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责任与偏向——论20世纪30年代农村灾难题材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仲明 《人文杂志》2008,3(3):124-128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自然灾难频仍,破产农民增多,冲突和骚乱事件不断.对此,新文学作家们作了大量的书写.这些书写呈现非常明显的共性特点,反映了作家们共同的乡村关注心态和强烈的政治倾向性.这是30年代左倾化思想情境的产物,也体现了作家们密切的乡村联系.这些书写揭示了许多乡村底层的生活真实,却也因政治偏向导致了某些遮蔽,艺术上也存在着模式化和表面化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李永东 《天府新论》2011,(1):134-140
成都有点像大后方的后花园。那些谈论成都风情或借成都抒发性灵的作品,绝大部分出自外省作家之手。外省作家笔下的成都形象是折射大后方知识分子的城市与乡村观念、北平与江南情怀、家园和民族意识的菱镜,从中可以洞悉战时知识分子的心灵幽微。外省作家的成都书写形成了特有的审美样态。外省作家(他们)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价值取向来想象成都,从中发现北平情调或江南风味,借此重温故地的记忆,寄托自己的乡愁。成都所具有的旧中国城市风度和熟悉的民族氛围,让战时外省作家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在成都书写中得到了合理的释放。  相似文献   

3.
韦永恒 《晋阳学刊》2008,(2):109-112
阎连科乡村小说始终关注农民的生命存在问题,并以各有侧重的主题话语从不同的层面共同对生命总话语进行了阐释,叙写着农民的坚韧生存以及他们的追求和抗争,表现了作家对于农民生存状态和生命本质的思考,揭示出丰富深邃的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4.
浅草—沉钟社作家从人道主义伦理观出发,在客观再现现实、改造现实的“为人生”艺术观指导下,真实地描画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破败乡村的人生面影。他们抓住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既站在农民之中,在“物质”存在层面上以“爱”的方式表现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悲哀;又站在农民之上,在“精神”生活层面上以“憎”的方式剖示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局限和精神痛苦,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集中揭露了封建等级意识对农民的戕害,从而表达了从物质上关心农民、从思想上解放农民的真诚愿望。浅草—沉钟社的乡土文学创作与同时代的乡土文学表现出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对破败乡村人生面影的描绘丰富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画廊。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与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人文主义人生与艺术体现了对儒家"礼仁"思想的肯定与书写,体现了进德修业的儒者情怀,顺适通达的儒者智慧,温柔敦厚的文学风格.作为一位儒家文化的自觉护卫者,梁实秋在现代知识分子中以少有的清醒和稳健一定程度地阐扬了儒学思想的菁华,其努力可谓"功不唐捐".  相似文献   

6.
"70后作家"的乡土书写具有强烈的怀旧特点,他们在创作题材上以回忆为主,执着于对往昔乡村伦理的怀念和对现实乡村伦理的批判。这些创作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融合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但也呈现出写作深度和宽度上的局限,影响他们对乡村世界关注的持续性。这与乡村社会的巨大变异和他们个人生活环境有关,不能简单以深入生活来要求他们,更期待他们在思想深度上的开掘。  相似文献   

7.
越是社会激荡的时代,越是需要知识分子勇于担当、行使其学者的使命的时代。经邦济世的学者使命在民国知识分子的乡村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民国时期的乡村社会天灾肆虐、人祸横行,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面前,具有不同社会背景却具有同样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从自身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出发,试图从教育救国的角度引领中国社会走上复兴之路。他们或著书立说,研讨乡村问题和乡村发展方向;或组建团队和研究机构,扩大乡村教育思想的社会影响;或躬身乡间并建设实验区,塑造着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教育典范。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民为邦本思想、家国天下情怀、求真务实精神对于当今学者的治学之道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以乡土之外的观念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文学想象和叙述,它造成了真实农村图景的遮蔽和放逐,而赵树理的创作是个例外。他既是知识分子又不完全认同“五四”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既倾向于农民的价值观又不是纯然的农民。他的农村书写与农民、革命意识形态之间一度形成良性互动,故其作品被奉为文学经典。后来因他执著的写实立场与当代文艺规范发生摩擦而产生裂隙,最终导致其文学命运的坎坷。  相似文献   

9.
文章用"另一种描述"尝试去揭示早已在现实中真实存在,却从未被清晰描述的世界."从精神到身体"开辟的是一条新的理路,用身体去思想,照亮的是一个已被隐藏了太久且更真实的世界.以中国现代作家为个案的研究则表明:现代知识分子正是以打破由语词教义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为起点,后来才一步步走进更真实的人生世界的.描述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就是对语词世界的反思;一代知识分子的"行路史"表征的正是现代教义启蒙神话破灭的历史;然而,如果能丢弃幻象,敢于正视,新的生路也就隐含其间.  相似文献   

10.
乡村发展的各种问题不仅构成了中国近百年来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同时也为中共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无尽可供思考的问题。那么批判型知识分子同乡村发展有何关系呢?中国乡村发展又需要怎样的批判型知识分子呢?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以于建嵘、陈桂棣吴春桃夫妇及周立太为案例展开分析了批判型知识分子的特质,其推动乡村发展的条件与方式,并进一步分析了乡村发展对批判型知识分子的要求,最后指出中国乡村的发展需要更多批判型知识分子的关注与参与。  相似文献   

