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具有后发优势和鲜明特点,是成果最丰富、进展最迅速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在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因其多元的治理主体和复杂的治理内容的实践需求,要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协同治理是唯一可行的路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及其构造,涵盖了多元主体、多元方式、多元治理机制3个主要方面。其中,多元主体在我国国家公园协同治理中处于基础地位,这些主体涉及处于领导地位的政党、各级政府、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一般社会公众以及包括特许经营企业和社区居民在内的特定社会主体。在治理方式上,多元主体之间在推进国家公园治理过程中,通过管理机构与所在地方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公众的横向协同,以及政党与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纵向协同,进行互动、交流、协调,形成治理的合力。在治理机制方面,我国国家公园的协同治理机制主要由沟通协调机制、利益平衡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以及约束监督机制等核心机制构成。  相似文献   

2.
国家公园治理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与环境管制的运行逻辑之间存在矛盾,必须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国家公园合作治理模式,以化解环境管制的困局。中央管控型、地方自治型与综合治理型的国家公园合作治理实践表明,政府、市场和公众必须在国家公园治理中形成合力,通过治理制度上合作规则的建构、治理主体上合作组织的建构及司法保护上联动机制的建构,形成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合作与制衡的治理格局,实现国家公园由行政管制向合作共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我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时期"抢救式"地保护了我国大多数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是按照资源要素设立,且各类自然保护地分属不同的环境及资源管理部门,并依据不同的法规、标准建立和运行.由于缺乏统一的设立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分类不科学、区域重叠、保护标准不清晰、公益属性不明确、多头管理、权责不落实、保护与开发矛盾难以协调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自然保护管理效能.在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出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理念、打造中国模式、体现中国效率,为科学高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善自然保护区治理体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国家公园的设立、建设及运行与公园社区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公园社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公园内的资源,公园的运行、管理和保护工作又与社区活动分不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和运行有效统筹了自然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新体制也面临保护与发展、人兽冲突和地方保护主义阻力等诸多张力问题。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协调好这些关系,不仅会影响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也会制约公园社区发展,甚至导致和积淀更多社会矛盾。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协调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提升国家公园体制的综合效能,需走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从国家公园运营、公共管理、共治机制、基础设施和保障保险5个方面不断优化公园社区治理体系,促进保护区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而言,要优化国家公园体制及其社区治理体系,需从顶层设计和基层制度实践两个路径进行优化:一方面可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构建起“生态现代化”的均衡模式,另一方面可从基层制度实践中提炼出“补贴补偿+保障保险”的均衡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是保护等级最高的一类自然保护地,它的建立标志着园内将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手段.构建新时代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下的国家公园资源利用体系,对避开"生态保护唯一"误区、探索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改革中如何开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价值.依据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结合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要求以及资源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包括收获价值、存在价值和未来价值),确定国家公园体制下的资源利用评估框架、指标、参考标准和权重.基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应用研究,提出霸王岭片区未来最优的资源利用体系,并提出资源利用体系生态化调整和构建适宜性资源利用体系两项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广泛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公园的面积规模和特点,对今后的国家公园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巴西、南非、法国、日本、新西兰8个国家为例,对比分析国家公园的建设面积,进一步讨论以历史文化、珍稀物种、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以及综合保护型国家公园的规模特点.统计了308个国家公园,其中2/3国家公园的面积在100~2500 km2,面积小于100 km2的国家公园一般因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海岛海岸自然景观或分布狭窄的珍稀物种而设立,面积大于2500 km2的国家公园多是对热带雨林、荒漠、冰川苔原等生态系统或多种生态系统的综合保护.结合我国国家公园的定位和设立目标,建议综合保护型国家公园面积在500 km2以上,以河湖湿地和海岛海岸生态系统或地质地貌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规模可稍小,但不宜低于100 km2.随着今后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应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实践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适宜面积.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公园保护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国家公园体制顶层设计文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制度经验,结合我国国家公园保护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阶段,提出建立以统一分级管理、国家评估设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严格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监管、社区共建共管、全民参与共享、资金投入保障等8个关键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国家公园保护制度体系框架。经梳理国内研究进展和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验成果,初步明确各项制度的基本要点和关键任务,分析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还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和相应建议,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要有特色的环境伦理体系作为支撑,探讨中国国家公园环境伦理的本土化构建及其构建途径,对我国目前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有积极意义.首先分析了荒野思想对美国国家公园建立和管理的影响,继而研究中国国家公园环境伦理选择,认为荒野思想自身局限和中国文化、历史和现实特殊性导致中国不能沿用荒野思想指导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最后从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对中国国家公园本土环境伦理进行构建,并提出以"天人合一"为驱动,以生态文明为指针,运用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开展环境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建设对我国正开展的生态空间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系统梳理了英国国家公园城市运动的基本内涵,剖析了国家公园城市与国家公园、公园城市的异同.从建设条件、发展历程、追求目标、组织架构、实施路径5个方面全面回顾了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历程,指出其本质是自下而上强调全民参与的城市自然保护运动.最后提出了国家公园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在价值观念上通过多方路径树立全民自然保护价值观,在定位目标上强调实现野生动物福祉和野性自然环境,在治理体系上自下而上发动全民参与,在活动策划上创造人与自然联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家公园公众参与越来越广泛,而且也确实在推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地方国有旅游公司垄断经营问题,公园核心区生态移民后移民的文化融入和生计问题,社会组织和科研院所参与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等等.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之所以国家公园公众参与比较广泛,除了促进各利益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外,还在于其体制和法律保障.进一步拓展我国国家公园公众参与,应基于整体性视域,即从国家公园体制层面,合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相应方面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11.
