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1 毫秒
1.
在西方理念主导世界主流文化的背景下,笔者借助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所特有的立体多维意境,在"诗语境"下创新现代平面设计,使设计作品独具东方魅力,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提升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水平的双重意义。本研究从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出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探讨了现代平面设计里的"诗语境",并最终以"时间"为主题示例说明了"诗语境"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手段已经渗透到文化中.文化的差异也往往体现在语言的应用上.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民族文化的反映.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颜色词从它的产生起,一直在语言活动或日常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黑色"与"白色" 在英汉语言中有着许多的象征意义.本文从 "黑色"与"白色" 在英汉语言中的褒义和贬义色彩进行对比研究它们的相同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3.
周兴维  蔡晓萍 《民族学刊》2012,3(6):75-78,101
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正遭遇现代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三重门"困惑。灾后重建,千方百计,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乃其关键一端;而以发展文化产业来推动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乃其关键一处。可以依循"文化差异-文化产业特色-市场区隔定位"的理路推进文化产品的开发。藏羌文化滋养于岷江,古蜀文化源于岷江,发展藏羌文化与产业,自然该抓住"岷江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护母亲河岷江,而且也是阿坝州发展藏羌文化产业的一个战略切入点。发展藏羌文化产业,需要把藏文化元素、羌文化元素和藏羌文化元素同时代元素也就是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第二代民族政策"提出者所举证的"国际经验教训",就所谓美国"大熔炉"政策成功防止种族、族群矛盾"演化为民族分裂问题"的立论及其所概括的"特别是不允许"之类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践进行了评析。认为这种所谓可资借鉴的"美国经验"是对美国种族、族群政策及其实践的误读和编造,也是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误导。  相似文献   

5.
郎玉屏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17,8(4):83-89,127-128
区域学术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作为长江领域重要的两大地域文化,彼此之间从古至今交流交融都很密切.清代初年"湖广填四川"更是加剧了两地文化的联结与融合,因此,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整合研究,举办"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不啻是跨地域文化学术研究的新探索."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现已成为地域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品牌.为总结经验,特对"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的缘起、演进、主要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做一分析梳理,以期能吸引、邀请到更多海内外学者及机构参与到论坛中来,进而将论坛推向世界,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弘扬先进文化,当前在我国成为主旋律,正下大力实施.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属性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处于较为不利生存条件下的所谓"边缘社会"、"弱势族群"的"劣势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宜简单地、武断地将其界定为"先进"或"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儒学"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文化样式是"国学"国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样式,也同样堪称是"国学"、"国粹".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延续,以体现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原则,不仅是学术界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更多是中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全社会共同关注、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现实性课题.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原生态已经变得如此稀缺珍贵,以致它成为21世纪的主要开发资源.2003年8月,由杰出舞蹈家杨丽萍在昆明推出的《云南映像》,乃是中国文化生长的一个重大契机,因为正是她率先提出了"原生态歌舞集"的理念.次年8月,山西左权举行的"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也在音乐领域引入"原生态"一词.随后,文化部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制订和实施抢救性文化挖掘计划.2005年南宁国际民歌节,原生态民歌再度引人注目.今年央视举办第12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增设原生态组比赛,而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更是高举"原生态民歌"的旗帜,成为媒体竞相追踪的焦点.经过三年的培育,"原生态"已成为最热烈的文化时尚.  相似文献   

8.
以自传式纪录片为载体的"土著影像",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者索尔·沃斯和约翰·阿代尔进行"纳瓦霍人电影计划"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的土著文化自我表述和"影像赋权"。土著族群自我表达、自我呈现的"影像民族志",根本性地改写了民族志电影作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影像创作的文化殖民霸权,产生了更为深入、具有丰富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在当代视觉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社会及其社会文化变迁乃是现代人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重心之一.整体上来讲,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可区分为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汉人家庭家族制度、农民的心态、信仰与认同、回访等五大研究视角,形成了关于农民社会变化变迁的平衡论、新平衡论、盛衰循环论等几种理论解释.但由于长时期以来对农民文化的"落后"定位,导致对农民文化的无情肢解,相应,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家也应站好自己的立场,以有效关注农民社会.  相似文献   

10.
郑茜 《中国民族》2010,(10):36-37
中铁十局所探索和确立的感恩文化,是我国国企探索自我价值定位的体现。它的提出,意味着一种新的企业伦理在国企的确立。应当说:感恩文化是当今国有企业在市场、国有经济等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平台上为自己找到的位置;它是圈企的一种态度、一种姿态;它还是国企对于社会责任、自我形象的一种自觉认识。  相似文献   