11.
雷家军  阎治才 《江汉论坛》2007,3(9):134-137
当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具有文化的兼容性、知识的实用性、政治的先导性和道德的示范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撑、政治参与、智力支持、道义推动和知识引领.要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就要深化对乡村知识分子的认识、增加乡村知识分子的数量、提高乡村知识分子的水平、调整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改善乡村知识分子的待遇.  相似文献   

12.
新才子佳人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渐成潮流的城乡交叉地带叙事中的重要类型。它并非传统文学书写中才子佳人模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情爱波折中映现着城市/乡村、现代/传统的复杂纠葛。乡村才子凭借知识建构城市精英这一主流身份相对而言从易到难的历程,是近三十年人文知识分子处境的缩影;而他们与乡村佳人之间基于知识资本之有无的关系历程,在强化男性中心的性别文化格局时,也塑造着女性的被动性。然而,对乡村佳人的占有,无法真正消除乡村才子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心灵漂浮体验,并不能使其获得精神拯救。  相似文献   

13.
李晔 《江淮论坛》2007,(4):163-167
20世纪30年代,河北定县乡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是以晏阳初为代表的留美知识分子.他们特殊的留学经历、知识背景和宗教信仰使定县的乡村建设与当时美国的学术团体和基金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赢得了许多美国友人的支持.他们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为探寻中国乡村的现代化模式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刘克邦是新时期以来重要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以简洁凝练的温情笔触书写诗意人生,是心灵的自传;并善于穿透现实的尘雾而抵达真实的生命本身,开掘生活的意蕴,升腾思想的境界.刘克邦散文有感而发、真情弥漫,清新自然,蕴藏着哲理,朴质而不乏睿智与敏锐,使千千万万读者沉醉其中.  相似文献   

15.
杜赞奇认为,民族“自我”大多都是相对“他者”而定义的.在晚清文人志士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想象中,“西方”和“妇女”是他们指称的最多的“潜在的他者”.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对“西方”和“妇女”所展开的想象,不仅展现了作者书写异域文化的策略,也可让我们从中一窥晚清知识分子在倡导民族革新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他者”来认知“自身”.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王启民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著名的石油地质专家,从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到今天的“新时期铁人”,他走过的道路,是一条新中国知识分子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事业自觉融在一起的道路。探索他的人生轨迹,揭示他的成长规律,对于指导我们加强知识分子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知识分子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优秀知识分子成长的前提条件王启民之所以能为祖国的石油事业矢志不渝、呕心沥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注…  相似文献   

17.
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表现形式,艺术和审美使生活变为有价值,这是他从美学角度对人生和世界所做的解释和辩护.他的生命关学是用狄奥尼索斯学说解释生命存在的产物,视艺术为个体生命所能体验到的最真实的存在.尼采认为美是主体的生成,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体现了存在之思和生命之美,也是他对存在本质和意义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18.
莫言以写作小说著称,但也写过许多种文体的散文。在散文创作中,莫言从自己的生活历程和生命体验出发,书写了成长的烦恼,描绘了故乡的美丽,抒发了对于人生、人性、历史、现实、社会和文学本体的感悟,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心得为机缘,探讨了作家真诚与散文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散文既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解读他丰富驳杂的小说世界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与海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分别以书写湘西乡土生命与描摹沪港市民生活而著称的作家。素来关于他们的比较往往侧重于他们差异性的方面。其实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与海派小说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对上海的情感是爱念与诅咒的二重审美复杂难解地纠葛在一起的。从时间意识上看,乡土是中古世纪的象征,而都市则是现代社会的象征,他们写作中的乡村描绘和乡土情调彰显了其胸中隐藏的怀旧情结。他们也都在其小说世界中构筑了一个淫荡肮脏的都市世界。现代男性知识分子在迎接现代文明的时候必然深深体会到压抑的束缚。在京海作家笔下这种压抑以"现代"的名义更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20.
记得有位学者是说过,只有不完满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只有创建中的人生才是响亮的人生,只有探索着的艺术才是壮阔的艺术.读了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后,觉得这句话仿佛就是说给徐志摩的.近年来阅读了几种版本的徐志摩的传忆,其叙述、表现的角度虽各有不同,但觉得唯有这本《徐志摩传》更见特色.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表现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徐志摩和作为一个浪漫诗人的徐志摩.传记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叙述了这位作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从他作为一个浪漫诗人一生的生命流程进行真实的刻画,为我们重新认识徐志摩,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一种独特的认识线索.徐志摩生前身后,都曾引起过无数的纷争.他追求过、探索过,有建树,充满了创造的激情,当然,也有失误.可就在他行进的中途,不幸,一切都突然中止了.正如作者在本书《序》中所言,“建树还远未到头,一挥手,他就乘风飞去了.而且,他在探索中或许还有偏差,他的建树也许并不卓著.”这也许就构成了诗人徐志摩并不完满的人生.但是,我们觉得,这却是一个真实的人生,健全的人生.徐志摩自己在写作《罗曼罗兰》时也曾说过:“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正是一条大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气象,随处不同,我们不能划了它的一弯一角为代表它那全流.”作者正是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