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孙中山在晚清海权意识初步觉醒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西方近代海权理论,形成了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海权观:即以恢复和维护中国海权为核心,以建设海军加强制海权和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为主要内容,这对于收回和维护中国海权,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于孙中山海权思想的研究是孙中山思想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孙中山的海洋政治观,内涵丰富,认识深刻,主要包括海权、海军、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利用,以及海洋发展战略等诸多内容。通过研究发现,孙中山的海洋政治观,目标高远,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但从分析中也可以得出,孙中山的一些想法亦有不符合当时中国现实国情的地方。总之,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对后世中国海洋政治发展的启蒙意义远胜于其思想政治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现代海权与国家海洋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时代 ,对以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制海权维度为切入点而形成的传统海权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的探讨。作者认为 ,必须以海权资源、海洋战略和海洋能力为切入点转换海权形成机理的探寻维度。基于海权资源、海洋战略和海洋能力的现代海权理论的内在形成机理是 :国家通过动态的海军和海洋战略整合静态的海权基础资源 ,不断创新 ,实现着国家控制海洋、利用海洋、由海向陆的能力 ,促进国家繁荣昌盛 ,并最终形成在海洋中现实的、随时可用的强制能力。  相似文献   

4.
孙健  章宁 《南方论刊》2011,(10):7-8,13
革命伟人孙中山在探索建国方略的时候,提出了海洋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命题——振兴海权、保卫海疆、兴海强国、建设近代化国家。茂名海洋资源丰富,临港条件优越。当前,广东正在打造"海洋经济强省",在辛亥革命百年时,探索孙中山海洋思想对茂名滨海发展战略意义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海洋发展经历了从陆权大国到海权大国、海权强国以及综合性海洋强国的变迁,美国的海洋发展是全方位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综合国力的增长、强大的海军建设、海洋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领先的海洋科技与教育是美国海洋发展的主要历史经验.美国海洋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为中国的海洋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中国在海洋发展过程中,必需立足本国的现实,以长期发展战略为根本性的战略目标,借鉴世界上其他的海洋强国在海洋发展历程中的经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6.
"全球海洋支点"构想是印尼佐科总统就治国理政而提出的一个总体规划,战略意涵是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核心目标,利用印尼的独特地缘战略地位,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安全,开展海洋外交,重塑地区海洋秩序,全面提升印尼的中等强国影响力。受不确定性因素限制,新构想实施过程中将面临建设资金短缺、海洋安全能力不足以及海洋认同薄弱的挑战。"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具有地缘政治的高敏感性,引发了区内外大国的高度关注和回应,对东亚海权博弈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应该重视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的战略对接,以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和平发展战略蕴涵许多新的内涵,如加强与现行国际秩序的协调,摒弃“零和”,寻求共赢,注重制度等软实力因素,树立新安全观、新权力政治观等。这些内涵为中国海权观设定了新的价值纬度。海权建设要适应和平发展战略的要求,避免挑战现行国际秩序。在发展海洋军事力量的同时更加重视软实力的作用。要把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作为海权建设新的内容。同时,发展海权要着眼于海上资源安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海洋国家,海洋对中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海洋国土体现出国家的尊严.我们曾经对海洋有过忽略,今天我们重返海洋,要从现在的海洋大国发展成海洋强国.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解决海洋意识淡薄、海权措施不力、海域争端激烈等问题.要提高全民的"海洋自觉",形成"海洋中国"的共识;要加强海洋研究,全面认识海洋;要实施海权战略,建设强大的海洋武装和海洋执法力量.中国在海洋的发展中要争取自己应有的地位,中国将通过海洋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马汉的海权思想不仅深刻而且还很复杂。在他的逻辑里,海权是世界性权力的重要来源;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马汉声称,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一直都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国家力量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大力发展和保持海上贸易。马汉特别强调海权中隐含的地理和经济因素,从而开辟了相对崭新的地缘政治研究领域。然而,在他那个时代背景下,马汉积极支持通过海外帝国主义扩张来复兴“天定命运说”。尽管其著述主要依赖二手资料,但是其清晰的理论和富有活力的风格赢得了全世界海军至上主义者的广泛响应。马汉的海权学说不仅在他有生之年获得广泛赞誉,而且还在其后时代的世界冲突中施加深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渊 《中州学刊》2008,(1):201-205
清朝末年,东西方列强频频非法勘测中国南海诸岛,侵扰中国海疆国土.在维护海权的斗争中,晚清政府多次进行主权宣示,收回东沙岛主权,并提出"水界"区、海洋渔业区等观念,为维护海洋国土主权做出一定程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占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的海洋是重要的全球公共物品.中国为获得与任何国家一样平等的发展权,必须拥有海权.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是海权优先,这是新形势下地缘战略诸多因素紧密关联、相互作用合力之下的必然选择.当代中国所要发展的海权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即国家控制海洋的能力、利用海洋汲取财富的能力和由海向陆的能力.这些能力最后的体现就是国家在海洋中(含国家对海洋空间、海岛和濒海地区)的强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赵建国 《学术月刊》2023,(6):193-205
1900年,《亚东时报》发表《海上权力要素论》,标志中文报刊正式接触和译介马汉海权论。随后,各类报刊援用海权论,讨论海军建设,呼吁海洋主权,报道渔业、海界和海岛纠纷,有力推进海权观念的传播,形成“中国在20世纪对海权论的第一次大发现”。海权论的引进,有助于建构近代海洋知识,促使国人海权意识日益觉醒,拓展对海军、海洋与海岛的认知,说明报刊是知识转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3.
