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天下政治体系内含着一体两面的政治行为,即立君与驭臣。不同的皇帝权力结构中如何立君与驭臣,既存在相同的政治理念,也包含不同的政治技艺。从唐太宗、明太祖时期来看,两者是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过程中的两个拐点,随着皇权从相对独裁向绝对独裁的转变,君臣关系也从普通的尊卑关系蜕变为主奴关系。  相似文献   

2.
翰林院机构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枢体制中占有特殊地位 ,翰林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杨果著《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书 ,以翰林学士制度为核心 ,在分时期、分专题研究的基础上 ,首次对从唐朝中叶到清朝末年的翰林院机构的演变及其政治运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揭示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体制运作的一条规律———皇帝身边起草诏书、传达命令的近臣 ,因与皇帝接近、参与决策、掌管机密而逐渐获取大权 ,变为朝廷重臣 ;当其外化为朝廷重臣后 ,皇帝便赋予新的近臣以权力 ,近臣则再度外化 ,如此层层剥落 ,中枢权力…  相似文献   

3.
屈武亮 《社会科学》2023,(10):56-71
“恩差”,是宋代官制中的一种权力关系特征,形成于君臣之间的权力互动,具体到政制中,即“恩典”与“职差”,前者侧重于皇帝的优宠与拔擢,后者侧重于具体政务的处理。由于宋神宗朝的政治实践,添差官在出现之初便作为皇帝“恩差”而具有恩典性与职差性。侍从官群体较为复杂,其“恩差性”始终交融,但元丰改制前后亦有不同的侧重。兼官最初则主要集中于恩典性,无职差性,随着元丰改制的推行,兼官获得了职差性,从单纯的皇帝“恩典”转变为皇帝“恩差”。在之后的制度演变中,添差官开始逐渐融入地方官僚系统中,“恩典性”趋于消亡。侍从官由于职事侍从官群体的扩大,开始从“言语侍从”转变为“有司之臣”,职差性大大增强。存在于中央高层官僚中的兼官,则因改制后职事官的恢复,塑造了新的权力结构。以权力关系为视角,探讨非常规制度的常规化,或可展示更为丰富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4.
政治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政治体制作为一定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理性政治应该成为考察一定政治体制的重要视角.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推进逐渐进入科学化、法治化轨道,但从政治哲学视野,仍存在诸多值得反思之处.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权力结构及其运作方式,要克服传统政治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这个"总病根",必须以理性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理性建构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可以分成主奴关系和普通的尊卑关系两种类型。元代以前的君主官僚制社会中 ,由于官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名义上无限至上的君权在行使中受到很大限制 ,君臣之间形成一般的尊卑关系 ,没有主奴意识。元代的重要官僚大多来自怯薛 ,该组织成员始终是皇室的奴仆 ;而怯薛在国家政治中的中枢地位又使得当朝权贵以做皇帝奴婢为荣的风气不断弥漫到各族官员身上 ,君臣关系不断向主奴化方向发展。与此相适应 ,传统中限制君权的诸多政治运作 ,如封驳制度、执奏制度等 ,在元代被大量破坏或不克施行 ,官员也难再有其他朝代士大夫官僚们的人格尊严和自觉。当然 ,元代以前 ,君臣之间的尊卑反差一直在缓慢地扩大 ,元代则使其最终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一变化被明、清两代继承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社会政治体制较之前代更加完备,其君臣关系也更具有典范性,这是经过唐代小说家的审美心理中介,艺术化地升华为唐人小说中鲜活生动的君臣关系理想图景.这主要由三个层面建构而成:从理想国度层面虚构的"杂于千官"的最高境界;从社会政治层面着眼的君明臣良的理想范型;从道德与人性层面观照的君宽臣安的良性形态.这是唐人小说丰厚文化意蕴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超时空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宋代宫廷藏书主要有太清楼、玉宸殿等地,这些地方藏书数量众多,质量较高,主要为皇帝个人服务,是国家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宋代起,宫廷藏书获得较快发展,成为后世宫廷藏书崛起的开端。而传统上被认为是宫廷藏书地点的殿阁体系,从其职能、位置,设官来看,实际上并不能算是宫廷藏书。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君臣冲突情境中,一些阁臣采取“委曲将顺,乃克有济”之道事君.此种行为取向以阁臣顺从皇帝主张,反对同僚强谏,又积极救护因谏诤而获罪的官员为基本特征.关涉阁臣此类行为取向的舆论评说褒贬不一,贬辞责其不能去位以明大臣气节,褒论则着眼于其能留任以护持时局.明代阁臣的此种行为取向与该时代中枢体制变迁有内在的关联.这种行为取向的存在,使得帝制框架内的士大夫政治获得了必要的弹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然于同官立朝之道,终究在一定程度上注入了谀君的气息.  相似文献   

9.
次对作为中唐以来新兴的奏对形式,是关乎君臣沟通的重要制度.它的产生与当时朝会听政制的转型、唐德宗猜忮刚愎的具体政情密切相关,此后历经诸帝损益,终唐一代,为皇帝延英、入閤听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行政中发挥着相当作用.由是之故,唐王朝中央的政治权力分配、皇帝的统治实现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且影响着此后的政治体制变迁.  相似文献   

10.
<正> 王夫之同历代封建思想政治家一样,是尊君、忠君的。他认为只有维系君臣,君民的纲常关系,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久治。天子的权力如果为人所窃取,就会“庶人可凌躐乎天子,而盗贼起”;而君臣、君民的关系是上天所决定的,是绝对不能变易的,因为“原于天之仁,则不可无父子;原于天之义,则不可无君臣。”如果“人皆知有门户,而不知有天子”,那么,乱臣贼子就会肆无忌惮,危害国家。  相似文献   

