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清真寺是我国回族等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与分布的象征,同时还承载着伊斯兰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的主要功能。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内部组织制度的干预,清真寺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从唐代"蕃坊"制到元代"哈的司"再向"教坊制"的转变过程中,清真寺管理也经历了三掌教制——掌教世袭制—阿洪聘任制—董事会制—民主管理制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伊斯兰教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
回民反清     
回民反清回族是我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兄弟民族之一的组成部分,主要居住在河湟地区。清代,甘青等地回族中在社会发展和宗教制度等方面均有很多变化,宗教内部教争不断,朝廷的民族宗教政策多所舛误,以致广大信教群众不断举行反清起事。青...  相似文献   

3.
当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民族社区发展动力时,旅游对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作为传统文化主要承载者和维护者的民族社区传统文化精英,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权力变化并没有得到重视.本文以三亚凤凰镇回族社区为例,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旅游发展及冲突事件过程,从权力变化的视角探讨旅游发展对社区宗教精英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的发展间接促进了村民对宗教权威的认同,强化了宗教精英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权;但在旅游引发的利益冲突中,宗教精英权力出现“外强内弱”的变化,传统权威被弱化,个人能力成为社区调解权力的基本支撑.宗教精英自身具有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旅游现代性带来的权力弱化,为进一步探讨如何破解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延续间矛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王晓霞 《回族研究》2011,(4):114-118
民国初期的回族虽然在经济及社会发展方面仍在较低层次上徘徊,但在思想与文化方面却受到近世以来涌入中国的新思潮、新文化气象以及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出现了回族新文化运动的热潮,回族知识分子一方面以兴学校、办报刊觉醒民众,另一方面也对回族宗教与社会习俗进行反思与改革,要求回族在应对时代变化中实现自身的社会发展。宗教观念上大力...  相似文献   

5.
嫁衣是一个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较多地保留了民族服饰文化的传统,同时也蕴含了为人所忽略的女性文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扩张与渗入,城市文明的拓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嫁衣文化正在逐渐远离现代生活而去.本文通过对甘肃临夏市八坊当代回族女性嫁衣演变的研究,揭示了嫁衣文化在回族内部的变化和回族女性婚姻观念的转变,发现回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在文化变迁中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以及回族女性如何自觉地应对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回族家谱具体内容来探讨南方回族在历史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构。指出南方回族谱牒是特定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克服认同危机而所作的积极应对的手段,是回族社会内部进行自觉文化认同重构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南方回族在宗教认同淡化前提下文化认同重构的一种转换和替代。这种历史实践隐含着南方回族发展的一个历史特点,即家族意识的构建和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南方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7.
回族服饰文化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元、明以来 ,回族的服饰在不断变化 ,但其中的宗教基因却保留不变。它既表现出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 ,又涵盖着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教义、教规与伦理道德 ,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 ,为具有美观、端庄、俭朴等特色且表现出民族心理及审美观念的服饰文化。回族服饰文化是宗教礼仪服饰文化与世俗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 ,体现着回族人民的智慧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代宁夏回族区域民族特点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 ,由社会内容的扩展 ,必然在空间上演化为区域性特点。元明时期 ,宁夏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至清代 ,回族在这一地区有了长足的发展 ,产生了新的社会结构以及由此为基础的民族运动。这极大地改变了宁夏的地区特点 ,即由边塞区发展为回族聚居区。由此 ,宁夏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回族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正是她成立回族自治区域的历史基础。本文以民族史和区域史交叉的视角 ,阐述了回族社会发展对宁夏区域特点变化的推动 ,分析社会客观变化和人们主观认识在区域特点形成中的作用 ,得出了富有创见的观点 ,对多角度认识回族史不乏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清至民国时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教育救国思想兴盛起来,回族知识阶层对长期以来在回族内部盛行的传统经堂教育表现出的历史局限性与不适应社会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发展回族新式教育的主张,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支持。一些在国外留学或出国考察的回族人士带头付诸实践,改革经堂教育。回族教育社团组织及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成立以后,在促进回族新式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回族宗教权威人士、知识精英和在军政界任职的高级官员,在发展回族新式教育方面形成共识,但同时认为传统经堂教育还有保留的必要,并要保证其生存发展的空间。近代回族教育的传承与革新,也是中国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通过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群体的生存状态、历史发展,考察回族文化的变迁与特色;反之,从回族的角度考察伊斯兰教,以便从回族群体的精神层面角度把握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的深层心理和情感依托;通过对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比较解析两者的涵摄关系。借鉴民族宗教学理论探讨伊斯兰教和回族之间的关系,探讨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和回族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12.
回族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回族文化内涵的探索,从内部调节和外部适应两方面分析支持回族人民保持心理健康的内在动力。回族人民对世界观、生死观、及宗教信仰的理解调节了内部的平衡;而人际交往的观念以及对金钱观、成败观的理解则支持了外部的适应,这些都为本民族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回族通常被认为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而笔者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台儿庄区93·3%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中,真正了解教义、实践宗教功修的人却比较少。这说明散杂居回族已逐渐改变着认同方式,并正在向血缘、公民身份、宗教等多元化的认同准则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朝觐是每个回族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履行的一项宗教功课,完成朝觐功课的人被称之为哈吉,哈吉是一个承载意义的象征符号.回族社会中在接哈吉仪式实质上为一个典型的强化仪式,在现实中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近代回族报刊与回族社会现代化意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近代回族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对近代回族社会现代化意识的萌芽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回族社会现代化意识的引进者、培养者、刺激者和宣传者;另一方面,近代回族社会现代化意识的发展也给近代回族报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生存环境,使近代回族报刊显示出与时代相适应的功能、地位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回族宗教学者,刘智坚持伊斯兰教基本信仰,认真履行宗教功课,严格遵行教法禁戒,他的宗教观着重讨论的是“天道五功”,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念、礼、斋、课、朝。刘智对于“天道”的阐释并不仅限于“五功”的实践,其思想的主旨十分明确。即惟有注重精神修炼才是重要的,而履行“五功”则是穆斯林实现其天道的一项基本任务,即所谓“敬服五功,以尽天道”。在他那里,实际上是把穆斯林日常的宗教功课当做精神修炼和灵魂净化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把“敬服五功”视为实现天道全部内容的基础或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马晓玲 《回族研究》2006,(4):141-144
中阿合作论坛建立了我国与阿拉伯联盟国家进行区域合作的法律机制。我国回族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与阿拉伯国家具有相近性和关联性,这些有利因素为我国回族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活动、发展本地区和本民族的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回族应该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但是,中阿合作论坛建立的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区域合作关系,缺乏实质性的法律制度保障。再加上我国国内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我国回族对外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我国回族要实现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关系,需要依靠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制定实质性法律制度加以保障,需要我国国内法律制度与措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赵杰 《回族研究》2006,(3):17-20
本文从“回族与生俱来的结合力”、“回族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的适应力”、“回族与外族热情沟通的亲和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回族人的性格优势,从中论证了宁夏能够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并使小省区办成了大文化,是与主体少数民族的上述优势密切相关的。回族的“三力”不仅对构建和谐宁夏起着基石作用,对构建整个中国和谐的民族关系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种文化而言,文化的主体始终肩负着对自己文化的认知与表述。回族清真寺“清真”嵌字联对于清真二字的文化表述,就是回族人对自己文化的自我认知与阐释,是文化适融与创新的表现,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在大量回族清真寺清真嵌字联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分析与归纳了清真嵌字联对清真的文化阐释,是对清真文化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