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俗艺术学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多层拓展和相关学术理论的不断深化,以及实践领域所提供的发展经验。艺术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民俗艺术"概念的重倡、"民俗艺术"研究方法的探索、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从理论背景上为民俗艺术学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民俗艺术学是在艺术学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交互作用的背景下形成的,此外,产业发展也在实践的层面上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是依托于豫西南地区的文化环境,在该地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存在和发展与地域民俗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表现在:地域民俗为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反过来,民间歌舞艺术也表现了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民俗;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所具有的整体艺术风格、声乐与器乐的选取以及表演手法、表演形式的虚拟化、节奏化、程式化等审美特征,均体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征。探求地域性民间歌舞艺术与地域民俗的依存关系,也是对传统民间歌舞艺术进行传承与保护的必要研究。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作品非常客观地表现出了中国近现代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她花大力气、用大篇幅来描述中国民俗,是试图通过民俗这一最能体现民众真实生存方式和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表现"艺术的真实"和"见出主体的灵魂"--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4.
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存在着机械化"复制"与手工制作价值的悖论,还有创新能力欠缺、后备人才缺乏、投资不足、融资不畅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缺失等问题,民俗艺术依然在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应对形态,在裹挟中适应与发展。民俗艺术自身优良的资源禀赋,民俗艺术品市场的客观需求、政府的重视,科技的支撑等,为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民俗艺术产业化应坚持社会效益至上、挖掘文化内涵、保护留存传统和创新发展等原则,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进行特色品牌开发,并拓展产业链。  相似文献   

5.
中秋民俗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在物质层面,它有效满足了俗民个体生理需要.在精神层面,满足了中国人的团圆心理以及对美与愉悦的追求.节庆民俗与个体需求的紧密结合是民俗生命力的深层保证,而在当今时代,节庆民俗的衰落也与民俗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的削弱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6.
"磨睺罗"(mahoraga)是佛教的"乐神",和比丘罗睺罗的名字在翻译时虽有两字相同,但不能据此把双方等同。前者是中国宋代民俗艺术的作品题材,元代被禁用后,其名就不再出现在民俗艺术中。但题材的"求子"意义在民俗艺术中一直存在,其形象则有所整合,更广泛出现在民间工艺中,反映了中国民俗艺术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7.
每一种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胡仁乌力格尔深受东蒙古地区人民的欢迎,在流传过程中,对东蒙古的社会、对蒙古族传统艺术及民风民俗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民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近些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缺乏认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存在不足,一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项目面临消失的危险。通过对薅草锣鼓的起源、传承、演变过程的考察,探究其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有利于我国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推动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哈代小说与民俗有不解之缘,民俗事象构成哈代小说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情节,规定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和人物的命运轨迹,在时间上规定了情节发展的节奏,在空间上限定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民俗事象也是作者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环节;此外,民俗事象还构成小说细节,深入到小说肌理,发挥润滑链接的作用。民俗化叙事是哈代小说鲜明的艺术风格,民俗文化内涵是哈代小说重要的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10.
《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是继《吴越地区民间信仰民俗》和《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之后的关于吴越地区民俗文化的系列研究成果。由于海岛的独特性,该课题在调查方法上,突破了以往民俗学的"投入式调查"和"参与式调查"模式,而探索到了第三种调查方式,即以当地土生土长的文化人来调查和描述本地的民俗文化,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民俗学在理论上还存在着让人探索的广泛空间,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来建立中国的民俗学学派,有着崭新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善源自谎言     
我知道,我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月亮饼了。小小的圆饼里,灌注了奶奶所有的爱,还隐藏着一个善良的谎言。——题记还记得儿时与哥哥姐姐们争吃月亮饼的情景。虽已过了十几年,却历历在目。每到中秋,奶奶总会做月亮饼,奶奶在炕头做,我们几个小  相似文献   

12.
对豫西北地区流传的各类青龙神传说进行分类整理,同时结合文献碑刻的记载,分析青龙神信仰和传说的互动。豫西北地区基于民众龙文化的民俗心理,逐步产生青龙神传说。在青龙神信仰和传说的发展过程中,祭祀求雨仪式中叙事话语体现、显灵母题的反复出现和"二月二"民俗活动促使青龙神信仰不断发展,新时期"非遗"保护的大背景更使其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传统民俗的叙写是文学叙事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民俗叙事相伴生的,是作家们的怀旧情感。对淳朴、美好的民俗的追忆,为怀旧书写提供了绝佳的艺术载体,一方面,它是对"现代性"的审视,另一方面,它也参与了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性构建,为其提供了乌托邦式的蓝图。  相似文献   

14.
民俗艺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在艺术学被正式确定为艺术门类的背景下召开的,是首次专门针对民俗艺术以及民俗艺术学的集中研讨。会议研讨内容涉及民俗艺术学的特征、体系和方法,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功能的探索,民俗艺术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启发,民俗艺术田野调查资料研究,中外民俗艺术的交流比较,民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这对在新的时代深入开掘民俗艺术的价值富有深远意义,也对民俗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富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间年画的产生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年画是产生于民俗生活中的艺术。年画在空间范围内的传播表现为生产、销售、消费的动态过程,在时间坐标轴上表现为这一过程的重复性,年画具备了一般民俗的基本特征,因而是一种民俗艺术。  相似文献   

16.
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染绘手工艺品,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艺术之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它独特的审美特征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本文主要对蜡染的地域分布和审美特征做了几点简单的归纳,以便我们能更好的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的信仰、祈愿和情感,以及他们的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17.
"回车马神"是中国南方许多地区许多民族至今仍有的民间婚俗环节,它起源周代齐鲁大地,至今广布中国南方特别是渝川湘鄂黔滇,由巫师和花鼓师合作,或由巫师兼做花鼓师来完成,有民俗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成分,不能简单地全盘肯定或否定,当以辩证眼光对待之.  相似文献   

18.
民俗艺术是人民群众创造并享有的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宗教性、艺术性等多重的社会文化价值。但在现代语境下,民俗艺术的发展却面临着表现形式单一、缺少城市形象设计平台、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与资金投入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艺术人才引进与培养、城市形象平台建设、创作方法与现代技术融合等角度探讨解决当代民俗艺术发展困境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至60年代,山西曲艺在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了独特的艺术话语,其艺术体制、艺术主体与艺术实践等多方面因素表现出新的变化:一是曲艺组织由民俗行会转变成为国家文化体制内的文艺团体;二是加强曲艺艺人的培训与改造,使其成为“人民文艺工作者”;三是通过审定、整理传统曲目,编写新曲目,将曲艺实践与文化宣传紧密结合。在国家话语与艺术机制的互动发展中,曲艺既继承民俗传统,又凸显出鲜明的组织性和宣传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陶思炎教授的新著《南京民俗》一书,今年1月已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包括"概述"、"岁时民俗"、"人生礼俗"、"游乐民俗"、"民间俗信"、"民俗艺术"、"饮食民俗"等7章,字数273.3千字。《南京民俗》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南京的民俗文化,突出有地方特色的典型事象,着重展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