适应性共同管理模式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保护地管理.它由多学科人才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是适时监测、调整和优化科学决策方法的动态管理过程,可以应对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不确定性,进而达到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的最佳状态.通过梳理适应性共同管理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分析并总结其适用条件、应用实践及主要环节等方面,针对我国的保护地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管理思想的国家公园适应性共同管理模式,旨在为我国国家公园管理提供一种满足多重管理目标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国家公园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家公园处在发展初期,借鉴国际经验,探寻国家公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借鉴世界代表性国家公园在管理理念、经营机制、资金机制、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祁连山地区实际情况,未来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发展应建立垂直管理体系,建立特许经营机制和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分区制定管控要求和保护措施,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促进社区发展,推动国家公园立法进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国家公园作为重要的自然文化遗产类旅游目的地,极具国民生态教育和旅游开发价值,但目前国内关于国家公园旅游吸引力的研究较为薄弱。文章站在游客感知视角。以汤旺河国家公园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解析国家公园旅游吸引力系统,研究发现:国家公园类景区吸引力系统呈现圈层结构,其中自然资源、特色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是系统中的核心吸引因子,最受旅游者关注;借助旅游吸引力系统研究,可构建国家公园旅游吸引力评价模型,运用于定量分析与比较国家公园类景区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遗产地保护与传承领域日趋成熟的模式,是公众感知享用的重要场所,阐释与展示则是合理引导公众感知、欣赏并保护遗产地的重要技术手段,两个概念并举强调从过去单纯注重遗址形态和价值的拓展到遗产地精神的挖掘,并进而重视公众的感知及参与。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索公众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知特点及规律。研究发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科研、游憩和教育功能虽得到有效发挥,但因阐释与展示的不足而导致公众感知遗产地核心价值的效果不佳; 基于此,从“点-线-面-场”的逻辑关系提出构建阐释与展示主题框架、设置多维游憩线路丰富阐释与展示形式、架构复合型阐释与展示系统、创新阐释与展示传播方式等策略,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众感知度。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背景下,国家公园内部及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成为国家公园体制建立中的重要任务和工作内容.基于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发展"一地一策"的现状,以拟设立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国家公园为例,通过社区利益相关者识别和冲突分析,提出冲突解决方案,并将社区参与、社区共管、生态补偿、社区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形成引导、组织、保障、评估等四大社区协调发展机制,从就业方式、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生态补偿等方面为呼伦贝尔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发展提出建议,以期对未来我国国家公园建立科学的社区协调发展机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认识和了解"国家公园”的概念和概况的基础上,提出设立中国第一座国家公园--太湖国家公园的建议及相关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17.
在认识和了解“国家公园”的概念和概况的基础上,提出设立中国第一座国家公园——太湖国家公园的建议及相关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18.
西班牙国家公园管理机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国家公园建设仍在探索中。以西班牙国家公园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概述了西班牙国家公园发展历程及其入选标准的变迁,介绍了西班牙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及其类型。从法律体系、管理机构、管理机制3个方面分析了西班牙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指出西班牙为国家公园建立了三级法律体系,总结了西班牙国家公园的确认制度、管理规划制度、财政投入制度、保护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最后,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从法律体系的建设、管理体制、规划体系、严格保护和公众参与5个方面讨论了西班牙国家公园管理机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为研究对象,以便利抽样方式调查森林旅游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相关关系,以指导神农谷森林旅游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需要。经分析得到环境责任、生态关系、游客意愿和居民福祉四个游客环境态度因子,参与互动、积极参与、环境干扰、环境维护和后续保护五个游客环境行为因子。研究发现,神农谷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倾向整体较高,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意向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