晚清海防与近代日本海权之战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海龙 《中州学刊》2008,3(1):206-210
加强海防与拓展海权是19世纪末中日两国面对海洋危机提出的不同战略.晚清海防以本土安全为目标,以分区设防为特征,强调海军的防御功能,严格将海防范围锁定在本国海岸和沿海一带.日本海权以俄国、中国为假想敌,强调海军攻势战略,将朝鲜半岛和中国领土视为利益所在之地.由于日本海权目标直指中国领土,而中国仅以沿海为前沿阵地,因此,战略提出之际,中国已处劣势.面对强调海外利益和超过正常国家安全利益要求的海权战略,中国将对本土危机作为海防建设和海防战略的主要参照系,在战略实践中否定海上防御,实施海岸防御等战略方针使中国海军的战略效能消耗殆尽.以海防应对海权的战略错误不但决定了战争结果,而且使中国地缘战略空间完全塌缩.  相似文献   

14.
海权思想最早诞生自西方,19世纪末美国的马汉系统地分析海权对一国权力的影响之后,海权论作为地缘政治理论非常重要的一支成为各国制定其海洋战略的重要指引,然而海权之于国家权力的影响对每个国家的能动作用都是不一样的.中国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对传统海权论的借鉴必须有所扬弃.当前中国海权的发展已是正在进行时,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是中国追求的目标,而其过程中面对的挑战也是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菲律宾不断加强对南中国海的控制与经营,军事冒险性明显增强.菲律宾海权战略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与拓展海洋权益,保证海上交通线畅通,提高国土防御能力,重点加强对所占南海岛礁的防守、补给与经营.菲律宾的海权战略实施面临“四大困境”,即战略设想与战略能力的矛盾、国内平叛与国土防御的矛盾、借重外国与民族自主的矛盾以及合纵与连横政策选择之间的矛盾.中国已将“海洋强国”确立为奋斗目标,中国的海权战略需要整体谋篇布局.要加紧完成南海争端解决的战略布点,并根据菲方的战略困境,采取因敌制胜之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代是中美两国开展海权实践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由于受到各自文化传统和历史现实的影响,两国海权实践走过了不同道路,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比较研究,从中揭示两国近代海权实践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新形势下海洋战略的发展创新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使得中西海洋观念第一次真正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清政府对于海权也随之有了感性的觉醒.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晚清有识之士极力发展海上运输、加强海上防御、建立强大的海军等一系列的自强举措表征了近代国人对海权的强烈追求.然而,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得清政府最多只能发展海上力量加强边防以自强御侮,很难让多数人认识到海权的战略意义和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霖 《学术探索》2010,(1):17-23
在中国现阶段的种种边疆问题中,海权问题堪称“丢不得、谈不拢、打不得”的难题。因此,主张通过深刻认识海权的内涵与意义;透彻了解中国对海权的需求与期盼;清醒分析南海问题对海权的影响与冲击;认真弄清钓鱼岛问题对海权的损伤与危害;积极制定维护中国海权的战略与战术等办法来治理好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9.
越南海权战略建基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亚太军事安全战略调整的契机,通过调整国家军事安全战略,把海(空)军现代化建设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构筑一体两翼防御体系;军事战略方面东面南海反介入(Anti-access strategy),西南控扼马六甲威胁海上战略通道;外交战略方面积极开展多边平衡外交,构建南海利益共同体;立足于《联合国海洋法》等国际法基础,在联合国框架下构建南海多边治理结构.越南海权战略的构建将进一步挑战中国南海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威胁中国南海海洋战略通道安全,加剧中国海洋战略环境的紧张态势,进而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目标的实现,遏制中国的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20.
陈绍宽的海防思想是在一战结束后中国海防与海军现状令人堪忧的形势下产生的。海权观构成了其海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海防思想与孙中山的海防思想一脉相承,并将孙中山提出的海军建设计划部分付诸实施,堪称孙中山海防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和执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