11.
宋初论体文以徐铉、田锡、王禹偁三家最为重要.现存徐铉论体文几乎全部是关于君臣关系的讨论,他以"赤心"作为君臣彼此相处的准则,强调儒家伦理,推重士臣作用,为宋人重建儒家君臣秩序及防止皇帝专断提供了一定借鉴,而其中关于朋党及君子、小人之辩的内容也为宋人导夫先路;由于宋初皇帝好文、重谏的政策影响了当时的君臣关系,故田锡的论体文多与科考、论谏活动有关,并塑造了田锡致君为用的精神,以及好直敢谏的政治个性,并进一步影响到了其论体文的创作与品格;王禹偁的论体文与其史观有相通之处,他作史注重"君臣事迹",强调"善恶鉴诫",并善于史实辨正,这在其论体文尤其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2.
孙闻博 《晋阳学刊》2012,(6):106-110
秦汉时期的言事制度,存在一种特殊的"请间言事"。多数情况为吏民请求于皇帝朝见外的空闲时间,在更隐秘、私人化的场所进行君臣沟通与政事谋议。它的言事内容重要、广泛,实现途径及形式灵活、多样,在反映相应君臣关系的同时,对施政亦有直接影响,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作为制度规定之外而又常态存在的政治行为,"请间言事"为认识秦汉帝国日常统治的运行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翰林学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本文试图从唐代政治中枢演化的角度,对翰林学士这一重要职官作一个历史考察。唐初,三省分立、三省首长共掌宰相职的中枢政治机构设置不久就遭到了破坏,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皇帝经常临时差遣一些亲信文人、学士进入宫禁,“内参谋猷”,草拟书诏,直接侵夺中书省的职权。翰林学士即是由身份低贱的宫廷御用文人发展为拥有巨大权力的“内相”,而成为唐代后期政治中枢的重要成员的。翰林学士职  相似文献   

14.
有明一代皇权膨胀,皇帝为满足私欲,往往撇开官僚群体,利用宦官等私人行权,形成对体制规则的冲击和破坏。作为一种本能反应,士大夫集团内部出现了渐趋明确的群体认同意识,由此导致了君臣之间的疏离和一定程度的对抗。明代尤其是晚明士人主体以自身生存所依赖的文化资本和官僚体制来约束皇权,争取部门职权和行政程序相对于皇权的独立,即权力的客观化,实际上是在尝试构建对君权进行制度化约束的君臣权力关系新格局,这与传统君臣相处之道和皇权运作方式是矛盾的,不仅不可能被君主接受,亦不被皇权的趋附者及皇权维护者接受,由此导致了官僚群体间裂痕的产生。这是把握晚明官场生态和政治权力斗争之特点,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段历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东晋以来,佛教传播日益广泛,与上层统治集团的关系也不断密切。东晋中后期及刘宋时期的统治者,包括帝王及其王侯、后妃、公主等多笃信佛法,捐施资产,创建佛寺,甚至在内宫中开展佛事活动,造成一些僧尼与宫廷发生日益紧密的关联。而宫廷作为政治权力中心,僧尼频繁出入,必然使他们有机会参预朝政。  相似文献   

16.
论西方政党体制内外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体制外政党从中央到地方和基层的各级党的组织结构称为“体制外结构”,而进入政治体制内,适应特定政治体制的规则而形成的党的组织结构称为“体制内结构”。政党体制内外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法定的和习惯的)是政党在政治体制中正常运作的必要纽带。西方各国政治体制内和政治体制外的组织结构在人事、政策等方面的权力和责任是不同的,因而,各国体制内外结构的相互关系差别甚大。研究这些差别及其原因,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现代西方政党的运作规律和现代西方政党政治的现状、走向及其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朝统治者吸取汉、唐的历史教训,注重“治内”,严防后妃干预朝廷政事,建立起一套比较严密的宫廷制度。其中包括皇后和妃嫔、宫人的编制和人选,宫廷管理机构,嫔妃和宫人的官阶、俸禄、恩例,约束机制等。 一、皇后和妃嫔的编制 皇后和妃嫔是皇帝的妻妾。宋朝承袭唐朝旧制,设置一名皇后和四名妃子。四名妃子的名称从上而下为贵妃和淑妃、德妃、贤妃。北宋初年,还承袭唐制,设置九嫔。九嫔从上而下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嫒、充仪、充容、充媛。真宗朝,陆续增设太仪等七  相似文献   

18.
宫廷教育是封建帝王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尤其对于那些守成之君,更是如此。开国之君由于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尚可从实践中体察民瘼,总结治国方略。而守成之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高墙之内,对于宫廷以外的民间疾苦,只能通过周围的大臣们了解,其文化知识、统治能力等等,也主要靠宫廷教育来培养。有明一代,从朱元璋起就非常重视宫廷教育,以后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按其形式可以分为皇帝自身的教育、皇太子的教育两大类,兹略述之如下。一、皇帝自身的教育皇帝自身的教育有经筵、日讲两种形式。所谓经筵,是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明代的经筵,始自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起自民间,初不识书,但他很懂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立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与其他国家高校的二元权力结构不同,表现为政治、行政、学术三元权力结构,此结构中因学术权力弱化,凸显政治与行政的"双子权力系统".通过分析我国公立大学"双子权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的特征,可说明该结构摩擦系数较大,而降低摩擦系数面对的制度约束并非简单地取其一而舍其一.当前制度可提供的当期选择是合理而有效地整合,并以此实现公立大学的低成本运作.  相似文献   

20.
政治体制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应从我国现存的各种政治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出发,就权力结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工作程序两个方面,进行静态的和动态的、个别的和系统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步骤。据此,我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调整无产阶级执政党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加强其作为政治领导者和先进阶层政治代表的作用,逐步摆脱对国家具体事务的直接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