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即开始了全面的社会改造.游民是造成社会失序的众多社会异质性群体之一,聚集在上海且为数众多的游民是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在对游民实施大规模收容之后,新政府着力开展对游民的改造工作.这些工作既包括通过教育的方式,重塑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包括通过对游民进行劳动能力的训练,改变其寄生性.特别是后者使得具备劳动意识和能力的游民被重新赋予公民身份得以再次进入社会,他们所具有的新的职业身份和阶级身份亦自动做出调整,使得游民得以被纳入新的社会阶层.最终,随着负载整个游民文化的戏剧整改进行,游民这一阶层一度消亡.  相似文献   

2.
置身于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社会高度流动化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尚未走向终结的背景之下,城乡结合部非定居性移民有着复杂的"社会世界"构成,其观念世界中,既有割舍不掉的"故乡情结",又有一种深深的社区隔离感。非定居性移民社区归属感的疏离与游移,其实质是一种所属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在移民社区的双重缺失和空间错位而引发的社区认同危机。由此导致大量"故乡怀恋者"与"故乡丧失者"的产生,形成大量漂浮于社会上的游民和"社会无根"群体,也使得城乡结合部的"社会"陷于深度疏离化的险象。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伊始,大量无业游民游荡在全国各大城市,既影响了新中国的城市形象,又威胁到社会治安乃至社会的稳定。为树立城市新形象,改造城市社会,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对游民收容安置和改造,基本上解决了城市游民问题。处理好游民问题,对稳定新政权、恢复经济、保障人民利益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执行中也出现了偏差,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锦峰 《理论界》2007,6(8):194-195
清末民初,中国会党在各地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它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社会的游民缺乏制度供给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的小农安土重迁的寻求稳定性和确定性的民族性格所决定。社会危机产生了大量的游民,同时国家却没有相应的保障满足其寻求安定、团结的欲求,这个时候会党发挥了家庭、家族和社会保障的替代作用。于是,清末的会党产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侠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深远而复杂的背景:中华远祖勇武强悍的民族特质及由此生成的国民性的侠性心态,是武侠现象的生长点;小农经济社会是滋生武侠的温床,作为小农经济必然产物的社会游民是武侠的前身;以游民为主体的江湖社会的运行机制筛选出了游民中的精英部分———武侠,而专制社会平民百姓对平等正义的强烈渴望则成为武侠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最近出版的王学泰先生《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向读者说明:“游民”这个在以往中国文化研究中不大被重视的阶层,其实对中国政治。文化和广大国民心理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所以,游民阶层的组织方式、社会理想、行为准则、游民文化的传播方式等等,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研究中不应忽视的课题。 为了提示这个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该书的《序言》用了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发现另一个中国。并且认为这个以往被忽略的‘’另一个中国”,其分量与中国文化中那些久已声名赫赫的内容相比,并不见得就轻微一些;因此,所谓“大传统”“小传统”…  相似文献   

