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文明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也是中华民族20世纪的两颗巨星──毛泽东和邓小平所孜孜以求的崇高奋斗目标。对他们的现代化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对确定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方略将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 现代化在总体上是世界性的历史潮流,但它又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分头进行的,是在本民族的客观国情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现实运动。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努力表明,“走什么道路”的选择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难题,它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从全球史观的大视野看,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有两条可遵循的道路:一条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条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该如何选择呢?在毛泽东看来,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可能使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因而也不可能实现民族的强盛。所以,毛泽东始终把中国的命运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1948年,他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写道:“用革命的方法,……在全  相似文献   

2.
1 传统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214页)笔者在研读这一观点时,有些不同看法.现提出来与学术界同仁共探讨.显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是资本家不断加强剥削的结果.然而,细细想来.劳动群众失去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或购买力),恰恰是资本家阶级增加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或购买力).也就是,就整个社会来看,社会的总需求规模并未缩小,这又何来“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是爆发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呢?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是“革命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他早在一九二三年五月发表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中就曾热情地呼唤:“我们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我们的目的是以生命的炸弹来打破这毒龙的魔宫”。虽然文中还没有明确提出“革命文学”这个口号,但却已鲜明地表达出文学要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他在一九二四年八月发表的《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中则清晰地提出了“革命的文艺”这个概念。他写道:“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在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士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对这个问题现在有种种说法。我在《学习马列主义过渡时期学说的一些体会》一文中,曾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本文再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列宁关于“过渡时期二因素”的论述1919年,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曾经写道:“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过这样一句名言:“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53页) 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一八年的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他们相互勾结使中国处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当中。同时,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工人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写道:“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科隆)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4年在巴黎出版了马克思和阿尔诺德·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上述的转变在这里彻底完成”,[1](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概括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其中包括不少有关生产力的精辟论述。本文想对《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力的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生产力是《资本论》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出发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有的同志说,马克思这里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指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看这种解释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第一,把这段话里的“生产方式”说成是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的总和),就会使这句话变得文理不通、不合逻辑。且马克思紧接着  相似文献   

8.
熊映梧同志在《用发展的观点研究<资本论>》(《社会科学》1983年第7期)一文中,提出了他对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新见解。他认为:“马克思讲的资本积累的绝对规律其实是相对的”,因为这条规律只和“资本主义前期”的一定条件相联系,而“现代资本主义的情形已远非昔比,上述的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从资本主义前期的实际情况中概括出来的”“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条规律,“未必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阶段。”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以就教于熊映梧同志。  相似文献   

9.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庄重大的事件,至今已九十周年了。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即就建国后在义和团运动问题讨论中,也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自发的农民战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翦伯赞《义和团运动》,见《历史教学》1958年第11期)“义和团的农民革命运动象火山突然爆发一样,以山东为中心涌现出来”,“它构成近代史前期第二次革命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反复发生的农民革命、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被当成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规律之一,并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在有机构成较快上升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才会优先增长;而在有机构成缓慢上升的情况下,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则会以大体相等的速度增长。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一文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更快”。“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无可比拟地超过以往各个时代的高度发展的技术。”(《列宁全集》第1卷,第72页)技术的进步使两大部类的有机构成提高很快。因此,列宁论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  相似文献   

11.
读了《重评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以下简称《重评》)一文,①既获收益,亦有疑问,谨提出几点看法,就正于该文作者。 (一) 何谓“中国资本主义经济”? 对这个问题,《重评》提出3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其一:“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工业企业为代表),存在着三种资本形式,即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历史学家在所发表的有关我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许多论文中,对苏松地区棉布染踹业生产关系的性质的看法,出入很大。一部分人的意见认为这些染踹匠是雇佣劳动者,在这里无疑地是存在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有一部分人的看法完全相反,如最近樊百川先生在《历史研究》1962年第三期发表的“中国手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的遭遇和命运”一文中提出苏州的踹布业“无疑地是一种大作坊相当发达的手工业行业”,但是“在这里几乎没有雇主和  相似文献   

13.
胡培兆同志在《〈资本论〉中的工资不属分配范畴》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并没有把资本主义工资当作分配范畴来看待。因为马克思从未说过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参与消费资料分配的权利。”“通过交换取得的作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转化形式的工资,并不是分配范畴。”对此,笔者谈几点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早在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这个思想。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51页)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5月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更明确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53—754页)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人,对于这一点都有深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正>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的第一段中,在谈到黑格尔的学说时用了“the law of thecontact of extremes”一语(原文是英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把它译成“对立统一规律”。笔者认为这一重要所在的译法欠妥。因为无论黑格尔还是马克思,他们论述过矛盾双方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但在表述上并未把它概括为“对立统一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这一规律称为“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列宁把这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他在自己的探索中得到了更科学、更明了的称谓——“对立面的同一”(或统一)。不过,在用“同一”还是“统一”的问题上,列宁还是不那么肯定。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他带着疑问的口气写道:“对立面的同一(它  相似文献   

16.
李芳  龚志伟 《理论界》2004,(1):19-19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这些思想。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接。“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北京解放军政治分院三队陈桂龙来信说:《社会科学》1982年第六期上登载的冉曙光同志的文章,认为只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中,才“正式地普遍地使用‘对立统一规律’(或称法则)”。事实上,马克思在1853年5月20日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自然界的基本奥秘之一,就是他所说  相似文献   

18.
<正> 骆承烈同志在其《曲阜文物古迹·孔庙》一文中称“进入曲阜城的正南门,便是孔庙。名为‘仰圣门’,实际上成为孔庙的大门。”可是骆同志在《孔林漫步》一文中又写道:“走出曲阜(旧)城的仰圣门(北门),穿过北关,……便是孔林。”这样看来,“进入”名为“仰圣门”的曲阜城的“正南门”,便是孔庙;“走出”名为“帅圣门”的曲阜城的“北门”,便是孔林。两个相对的城门——南门和北门同起一个名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资本主义关系萌芽是在封建社会内部,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毛主席:《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所谓资本主义关系萌芽,是指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还未形成一定的势力资本主义还没有孕育成熟的时候萌生的资本主义关系。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20.
茅盾在接见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纳时,曾就《子夜》在他的作品中占有怎样的地位,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很难说《子夜》在我作品中占什么地位……或许要说:在我写民族资产阶级的作品中, 这本大抵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评论者有认为《子夜》是我的代表作,以我三十年代的作品而论,那是这样的。这也差不多是我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实事求是的。《子夜》这部现实主义的杰作,真实地形象地描绘出中国三十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风貌,时代的特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阐明了“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的殖民地化了”的深刻主题。无论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子夜》在茅盾写民族资产阶级的作品中,所以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自然有许多因素,而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民族工业家的典型,我想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