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硗碛藏族乡的实地考察,从文化自然生态景观保存和发展的角度,提出宣传开发该区域旅游资源。在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其保存和发展,有效的保存发展措施要有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条件,利用民族文化及其生态环境发展旅游是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社会和经济的水平提高反过来促使旅游业科学规划设计开发,从而达到更好保存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大力进行第二产业的发展会面临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民族村寨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度旅游开发,可以为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能提升当地民众的收入。近年来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推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但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如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在利益分配上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既要让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又要防止旅游开发过程中贫富差距的拉大,实现“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发掘打造中国著名节日经济品牌——土家族“摆手节”,将铜仁建成世界旅游重地,开发以梵净山为龙头的黔东文化旅游,为铜仁文化旅游发展实现了新跨越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4.
麻扎村,是一个单一的维吾尔族传统社区,也可称作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乡土社会”。文章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疆鄯善县麻扎村的人类学考察,了解当地社会的旅游业发展现状、不同族群的文化接触与交流、以及不同文化价值认同的互动,阐述旅游开发给本土经济社会的影响。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本土文化的缺失、以及对本土族群利益的忽略,不仅给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而且为传统文化带来一定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海洋旅游文化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正在伴随着海洋事业的振兴而迅猛发展,但同时面临着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一、重“旅游经济”轻“旅游文化”,甚至以“旅游经济”的理念替代“旅游文化”;二、在海洋历史文化遗迹作为人文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小金矿”、“小煤窑”式滥开发现象;三、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研究,尚乏相关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与协同作战。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特点,提出阳曲县应结合自然环境及人文资源的开发,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生态文化旅游这一战略构想,一方面可促使本地区旅游业在未来时间内跨上一个新台阶;另一方面又可帮助该地区实现脱贫致富,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文化与社会事业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7.
“安管”是以稻城亚丁话为基础的民谣对唱形式,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近10多年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所谓“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开发逐渐改变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对讲亚丁话等当地土语,对“安管”等民族民间文化兴趣越来越淡漠、陌生,接受的全是时尚的、强势文化的东西。从理论上讲,这种变化本身是正常的,况且这种发展、开发对当地脱贫致富、经济起步也起着一定作用,但人们在对以民族语言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和开发方面考虑得太少,以至许多开发项目缺乏本土文化内涵,不伦不类。怎么才能科学、可持续地发展当地经济?处理好保护以民族语言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如何理性、扎扎实实地做一些有利于以民族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事?在抢救即将消失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在资金、市场、人才和机制等诸多条件方面,首先需解决好人才管理机制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行为的大众化、常态化促使旅游的潮流席卷世界各地。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旅游业蓬勃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理论,分析探讨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尽量规避其负面影响,使民族旅游积极影响实现最大化,让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共赢。本文通过“利益驱动”的设计实现文化系统的传承,寻找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共赢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旅融合理念有助于带动当地公共文化与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公共文化的畅通传递提供新的路径。其中,图书馆作为承载公共文化的标志性场所,正逐步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展现出公共文化与旅游产业互通共融的新局面。为此,分析公共图书馆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践模式,为公共图书馆的融合发展提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化空间”本义是指具有文化意义的特有场所、活动、时间等,是支撑社会文化存在的隐性支柱,它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西江苗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这个“文化空间”背后隐藏着当地苗族深层次的文化逻辑和生存智慧。在旅游开发背景下,西江苗寨的“文化空间”因多重逻辑的推动发生了明显变迁。以西江苗寨的神性“文化空间”为切入点讨论西江苗寨“文化空间”的变迁,并对其变迁的动因以及变与不变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保护西江苗族传统文化和发展当地民族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1.
当前少数民族文化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而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但若“单一”地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成本过高且缺乏吸引力,应对其进行“系统”开发,比如以流域为纽带等。本文详细论证了“酉水旅游带”的开发,特别应明确该旅游带的“文化主题”、系列个体旅游点的“文化主题”及其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一镇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地区形成了多个具有不同特色产业与文化的工业镇,为工业旅游奠定了经济与文化上的基础.这些工业镇通过与当地的经济形势的结合,并在“一镇一品”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成为工业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巨大资源,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工业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体验经济时代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重“人工”轻“天然”,求“量”不求“质”,重“表象”不重“内涵”,重“人力”忽视“人才”,已无法满足体验经济时代游客的需求。因此,必须改变目前开发乡村旅游的方式,尽量保持乡村的本来风貌,注重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实施政府主导、人才兴业策略,促进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旅游是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结合,是发展当地经济、保护环境和壮大旅游产业的一种理想状态。鄂西地区既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自然资源优势,也不乏保存完整的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态势日趋明朗,但其已经显现和潜伏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有必要从“保护优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保存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引入“最低门槛”限制和公平分配原则等层面来构建合理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与边境贸易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边民的传统文化既开启、促进着中越边贸的复兴,又制约着边贸经济的现代化升级,特别是在中越两国政治经贸关系在世纪之交上升到一个成熟期而且边贸逐步规范化、各种机遇与挑战日益显现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促进边民文化与边贸经济的良性互动、同步发展。中越应加强边境区域合作,共同运用该地区经济文化互动的规律,调节边民文化与边贸的互动关系,在提高边贸规范化、电子化的同时,协力提高边民文化资源开发手段的现代化,实现边境文化经济产业的分工合作、双向交流,同时培育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民族中小企业群,形成“边贸带旅游、旅游唤文化、文化促经济”的相互联动格局,建立一条“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中越边境经济区和增长带,实现当地经济、文化的“双赢”和中越两国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的民俗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产业经济是一新兴的产业经济。我国的旅游产业经济应如何发展,理论体系应如何建立,是一项艰巨而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我国民俗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旅游的“至美”、“至乐”境界入手,对旅游产业经济的开发进行探讨,拓宽了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杨洋 《今日南国》2009,(15):18-18
贵州,一个以往在世人眼中“欠开发,欠发达”的地区,正处于历史性跨越的发展阶段,对于怎样把握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贵族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旅游发展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与边境贸易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边民的传统文化既开启、促进着中越边贸的复兴 ,又制约着边贸经济的现代化升级 ,特别是在中越两国政治经贸关系在世纪之交上升到一个成熟期而且边贸逐步规范化、各种机遇与挑战日益显现的情况下 ,迫切需要促进边民文化与边贸经济的良性互动、同步发展。中越应加强边境区域合作 ,共同运用该地区经济文化互动的规律 ,调节边民文化与边贸的互动关系 ,在提高边贸规范化、电子化的同时 ,协力提高边民文化资源开发手段的现代化 ,实现边境文化经济产业的分工合作、双向交流 ,同时培育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民族中小企业群 ,形成“边贸带旅游、旅游唤文化、文化促经济”的相互联动格局 ,建立一条“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中越边境经济区和增长带 ,实现当地经济、文化的“双赢”和中越两国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性为依托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在河西走廊刚刚起步,存在着规划认识不到位、地区分布散乱、项目形式单一、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据此,开发河西绿洲乡村旅游要以“求异”——创新产品,多层次、多样化为主要战略;以“存同”——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保证河西绿洲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促进该区乡村旅游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将“大文化观”运用于古镇旅游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正在开发的三台郭江古镇为例。探讨实现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文化为纽带,在地域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然后融入古镇旅游城镇的打造、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将古镇的地域文化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在低碳、循环理念指导下开发古镇旅游,实现古镇旅游是绿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