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Grice首先划分了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指出"说话者意图"和"语境"在表达"非自然意义"中的重要作用,将意图定义为意义的载体,并以意图来定义、区分意义。随后的"会话含义"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非自然意义理论,同时克服了意图意义理论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和问题。Grice秉承"语言使用"这一哲学传统,沿着语言使用的路径,逐渐形成了自己强调语言"使用"和说话者"意图"的意义理论,促成了传统语义学向现代语用学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理解,尤其是对语言的不同使用,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哲学立场。维索尔伦(Vers-chueren)把语言当作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活动,并从这一动态视角去观察分析语言,以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为中心构建语用学的整个框架,进而探讨了语言、人类和现实之间的相互顺应关系,其中包含了维氏对意义、语境、心智等概念的哲学理解,因而其语用顺应论从跨学科的角度开辟了研究语言意义奥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0.前言0.1语用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语言科学。如何界定语用学,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但是大家对语用学的核心课题的认识却是大致相同的,即语用学要研究特定的话语在具体语境中怎样产生和产生怎样的会话含义的问题。围绕着核心课题,语用学的理论不断发展,其方法正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根本属性,它源于客观世界、人类认知和社会交际等因素的模糊性。回顾语用学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语言模糊性与语用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模糊性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为语用学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和起了推动作用,而语用学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模糊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语言哲学内部的语用学和哲学诠释学转向,使语境成为意义追问的基础。但语境并非传统哲学所谓的本体,只是在意义生成变化与理解过程中具有本体论性质或意义,表明了语境对意义的最高约定。这有助于消解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发问方式,祛除逻辑语形、语义分析的知性思维的制限,表明了当代语言哲学发展对意义的合理诉求。  相似文献   

6.
意义和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语用学研究的话语意义不同于语义学研究的句子意义,语用学研究话语意义时必须考虑语境因素。语境是动态的,意义的建构离不开对动态语境的准确理解,要实现语用研究中的交际功能必须在动态的语境中去建构说话人意义。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境的提出,是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隐喻研究的一种全新尝试。认知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类知识结构和文化语境。引入图式理论,了解隐喻认知的物质基础和隐喻认知的钥匙,有助于正确把握语境对隐喻认知的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试析语音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由形、音、义三维要素组成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主要靠声音交流思想 ,其中词义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 ,语音也能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 ,在特定语境中 ,说话者可运用语音手段改变词语或话语的语用意义。本文运用语用学原理 ,专门探讨了语音的语用功能 ,揭示了语音与语境、审美及语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试论翻译中的语境顺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 Jef.Verschuren的语用学理论中的顺应理论为指导 ,提出了翻译的语境顺应的观点。具体分析翻译时要怎样进行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 ,其中交际语境的顺应包括心理语境、社会语境与物理语境的顺应 ,语言语境的顺应则要注意篇内衔接 ,篇内制约及线性序列  相似文献   

10.
言语交际中的动态语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语用学理论,凡是对话语产生影响,并与当前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语言内和语言外的所有主客观因素都称为语境。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强调语境的构建是一个与具体的语用行为密切联系、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动态的过程。从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个方面分析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动态语境对言语信息的释义和制约功能。  相似文献   

11.
词汇量是制约众多外语学习者向深层次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众多外语学习者在阅读或交际过程中在遇到生词时往往采取多种策略从而达到篇章理解的目的。猜测词义是词汇学习的一项有效而直观的方法之一。在猜词过程中,学习者可通过多种策略达到猜词成功的目的,语境化是重要手段之一。语境是语言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任何语言的理解都无法脱离语境。通过文章中的列举分析,可得出语境可大致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二者共同作用于词义的理解。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法分析了猜词过程中各种策略的使用情况及其与猜词成功率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探讨了语境在中国外语学习者猜测词义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外语学习者提出词汇学习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幼儿在自然语境中是如何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词语的意义的?在既没有专业教师讲解,又没有词典等工具书的情况下,他是怎样学会生词的,这一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是什么?对此的认识有助于对外语词汇学习认知条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语境与词汇模式的有机结合是词汇教学的有效手段.语境下的学习词汇的模式,如词汇词义的程度区别、词汇短语、语义绘图、单词派生、合作讲述故事等,可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地加强词汇记忆,巩固词汇知识并能正确运用词汇.  相似文献   

14.
"生活化英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处理"文化—工具"关系,"文化动机"强调语言学习是文化"习得"(acquisition)活动,而非机械"学习"(learning)活动,但在"工具动机"下,"生活化英语"被当成是一种更好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如何回归"生活化英语"教学的本来面目?本文认为,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将英语强行"灌输"或"转移"给学生,要抛弃教师表现比学生表现更能影响学生学习的观点。在目前情况下,主张借助"工具动机"来摆脱"工具动机",最终督促英语教学向语言文化回归,向生活化知识回归,在文化情境中掌握英语。  相似文献   

15.
语义识解是涉及知觉、记忆、推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内的认知行为。在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中,话语交际者需要运用语言基本知识及由生活体验而来的各种概念框架对相关内容的语义进行动态地分析识解。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理论,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识解有着重要作用:①概念整合理论反映了概念和心智活动之间的关系;②两个或多个心智空间的信息映射是激活词汇语境意义的预设条件;⑧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能够合理解释隐喻、习语等语言现象的形成,为隐含义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概念整合在语义识解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二语习得者在整合模式的形成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联想能力的培养,以此扩展延伸词汇认识;其次要强调文化意识的培养,用文化与语言的关联性指导二语学习;再次,还需要构建全面的学科框架并积累百科常识,为语义理解提供认知库。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中国学生面临难以克服的“文化局限”。西方语言学家早就将“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区分了开来,认为只有在母语文化环境中才能“习得”语言。中国学生在汉语语境之中,只能“学习”英语,即便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往往也难以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动因以及英语词汇、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而导致大量“中国式英语”的出现。这种“文化局限”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以此为前提制定更加切实的教学目标,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语境与语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境限定制约着语义。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的现实语境是判断一语言单位语义最直接的依据 ;广义的语境则由具体文字以外的一切抽象因素构成 ,它包括太多复杂的因素 ,因此较难把握。译者在翻译作品时 ,必须把多义的语言单位同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 ,才是正确理解原文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经历着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汉语"师傅"一词也不例外。结合词汇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师傅"一词多个含义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师傅"一词的约定俗成经历了怎样一个语用认知过程?语言符号"师傅"如何从自身的任意性演变为被人们赋予一定的语义进而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在特定语境中表达特定含义的词语?文章通过讲述"师傅"一词的语义演变引发一词多义、语用扩充、语用收窄、宽式推论等概念的关系,探讨、解读"师傅"一词的语用成因,进而为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认知提供另一语言实例。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的外语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意识到了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种语言信息后都隐含着它特定的文化信息。近几年,一些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和语言教师们都对文化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一些新问题也同时摆在了教师的面前:在课堂上,怎样确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文化的积极作用?如何解决文化差异在课堂中的负面影响?如何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地进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互动教学模式,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词汇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外语学习者对外语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做到灵活的使用外语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