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考察《三遂平妖传》、《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4部明代小说中“量”字用法, 共得语料12条。描写“量”在四部小说中的词义分布和用法,并归纳出由“量”构成的复音词26个。  相似文献   

2.
《搜神记》是晋代出现的一部志怪小说。它的大部分内容取自民间传说,所以在语言上较之正统文学,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点。其中一些字词用法灵活,意义纷繁,“当”就是其中之一。“当”作为虚词有不同用法和意义;由它又构成许多复音词或词组,词义也较丰富。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部内涵丰厚、文法高超的英雄传奇小说经典,《水浒传》之“互文性” 大致可分三个层面:与其前文本所发生的上行“互文性”,与其大略同期的文本所发生的并行“互文性”,以及与其后文本所发生的下行“互文性”。就上行“互文性” 的情况来看, 《水浒传》的文本来源主要有二:除了对《史记》经典细节的化用,还有对杂剧章法的借用。与《金瓶梅》所发生的并行“互文性”的情况也并非仅仅限于“借树开花”、“借鸡生蛋”,而是二者通过互相点化或戏拟某些经典故事来反讽社会现实。由《水浒传》对《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派生的力度与强度,我们更感受到它“之所以成为经典” 的文本魅力。从《水浒传》这一经典文本的沿承与传播状态推演开来,可以说一部小说的“互文性” 之强足以成就其“经典性” 之高,或者说一部经典作品的“互文性”与“经典性”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人刘义庆所著的一部古小说,该书语言生动活泼、简约朴实,多用当时的口语,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言材料。本文仅从《世说新语》中数量词的用法上,探求中古初期汉语数量词继承发展的某些规律。一、《世说新语》(下称“世”)数量  相似文献   

5.
“三言”的市民文学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著名俗文学家冯梦龙在搜集整理大量宋、元、明民间艺人“说话”的基础上,编辑、创作了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史称“三言”,被誉为“话本小说的宝库”。“三言”是拟话本的代表作,与同时代人凌濛初的初、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三言  相似文献   

6.
“之”字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 ,用法灵活复杂。其用法几乎包含了其他经典中的所有用法 ,而且它书中没有的用法《孟子》中也有使用。弄清“之”字的用法和作用 ,对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孟子》中“之”字用法有五 :动词用法 ;代词用法 ;助词用法 ;兼词用法 ;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娃娃》成名的春树俨然已经是“80后”作家的代表,80后生人的“代言人”。她的小说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残酷青春小说”,她本人被视为“另类”。本文将以春树的《北京娃娃》为例探讨她的“另类”,寻找在她的另类背后隐藏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自李贽提出“五大部文章”说,肯定《水浒》为“发愤之作”,乃“天下之至文”;金圣叹誉《水浒》为“第五才子书”并细加评赏后,小说的地位大大提高。到《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时代,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达于高峰。稍有识见者,都或深或浅地体会到了小说的礼会作用,进步的理论家们似乎不必再为小说之是否“可观”多费口舌,而可以集中笔墨从不同角度去为中国小说美学破土奠基了。《卧评》就不再论及小说的地位问题,而直接把《外史》看作《史》、《汉》一样的不朽著作进行研究。从《外史》出发,又论及小说的审美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9.
《醒世姻缘传》是用山东方言写就的清初白话小说之一,其中有大量的“把”字句和“将”字句,它们是处置式的主要类别。从两种句子数量悬殊的现象来看,清初时期,“把”字句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旬式,在白话小说中有很强的生命力,而“将”字句书面语意味较浓,因此其处置用法逐渐被“把”字句替代,从书面语中日渐退却。对《醒世姻缘传》这两种句式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问世年代稍晚的《红楼梦》中处置甸的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0.1 近代汉语较之于古代汉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词尾的大量使用。要考察近代汉语中词尾运用的情况,白话小说是极好的原始材料之一。《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其语言运用在近代白话小说中是极有特色的,并对《红楼梦》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文拟考察《金瓶梅》中词尾“儿”、“子”、“头”的分布与作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两课”教学的实践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两课"教学有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两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实现"两课"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渗透这三个途径来解决.同时,学校各相关部门还要大力配合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创"两课"实践环节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两行说出自《庄子.齐物论》,主要是指人从道的角度观物,超越百家物论的是非之辩,以是非两可的态度因任自然。王夫之在中晚年日渐从人生观等层面上接受了庄子的两行说,并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诗学理论与批评中。王夫之诗学中的双行说以情景妙合境界中的情景双行为核心,兼及诗的意句双收和哀乐双行,具有很高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自比于管仲,说明管仲在诸葛亮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二人同为国相,继承发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有可能成为诸葛亮治蜀的参考。而从诸葛亮为后主刘禅抄写《管子》一书、进而结合其治蜀的实践进行分析,则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有的学者提出的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出于《管子》黄老一说,作出了不同的辨析。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网络中常用的否定标记"毛"为研究对象,根据否定对象的不同,将"毛"的否定用法分为命题真值否定和言语行为否定两类.结合微博语料,考察了"毛"表示否定义时的具体话语形式、话语条件以及情感倾向,探究了"毛"成为否定标记的原因和过程.认为"毛"成为否定标记与网络谐音造词密切相关,其否定义源于它的疑问用法.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对诸葛亮《后出师表》提出置疑。笔者提出几点意见:一、《后表》虽不载于《诸葛亮传》,但见于《诸葛恪传》;二、《后表》不是张俨、诸葛恪伪造;三、《后表》用语与诸葛亮习惯用语符合;四、《后表》立意与诸葛亮行为一致。由此可知,《后表》是诸葛亮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1904~1905年,梁启超相继发表了几部阐扬阳明之学的论著,将王学作为转变其新民学说的重要思想资源.其在1904年后的新民学说中,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放弃了以前输入欧美文明以铸造国民"公德"的思想.梁氏以对"新学青年"私德之批判,将新民学说的矛头对准其论敌革命党人.同时,其政治观念的变化,日本思想界对他的影响,等等,也是他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浙东事功派代表人物陈亮的思想与朱陈"王霸义利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学到南宋发生一个重大变化 ,即理学 (道学 )兴盛 ,成为显学。与之相对的浙东事功派 ,亦兴盛起来 ,形成了与居于主导地位的朱熹所代表的正统派理学之间的对立。事功派的代表人物陈亮具有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 ,与朱熹展开了“王霸义利之辨”。就历史观而言 ,陈亮坚持历史进化论 ,以效果论来辨析“王霸义利” ,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者,梁启超民族主义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少于种族和情绪的冲动,更多的是对国民性的深层思考和重新建构,通过对具有理想人格的“新民”的设计,而使中国终达至“新国”的目标,即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现代民族国家,它为最上之团体,具有优先性。“新民”与“新国”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构成他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这一思想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