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构造条件和评判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国际城市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总趋势。本文通过对现代化国际城市形成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得出构造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几项基本条件、评判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指标体系,以期为目前我国城市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建设国际大都会初探─—以成都为例何一民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当代世界城市发展的两大趋势。欧美日本等国学术界从80年代中期开始即对城市国际化问题进行了较多的讨论,我国学术界于90年代初也对此发生了兴趣,一些学者撰文探讨现代城市国际化的理论问题。部分沿海沿江的...  相似文献   

3.
城市发展国际化及其人口问题──成都市未来目标的实证研究何承金近年来,我国一部分有条件的现代化城市相继制订了在下个世纪建成国际大都会或“有限国际区域”城市的宏伟规划。这是生产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加快城市发展,城市自身发展又促进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不是一国孤立的现象,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战略选择对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影响,从现代化视域研究中国的国际战略问题,把国际战略纳入现代化领域之中,对一国现代化建设条件的研究和外交战略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进入90年代,在中国城市建设领域逐步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把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作为城市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 城市定位大趋势:国际性城市 中国提出建设国际性城市始于80年代末,在90年代逐步形成一股新的潮流。199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时,江泽民总书记题词:“把上海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城市。”同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海口城市规划的批复中指出:“把海口市建设成为具有热带风光和海滨城市特色的外向型国际性城市”。从而正式拉开了中国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序幕。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对外开放呈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格  相似文献   

6.
欧洲问题研究,作为国际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领域。90年代以来,走近欧洲、研究欧洲,更是中国人民大学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展开教学科研活动的重心所系和特色所在。在这一基础上,致力于面向21世纪的、服务于中国宏伟的现代化事业的欧洲问题研究,并由此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国际研究的学术事业,使中国的国际研究获得应有的国际影响和地位,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基本宗旨及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一、历史沿革和研究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是以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见…  相似文献   

7.
“东亚奇迹”的出现使东亚现代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成功经验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兴趣,作为后发现代化,外部因素成为塑造东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正确理解不同时期内因和外因在东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克服传统史学研究中内因论和依附理论的外因论的弊病。  相似文献   

8.
沈阳要具有现代化、国际化和持续化城市功能,必须实施以下对策:以建设沈阳航空港为核心,加快培育面向全球的国际交通枢纽功能;建立国际经济大循环纽带,加快建设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际工业化制造业中心;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为重点,加快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加快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使沈阳早日成为现代化国际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界定了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以及国际性城市等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分析了国际性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与其规律,并明确了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及国际性城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然后着重评价了国内外关于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国际性城市的研究成果,为建立正确评价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并寻求科学的评价方法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0.
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国际化的含义和特征;从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国际关联效益两个方面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对珠三角城市的实证研究得出深圳是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广州次之,并为其它城市提高国际化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运用现代化理论,从单体城市近代化、区域性与流域性城市近代化、总体性城市近代化等方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近代化研究进行评述,揭示出学界关于此领域已经从最初的个案探讨、走向相对全面的中观与宏观的总体性研究,寻找中国城市近代化发展的真正动力、表征及规律等,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1994年中共宁波市委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宁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以来的实践和有关研究成果,认为宁波的目标定位应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专业性、地区性国际城市;把国内权威机构提出的现代化城市和国际港口指标体系与宁波1994年实绩作了比较;对目前的几个落后指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和达标预测。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研究对中国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现代化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现代化的概念内涵、核心特征、动因、发展模式、进程、本土化六个方面对它进行了综述,试图理清9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外资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集中于国际资本对城市产业重组及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针对外商投资进入中国城市的背景下,以福州市为例,利用GIS软件数字化政区图和SPSS多元线形回归分析法,重点阐述外资对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推动以及城市多中心体系形成的影响。结论就是经典的城市空间基本理论模型适用于现代城市发展研究,边缘化与多中心体系的形成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推进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演进及城市现代化研究进展,可在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提出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即拥有高素质的城市居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经济、高层次的城市社会、高端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高水平的城市治理能力、高品质的城市文化产业体系、适宜生存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高效能运转的城市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对2011—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测评结果显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整体呈波动中攀升态势。最后围绕提升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创新发展动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强化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归纳了可能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上海以浦东开发为契机步入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上海具备建立国际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和现实可能性,但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文章以1843年上海开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有关历史资料为依据,来探究上海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近代历史根基。  相似文献   

17.
城市国际化是城市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定方向与轨迹,其主要成果就是国际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国际化及其理论进程表明,城市国际化与城市现代化彼此依存、互为支撑,城市国际化趋势及其格局要求,是透视城市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视角和依据。基于城市国际化要求的城市现代化转型应把握四个主要方向:城市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城市功能环境的现代化转型,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城市空间利用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交通的现代化是城市经济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可或缺的内容。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陈济棠掌握着广东的军政大权。他掌粤期间,提出了广东省早期现代化交通建设的计划。通过陈济棠政府的建设,广州的早期现代化交通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加快了广州的现代化步伐,并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体育现代化的考察与反思(续一)熊焰(体育系)2.3对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初步反思本世纪30年代,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已初见成效。体育体制、方针日臻完善,学校体育生机勃勃,社会体育有一定发展,国际国内运动竞赛频繁。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体育现代化早期由...  相似文献   

20.
就连云港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的内涵和标准、面临的问题和差距,以及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