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婚姻的约束力,不依靠法律,也不依靠科学的验证,依靠的是习惯势力、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民族-宗教"(ethnie-religious)的统一性和地域差异构成回族婚俗的显著特征.回族婚俗的"民族-宗教"特色是伊斯兰婚姻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影响下的结果,回族婚俗的地域差异是回族人口分布分散性的结果.在围绕婚姻缔结而发生的一系列民俗事象的背后,所表达和体现的是伊斯兰信仰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无论在当代社会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史学研究领域,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都是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这里集中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通过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概况,研究少数民族婚俗与现行婚姻法之冲突,洞析二者之间融合点。以期为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在我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除撒拉族、汉族和藏族外,还有人口近八千左右的回族聚居在县城及县城以西的托巴、瓦匠庄、线尕拉以及沙坝塘,号称中原四庄。 这里的回族操河州方言汉语,其风俗习惯既受汉族影响,又受到撒拉族影响,但他们的一切习俗仍然保存了自己民族的特点。今以婚俗为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回族是一个有族内通婚教义习俗和"大分散,小集中"居住格局的民族.通过对山东三个回族村庄的调查,试图找出当地回族娶嫁距离的分布状况和当前农村回族青年娶嫁流动状态,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不少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婚俗,西南各民族的婚俗也互不相同。但是纵观西南民族的婚姻习俗,却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即较多的民族都保持有抢婚的习俗。一西南民族的抢婚习俗在史料上早有记载,如在四川凉山地区和云南部分彝族地区:“爨(?)聘妇议银币,娶议牛马,轻重多寡,凭媒妁口,贫者不易得妇。爨之父母将嫁女三日前,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族在其游牧生活中的婚俗活动丰富多彩、别具特色,踏水礼、彩礼、婚嫁仪式歌、刁羊和姑娘追等是其传统婚礼的基本习俗。随着哈萨克族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婚俗在时间、彩礼、婚宴和交通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不断地发生着变迁。通过对哈萨克族传统和现代婚俗的描述和分析,可以认识到:哈萨克族由单一的民族婚俗文化不断地向多元的民族婚俗文化交融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回族在我国务民族中是以爱清洁、讲卫生著称的,也是世界上最讲究清洁卫生的民族之一。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卫生习俗。本文就回族的卫生习俗、特点,以及回族的卫生用具和设施等方面作一筒略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9.
回族习惯法是回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调整回族成员内部的社会关系并为其成员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本文通过对回族习俗的描述,探讨回族习俗中的法理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在回族地区的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回族习俗中的法理学思想与现行法律的共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两者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婚姻习俗。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西方女子都憧憬婚姻面纱和婚礼的钟声”。然而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婚姻习俗也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民族、同一地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习俗也会发生变化。凉山州汉族婚俗也不例外。 凉山州属我国边远落后地区。因此,凉山州汉族婚俗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婚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德宏傣族婚姻习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特殊社会文化的牵制和影响,德宏傣族婚姻习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傣族婚姻习俗的特点。德宏傣族婚姻过程、仪式与佛教和本土宗教内容紧密相联;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制度和观念导致了德宏傣族等级婚姻的盛行;对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视致使德宏傣族一直固守着同姓不通婚的规矩;经济条件成为德宏傣族建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德宏傣族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化,人们抛弃了婚姻习俗中的不少陈规,面对现存的婚姻习俗应正确对待,并加以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应该按照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对农村少数民族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采取积极措施逐步消除那些不利于少数民族女性发展、进步的习俗。该文通过对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米粮泉乡农村回族婚俗的研究,透视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同时,对婚俗中影响女性地位的成因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就移风易俗与实施惠民政策有机结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纵观乾隆一朝 ,法律之于回族颇严。虽有“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但在执行上往往走样。仅从《清实录》涉及回民案件的处断看 ,其处罚不仅比《大清律》正文明显加重 ,而且与他族同类案件相比较 ,对回族尤为严苛。充分体现了乾隆君臣“重法治回”的思想 ,暴露了统治者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4.
在海南省三亚市和陵水县境内分布着6处古代穆斯林墓葬,当中大量墓葬的头尾两端各竖一块墓碑,呈现奇特的“双墓碑”现象。这种奇特的葬俗在当地的现代回族墓葬以及中国各地其他穆斯林的葬俗中都未曾发现过,学界亦缺乏相关的研究,论题首次就海南回族古墓群独特双墓碑现象的来源和含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醒回篇》反映了回族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大潮中的觉醒,在近代中国回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推动中国革命进程上也发挥了作用。时至今日,它所提出的文化自省以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格萨尔王传》蕴藏着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族外婚、婚姻不自由、抢婚、妻从夫居、一夫多妻、弃妇等现象,反映出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中妇女地位的低下。《格萨尔王传》中所体现的具有藏民族特性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是藏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的婚姻习俗的真实写照,也是藏族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回族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认同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国家意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回族社会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亦显示出近代意义,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各种重大政治事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尤其在抗日卫国等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中国各民族已形成多元一体的关系。这关系使各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 ,使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而凝聚。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 ,是否符合民族定义 ?是否会否定汉、藏、彝、回等各民族作为民族的存在呢 ?本文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做出回答 ,并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做出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9.
政治制度变迁与纳西族的殉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殉情在世界上备民族中都发生过,但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的纳西族那样惨烈和严重.本文认为,政治制度变革引发的文化变迁是导致纳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清王朝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实施"改土归流",推行大规模的"以夏变夷"强权政治和强制性的风俗变革,纳西族传统性爱观、婚姻观与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冲突,儒家文化的封建礼教与纳西族传统习俗的冲突,导致了众多的殉情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