7.
清代会党是一个以游民为主体的民间结社团体,它受游民的影响很大。首先,大量游民的贫困化和无组织性催化了秘密会党的滋生;其次,游民地域上的频繁流动促进了清代会党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再次,游民生存手段的寄生性和非法性决定了会党对社会有极大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核心资料,天地会会簿中除了隐藏着关于天地会起源的晦涩信息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记录了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底层游民群体行走江湖、建立社会网络所需的大量知识和经验,集中表述了底层的生存体验和社会构图,从一个独特的侧面折射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9.
周海燕 《江海学刊》2012,(5):124-129,239
从社会治理策略的角度,以福柯的规训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陕甘宁边区"改造二流子"运动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发现,与中国皇权专制社会里的游民管制措施相比,陕甘宁边区所采取的游民规训与社会治理策略是通过群众运动中的举报、相互审查和自我审查,系统化商议评定标准,民选"二流子",以明确的标签来区隔"二流子"人群,同时使其他民众感受到熟人社会中的强大群体压力,对照"二流子"的认定标准进行自我审查,通过树立"反面典型"来促使农民向"先进"靠拢,进行自我改造。这一治理策略成功地规训了乡村民众,让每一个体在相互评选和自我审查中变得驯服和更加有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游民"问题颇受关注;但在文学作品中,"游民"形象却长期缺席.在这样的背景下,"游民"形象在新历史小说中的大量出现,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史意义.新历史小说中的革命叙事凸显出"游民"的暴力行为及其在革命中的破坏性,这意味着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化批判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11.
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诚(山西省委党校教授。以下简称“赵”):中国的游民与游民社会、游民文化是几个不同的概念,你能否先介绍一下这几个概念?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以下简称“王”):游民文化概念的建立有三个基础:第一,三千年来古代中国社会基础是个按照父系血缘系统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其中每一个人都是宗法网络中的一个点。我们称之为宗法人。宗法网络对每个成员既可控制又予以保护。宗法人的利益由大家长代表,不必自己去面对社会,因而长此以往个性便逐渐萎缩了。作为中国传统主流的儒家思想虽然也有一些超越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期,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今,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虽已退潮,但其影响却依然显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中.现代西方哲学对现实社会的分析批判,以及它的传播方式、研究方式和对人的深切关怀,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由于人口激增,导致人多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游民。这些人无产无业且外来无籍,主要谋生在山林矿区、店铺作坊、工商城镇和交通运输线,其中也有一些人被迫从事违法或卑贱的活动,以谋生立命。他们的行为基本上是成群结队的,且以生死与共、衣食互济相标榜。许多游民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在利益,参叫歇、罢工,从事秘密结社,破坏封建统治秩序。清政府一方面对游民采取堵截、限制的办法;一方面又怕限禁过严导致其铤而走险,而被迫承认他们的某些谋生活动。但始终不能通过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来解决游民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民间秘密组织的隐语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民间秘密组织的隐语传播达到鼎盛。隐语传播虽游离于传统社会传播结构之外 ,却有效地消解了游民社会失衡感。隐语传播具有传递信息和文化价值观的双重能力 ,达到了组织秘密传播的最高效率。近代民间秘密组织虽属于非主流社会 ,但隐语传播有意回归主流观念形态 ,强调传统文化观。民间秘密组织的深层观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观念转型逆向而动 ,最终产生自我分化。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思想本质新论——评“农民起义说”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学泰 《文史哲》2004,(4):117-126
《水浒传》的主题是什么?历来就有争议。近几十年来以主张"农民起义说"者为多。仔细剖析《水浒传》内容,实际上它很少涉及宗法社会的农民生活,更没有表现出宗法农民的经济和政治的诉求。即使偶尔写到一些农民也大多是沉默的、没有追求的、随人俯仰的一群。《水浒传》中写的社会底层的精英,绝大部分是游民或社会边缘人物。所谓游民就是脱离宗法网络、宗法秩序沉沦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小说中描写了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的挣扎和奋斗。他们的"经济诉求"是优裕的物质生活,为了实现这种物质生活就要迅速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发迹变泰"就成了他们的政治诉求。《水浒传》中写出了游民奋斗过程中成功的一面,但由于黑暗势力的阴谋陷害,"聚义"最终失败了。《水浒传》所写的是游民奋斗成功与失败的故事。《水浒传》作为第一部用口语写作的长篇小说不仅在文学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且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考察,它也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它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造反有理"的思想,同时还为造反者建立了一套属于他们的话语体系,如"好汉"、"逼上梁山"等,这个话语体系不仅为后世造反者所认同,也为其他阶层的人们所理解。近几十年来,《水浒传》中的招安最为人们所诟病,特别是持"农民起义说"的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晚清湘赣边界基层社会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湘赣边界基层社会结构的演变□潮龙起近代中国,传统社会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渐趋解体,产生出成千上万的流离于正统社会结构之外的游民,他们散落于全国各地,组成了各种名目的秘密社会,达二、三百种之多,①参与了大小数百次的起事,这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不能不...  相似文献   

17.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是群体情绪的释放和群体行为的激情表现,与直接利益冲突相比,参与者的身份、社会地位不同,共同点是和原发事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针对当前中国各类群体性事件,以勒庞、布鲁默为代表的集体行为理论有关心理层面的研究,为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心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无直接利益冲突"爆发的宏观层面根源已然是物质利益的博弈与重构,深层次指向社会公平正义,微观层面是不满情绪的蔓延和累积。因此,防范、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应该注重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8.
"晚生代"的出现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重大事件。它作为一个新生的小说创作群体,以创作主体独立的生存姿态、新异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而备受关注。围绕"晚生代"命名之争所引发的对当代文学群体美学变迁的考察,由"晚生代"的存在方式对中国当代文学现状所产生的撞击,和晚生代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可能生成的美学意义,都将丰富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内容。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浙北杰出的学者张履祥全面论述诸多灾异极其社会影响,并详实考察游民、赋役不公等社会问题.他建议减少冗余官吏、生员和军伍,并拟订相对合理的赋役法则.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发展农业水利、卜居山区,力图从人类生存的基础方面探求缓和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切实途径.这些表现了他关怀民生国计的学术品格,并对现代中国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振兴工艺":清末"再就业"工程的一个断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政府在最后十年的统治中,致力于"振兴工艺",为失业者创造再就业机会,以摆脱游民遍地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尽管总体上"成效鲜睹",但"振兴"、"推广"工艺本身并没有多少问题,而且,工艺局场兼具有"再就业"和"职业培训"双重职能,这是对以往社会救济单纯"收养"模式的超越,难能可贵,对我们目前实施的"再就业"工程不无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