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908专项”海岛海岸带调查工作所获取的资料,江苏省海岛为32个,其中有居民海岛5个,海岛面积为59 km2,海岛岸线长度为94.3 km.海岛潮间带面积9.2 km2,岩滩、砾石滩、砂质滩和淤泥质滩均有.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环境评价结果表明:海岛潮间带沉积物环境质量好,符合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要求.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有138种,生物平均栖息密度高达14 406 ind/m2.海岛植被面积总计3 769 hm2,其中面积百分比前三位的植被类型为人工植被、水生植被和草丛.  相似文献   

2.
走进红树林     
刘镜法 《今日南国》2006,(2):F0004-F0004
北仑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和东兴市境内,总面积30km2,是一个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南濒北部湾,西端与越南交界,自西向东跨越北仑河口、沥尾岛和珍珠湾,海岸线全长105km,有河口海岸、开阔海岸等地貌类型,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保护区内的红树林面积1131.3公顷,主要的红树植物群落类型有白骨壤群落、桐花树群落、秋茄群落等。红树植物有桐花树、秋茄、木榄等。保护区的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3.
城市自然保护对城市生态安全、城市居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城市自然保护是对城市自然景观及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维持与重建,以投入少、自维持、按自然规律演替、保育生物、保护再生自然资源为特点,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思想、行为、意志,调节城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及物种的栖息地、城市自然景色、城市自然空间连贯性、绿文化遗产是城市自然保护的4项主要内容,城市绿色空间的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是城市自然保护的三个主要阶段,世界主要国家在城市自然保护的策略上各有特点,我国城市自然保护是以绿地系统建设促进城市自然保护,与城市自然保护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加强城市自然保护规划与管理是目前最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一个国家公园,是这样一片比较广大的区域:它具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占据及开发的影响,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休憩的特定作用,或者存在着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到此观光须以游憩、教育以及文化陶冶为目的并得到批准。” 虽然在 1972年 11月 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并於1975年9月25日生效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国际公约当中,并未特别地强调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但在实际上,确立这样一个国际公约本身,就…  相似文献   

5.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生态系统保护提出的新方向,加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存在着偏重政府单一主体、缺乏多元主体参与的问题.以协同治理理论为研究框架,认为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同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三者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打破目前在国家公园试点中存在的府际横向协调、政企协作和政府与居民协作的困境,提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以及生态系统保护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园适度发展旅游的必要性与路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保护的同时兼顾合理利用是国家公园区别于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特征,适度发展旅游是国家公园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发展旅游被视为是对自然保护的威胁,国家公园该不该以及应如何发展旅游,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剖析了当前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中重保护、轻利用的倾向,然后从3个方面阐述了国家公园发展旅游的必要性.首先,适度发展旅游是国家公园实现综合功能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促进实现国家公园的保护、科研、教育和游憩等综合功能;其次,国家公园发展旅游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助于协调国家公园保护和发展的二元矛盾,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第三,国家公园适度发展旅游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国家公园发展旅游应坚持可持续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善自然保护区治理体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国家公园的设立、建设及运行与公园社区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公园社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公园内的资源,公园的运行、管理和保护工作又与社区活动分不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和运行有效统筹了自然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新体制也面临保护与发展、人兽冲突和地方保护主义阻力等诸多张力问题。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协调好这些关系,不仅会影响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也会制约公园社区发展,甚至导致和积淀更多社会矛盾。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协调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提升国家公园体制的综合效能,需走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从国家公园运营、公共管理、共治机制、基础设施和保障保险5个方面不断优化公园社区治理体系,促进保护区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而言,要优化国家公园体制及其社区治理体系,需从顶层设计和基层制度实践两个路径进行优化:一方面可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构建起“生态现代化”的均衡模式,另一方面可从基层制度实践中提炼出“补贴补偿+保障保险”的均衡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大熊猫这一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解决我国秦岭地区大熊猫保护中存在的矛盾,首先对国家公园与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梳理,然后分析了陕西秦岭大熊猫保护存在的问题,即栖息地破碎化、管理复杂、区社利益冲突、旅游开发不规范等,得出国家公园这一保护地形式对大熊猫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建设应整合现有保护地、重组功能分区、实施大熊猫保护工程、完善科研监测体系、发展生态旅游、引导社区参与、加强环境教育等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9.
海岛生态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与环境生态安全,各国均非常重视。但长期以来,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都是空白的。然而,经过多年的讨论与立法程序,全国人大常委会最终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海岛综合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对海岛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填补了我国法律上的空白。但是,新通过的海岛保护法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对此可借鉴香港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法律在生态安全保护方面的经验,以完善我国海岛保护法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公园保护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国家公园体制顶层设计文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制度经验,结合我国国家公园保护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阶段,提出建立以统一分级管理、国家评估设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严格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监管、社区共建共管、全民参与共享、资金投入保障等8个关键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国家公园保护制度体系框架。经梳理国内研究进展和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验成果,初步明确各项制度的基本要点和关键任务,分析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还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和相应建议,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