11.
Mega-events increasingly shape and reinforce the identities and economies of cities and nations. Major sporting events such as the Olympic Games attract enormous interest, consume vast resources and generate substantial mater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what has become a competition of place and identity, an ecology of events can be discerned which highlights th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that exist between events in terms of their nature and internal objectives and their intersections with the discourses and politics of host cities. Through a study of selected gay and mainstream media coverage of the International Gay Games held in Sydney in 2002,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equences of, and deep contradictions inherent in, an agenda of cosmopolitan advocacy that requires the endorsement of different publics with competing interest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emphasis on urban sophistication and anticipated economic benefits at the heart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Games to mainstream Sydney were at odds with the identity building and sexual political advocacy agenda of the gay and lesbian community. Through this analysis,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mporary event ecology and its wider significance for social identities, cultural formations and political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2.
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价值。当今儿童游戏在吸收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鄂伦春族传统游戏包含着该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对形成鄂伦春人许多独特、优秀的品质有重要作用。传承并发展包括鄂伦春族传统游戏在内的民族传统游戏对当今儿童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世界宗教热点问题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一样,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它动辄就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对此袖手旁观或置身于其外.2008年世界舞台上的宗教热点问题不乏其例,本文仅选择10例来加以评述,祈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更期冀人们能够本着求同存异、和平协商、互谅互让、相互宽容的精神,化解宗教矛盾,消除宗教纠纷,共同为构建宗教和谐、民族和谐和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14.
纳巨峰 《民族研究》2012,(1):71-80,109,110
使用回回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的《赛氏家传》,是赛典赤家族的第一部家谱,2008年被列为国家珍贵古籍。本文考证了它的纂修人应为赛典赤·赡思丁之孙江浙平章乌马儿,汉文编辑人应为征东行省儒学提举潘东明,元至大三年在杭州完成,乌马儿还邀请南雄教授赵文作序。本文在研究《赛氏家传》、《咸阳家乘》、南滇《赛氏族谱》、青郡《赵氏宗谱》及益都《杨氏世谱》等赛典赤家族五部家谱的基础上,认为赛典赤·赡思丁的圣裔世系,可能不是此前源于《咸阳家乘》的公认的31世说,而可能是有《赛氏家传》支持的20或21世说。  相似文献   

15.
北朝时期,胡汉之间通婚频繁,胡人贵族与汉人高门大姓之间尤为明显.胡汉通婚成为影响当时政治格局、社会结构、历史进程和文化互动的重要因素.此文主要剖析了在汉族门第婚观念的影响下,胡人贵族与汉族高门大姓之间的通婚表现,探讨了胡汉门第通婚在政治与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Sports have long been an important point of expression in communal identity in the North Caucasus and recently came to serve as a forum for political disse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ethnic sport projects in the North Caucasu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2014 Sochi Olympics. It charts the history and progress of two projects known as the Circassiada and the Caucasus Games and evaluates the debate of the sport-nation nexus in the North Caucasus. While the Circassiada and the Caucasus Games reflect the typical elite-driven narratives of border security and terrorism, they also highlight discussions ove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actices of nationhood and the boundaries of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考察了四川藏区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发现历史上这一康区藏族村寨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文化单元 ,单元内生态资源互补、劳力合作、经济互助、婚姻内部流动 ,并曾在外力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过变革与调适。现今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系列工程的实施又将打破这个传统经济单元或文化圈子 ,把小圈子纳入到更大的圈子里 ,莫洛人在困惑与希望中不断地调适自己 ,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8.
八旗汉军是清朝社会中游移于旗与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主要探讨八旗汉军建制完成至乾隆皇帝令汉军出旗为民这一历史时期汉军的遭遇命运。汉军建制完成使得辽东汉人由明王朝统治下的边民变成为八旗体系中的旗人,乾隆时期允许汉军出旗为民又使得汉军获得了选择身份的自由。在清朝统治与八旗汉军身份变化的调控与制衡中,汉军来源于汉人以及清朝统治者始终与汉军保持着的疏离感使他们最终被政府所抛弃。汉军的出旗不仅有利于八旗制度和清代社会继续有序地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对汉军旗人身份认同中既依靠、利用,但又疑虑、排斥的趋向也得到了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广州珠村为个案,以龙舟节为切入点,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揭示其端午节俗的基本内涵、传承与变迁的历史轨迹,分析隐含于其中的村民族群传统的文化心态在都市文化的冲击下的自我抉择与重新适应。  相似文献   

20.
吏前时期的婚姻形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其中群婚时期的存在与否尤为争论的关键.通过对史前婚姻形态和所谓的群婚时期进行了解.对群婚这一阶段是否存在提出质疑.从而分析出在史前阶段并不存在群婚这个时期的可能性,并由此对人类早期的婚姻状况进行一些大胆的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