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北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李觏(1009——1059),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王安石“熙宁变法”舆论上的先驱者。他对北宋社会作过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挽救赵宋王朝濒危的方案。他的政论文章,曾被人们誉为“医国之书。”他的经济思想,是我们研究北宋社会的宝贵资料。本文想从李觏在土地、赋税、财用三方面的主张来探讨他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必然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教育体制的改革,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就成了摆在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工面前的重要课题。一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认为: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是当前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途  相似文献   

3.
《易经》为宋代理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北宋理学家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辟佛破老,创为新说。从北宋中期理学初创到南宋的一百多年里,理学家在运用《易经》的过程中,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渐趋深刻,《周易本义》是这一认识变化过程的反映。在这部著作中,朱熹恢复了《易经》的本来面貌,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严谨的理论逻辑,是完整而深刻的学理体系。其丰富的理论思想系统性地回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理论问题,彰显深刻的时代价值。基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关系出现新变化等现实背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理论逻辑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根基,秉承于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进行创新,吸收借鉴了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在时代价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并且为全球经济发展困境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北宋新的士风的形成,各个文人集团的逐步形成,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蜀学、洛学两派对于文道关系的观念之争等因素对文人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北宋绘画思想的重大转变首要表现在苏轼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士人画"说,使文人画思想的重心发生了转向;其次表现在黄休复提出了绘画的"逸品"观,确立了文人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的变化反映出北宋时期中国绘画艺术思想发展的新态势,对后代绘画思想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觏根据《周礼》的理财思想和经济制度,结合北宋中期社会现实,在农业、财政、商业等方面分别提出平土均田、去冗抑末、理财富国、薄赋轻役、反对工商过多等经济思想主张。他的经济思想具有深刻的蕴义与进步作用,以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唐元和到北宋元祐近三百年的时间,是中国封建前期文化向封建后期文化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群文学家们的文学创作问题,而应看到其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和文化的求变创新的内在的、深刻的关系。只有深刻认识到元和以来文学创新与建构背后深厚的思想文化动因,才能准确评价这一阶段文学迁变的真实内容、思想文化史、乃至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宋联金复燕的活动,是十二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活动直接影响着宋、辽、金国家局势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有必要弄清楚宋朝统治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确定联金復燕方针的,这对于分析北宋统治集团的思想动机和统治政策的变化是大有益处的。关于北宋联金復燕之议始于何时,史料记载互有歧异,有的记载为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使辽时,马植始建联金復燕之策;有的记载为童贯使辽时同马植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的全球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必将对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带来重大影响。正确选择我国的全球经济战略 ,对我国的现代化大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云同志从事经济领导工作的四十多年期间,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经历了几次重大转折,出现过多次大的起伏,经济生活内部矛盾暴露得比较充分。成功的经验相当丰富,失败的教训也极为深刻。我们对中国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也有了相对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些条件为陈云经济论著的产生、发展和充实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际材料,使之形成了一个发展阶段清晰、结构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本文试就陈云经济论著的几个重大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 发展阶段作为划分思想理论发展阶段的标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能够表现被衡量对象的发展状况;(2)能够反映被衡量对象借以存在的环境的发展状况。构成陈云经济论著的诸元素中,不同时期的重要论著,是社会经济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条件下,陈云同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易》学史的重要发展时期。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多端而丰富,但占据主流地位者,当属围绕“性与天道”这一哲学核心问题的探讨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理学,宋代《易》学的总体发展也与此相关。宋儒论《易》,特别注重《复》、《艮》二卦,并对此二卦的义理作了独具特色的阐述与发挥,从中显示了宋代《易》学之时代特色及其与宋儒“心性之学”之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万里的易学思想在宋代占有重要地位 ,他认为《周易》一书是圣人通变之书 ,在研究《周易》时以古鉴今 ,古为今用 ,思考现实的问题和南宋王朝的命运。同时 ,善用以史证易的方法。他认为易之道是天理。当然 ,他的易学观有浓厚的理学家的色彩 ,有时以《周易》为儒家的政治思想作注脚。从整体看 ,杨万里的易学思想重视适用 ,重视总结历代王朝兴亡成败的规律以利当世 ,有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宋朝走向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和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孕育了富民阶层,富民阶层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影响着宋朝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形成了宋朝官商结合、士商结合的新局面。从政治影响看,富民阶层的产生及壮大和农民的破产是同步进行的,贫富分化的不断加剧,是宋朝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从文化教育看,传统文化中的本末观开始发生变化,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产生并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宋朝是一个唯独没有发生全国范围农民起义的朝代。比之历朝历代,特别是经过唐末五代乱世之后建立的宋朝,社会阶级矛盾仍旧非常尖锐。然而,宋朝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在革除唐末五代种种弊端和积极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把救荒之政作为治国安民的首要,并采取了诸如:募饥民、流民隶军籍、宽减饥民"强盗"死罪,募富民出钱粟,赈济、赈贷和赈粜灾民的"劝分"制,以及核查赈灾户口调查登记的抄劄制等救荒政策和措施。这些救荒之举措始终贯穿着"摧抑兼并"、抑制豪强的思想和方针,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其结果就是宋代的救荒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达到了防止农民于饥荒之时作乱或起义暨巩固其既有的统治秩序的目的,从而消弭了形成全国规模民变的可能性,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农民战争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格物致知”与宋代绘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社会的“格物精神”使宋代绘画艺术登峰造极。宋人尚理,绘画亦重理。其中,宋之理学“格物致知”对宋代写实绘画风格的影响尤大。本文拟从“格物致知”的内涵演变论述其对宋代写实绘画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胡床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原以来,对人们的生活起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以后发展为交椅,考诸正史,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和宋元之后是这一坐具运用得最为频繁的两个时期。探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此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等对这一坐具的变化都曾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宋代,以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作为一个转折性标志,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由盛而衰,贸易线路发生巨大改变。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前,于阗与北宋的贸易路线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进入内地。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后,于阗及西域各国商队与宋朝进行陆上贸易改由“青海路”,取道青唐(今青海西宁)等吐蕃统治地区入陕西的路线,抵达北宋京师。  相似文献   

18.
两宋自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就加大力度重视社会教化,经过长时间的教化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社会教化体系,并发展了一些全新的教化方式,主要通过学校、地方官员、长者、乡规村约等实施引导社会教化。这些方式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教化民心。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期的赈灾救荒措施从性质上看 ,可分为三类 :纯行政性措施、市场性措施与社会性措施。其中 ,纯行政性措施多行于北宋时期 ,南宋以后渐趋减少 ;市场性措施从熙丰年间以后逐渐增多 ,南宋以后一直沿用 ,但不及北宋中后期典型 ;社会性措施作为纯行政性措施的补充形式 ,早在北宋中前期即已开始实行 ,但大规模的应用却是南宋以后的事。这一变化过程 ,反映出宋朝赈灾救荒措施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趋势 ,即国家职能从独揽社会事务向调动市场、组织社会、参与经营的方向转变 ,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古代传统荒政的一次重要转型。  相似文献   

20.
刘培先生是活跃于学界赋论方面,近期颇引瞩目的知名青年学者。《两宋辞赋史》即是刘先生沉潜宋赋研究多年的一部扛鼎之作。这部专著对于辞赋研究,特别是宋代辞赋研究是大有拓荒之功的。此外,这部专著的独特价值还体现在如下方面:宏观方法论层面,融通文史哲,将宋赋研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具象研究方法层面,采用究际通变,洞源索流的方法以图宋代赋坛真貌;文化史层面,发掘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文学史、文化史现象。同时又兼具实证之史实与滂沛之文采,堪称一部优秀的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