陕甘回民后裔。由于他们迁徙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异域环境,并与内地回族在完全隔离的状态下生活了130多年,其语言、文化等受到相邻民族文化影响,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他们仍有较强的回...  相似文献   

9.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伟东 《回族研究》2003,5(4):71-77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清初全省回民总数大约有82.8万,经过康、雍、乾、嘉、道5朝200多年的休养生息,至咸丰朝时发展到170万口左右的规模,大约占当时全省人口总数的12.3%。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省爆发了著名的回民起义,短短六七年间,回民人口损失总数高达155万。战后,全省回民锐减至15万口左右,而陕西境内幸存回民尚不足5万口,人口损失的比例超过91%,年平均损失率高达42%。同治年间的战争,不但使陕西历经200多年逐步积累起来的回民人口丧失殆尽,而且还摧毁了回族继续发展的基础,改变了全省人口的民族结构,直到今天陕西回族人口再也没有恢复到清初的规模。  相似文献   

10.
回回是一个民族 ,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但是在解放前 ,却长期存在很大的争议。国民党的大汉族主义者 ,根本不承认回回是一个民族 ,它们在以蒋介石署名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中 ,将回回定为“生活习俗特殊之国民” ,“只准称回教 ,不准称回民”。民间的一些回民组织 ,比如“回民  相似文献   

11.
自清朝建立至其覆亡期间,连续爆发了多次回民起义。西北回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固然错综复杂,但一个重要而长期被学界忽视的原因是西北回族人口的变迁轨迹。西北回族人口的壮大、迁徙及其集居格局的变迁过程,充满着民族歧视、压迫与剥削,这为大规模回民起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准确认识西北回族人口变迁轨迹与清代回民起义之关系,无疑会对今天的西北民族关系之良好传承与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回族吃牛羊肉都要由穆斯林掌刀师傅诵经屠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相继落实了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回民食用牛羊肉早已恢复由回民掌刀师傅专人屠宰,并由专人加工、储存、销售。而在回民的习俗中,也无姑娘宰牛羊的事。电视剧《小楼轶事》却写了一个推车姑娘持刀宰羊卖汤的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历次西北回民起义规模巨大、影响广泛,回民起义是回族历史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起义中十分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回民起义史的研究,就开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尤其是自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回民起义资料丛刊》出版后,“回民起义”成为史学领域研讨的热门,陆续出现一些颇有见地的佳作。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每当有人和我谈起西安的回坊,大都所言皆为美食。民以食为天,自古而然。而当你了解了回民发展之历史,当你欣赏了回民美食制作之工艺,当你与回民结下了手足之情,那时你再品尝他们制作的西安清真美食,那种感觉就更加丰富而深沉了。一西安城西北一隅是回民聚居区,离市中心的钟楼只一箭之遥。这一区域东至北大街、南至南大街、北至莲湖路、西至古城墙,西安人统称回坊,或称之坊上。"坊"在历史上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形式。就  相似文献   

15.
红军西征时在宁夏豫旺地区实行了卓有成效的民族政策,先后成立了豫海县单家集回民自治政权,帮助回民群众进行反对苛捐杂税和分财产的斗争;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建立回民自己的武装,实现多民族联合抗日.这些民族政策的伟大尝试.对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形成,对支持八年民族抗战乃至对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北回民支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口民武装,全称东北民主联军回民支队,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边区的渤海回民支队。抗日战争胜利后,渤海回民支队奉命挺进东北,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七师二十一旅六十三团。1946年2月从前线奉调哈尔滨;3月初苏联红军从...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离开我们整整三十五个年头了,三十五年来,人们一直在怀念着他。我的父亲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一九○二年二月,他出生在河北省献县一个回族贫苦农民家里,从小受尽了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家乡组织成立了“回民义勇队”,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搏斗。一九三九年,这支队伍在党  相似文献   

18.
咏朱桥     
在苏北农村,水泥路能铺到每家每户门口的村极为少见,但在江苏省淮安市连水县朱桥村就见到了。这个村是民族聚居村,全村人口1800人,回族占了6成7,村委会距县城约20公里,开车只需一刻钟。村口有一个公交站点,照理讲出入够便利了,可村里的干部一定要在5个回民小组的门前铺条水泥路,理由是回民做生意的比较多,一到雨天就要走一段烂泥路。经费采取三三制:回民自己掏一点,争取上面扶一点,剩下一点村里出。谁知路修好后,回民兄弟却提出异议,强调:“在朱桥村,真正的‘少数民族’是汉民!”这可难倒了村委会,只有再来做决定:借用3个“一点”,把四个汉…  相似文献   

19.
公元1862年,陕西爆发了历时17年的回民反清起义,对这段悲壮而不幸的历史,官方的记载失之公允。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长寿和他的弟子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就回民起义在各地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了来自民间的真实宝贵资料,后历经曲折,终于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问世。  相似文献   

20.
中亚东干族是移居到前苏联中亚地区的陕甘回民后裔。其主体是清同治年间反清回民义军的第四、第五代传人。近10万东干族是中国穆斯林在境外的优秀群体,在国外100多年他们始终保持中国及西北回民的传统文化。这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的是叶塞。叶塞·朱玛佐维奇·伊斯玛洛夫1949年9月24日出生于中国境内伊宁市巩留县的一个回民家庭。祖籍陕西渭北人,姓杨(他只记得是清河边的人)。其曾祖父弟兄三个,1862年都参加了白彦虎领导的反清义军。起义失败后全家数十口人随白部转战万里,于1877年到达喀什。这时清军对这批义军的既定方针仍是斩尽杀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