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元曲中屡屡提及“稍瓜” ,为元人常食之物。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王留说 :“俺虽是庄农田叟 ,闲游北疃南庄。新捞的水饭镇心凉 ,半截稍瓜蘸酱。”又如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 :“秋收已罢 ,赛社迎神。开筵在葫芦蓬下 ,酒酿在瓦钵磁盆。茄子连皮咽 ,稍瓜带子吞。萝卜蘸生酱 ,村酒大碗敦。”对此食物 ,今有研究者认为 :“元人作品中所说之‘稍瓜’ ,可能即今之丝瓜。”(林昭德编著 :《诗词曲词语杂释》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理由有三 :一是从季节看 ,“秋季 ,吃茄子的时期 ,也有丝瓜可吃” ;二是从形状看 ,元人说“半截稍瓜”而不说…  相似文献   

2.
一、窦娥的卒年和贞节观念《窦娥冤》对窦娥一生经历作了概察:她七岁别父,作了童养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上二年丈夫“害弱症死了”,接着守寡三年;正当她孝服将满的时候,遭张驴儿的坑害,被贪官杀死。照说她死时正好二十二岁。但《元曲选》中的《窦娥冤》在两个地方出了破绽:一是第一折窦娥的自白: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张生煮海》校读散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存《元曲选》本和《柳枝集》本中的元杂剧《张生煮海》,其最大差异,一是第三折前者由正末主唱,后者由正旦主唱,唱词却无大出入;二是为龙王做媒的,前者为石佛寺长老,而后者则为阆苑仙母。这种现象的产生,当是与当时演员的“旦末双全”及因而产生的伶工改本有关,臧晋叔只是在此基础上稍作修润而已。张生煮海的故事与《幽怪录》,《生经佛说堕珠著海中经》没有直接渊源关系。煮海故事在宋代即已流行,剧中“羊市角头砖塔胡同”当是记载北京具体胡同名称的最早文献。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词典》第一卷第 43 0页 :“不待见 ,谓不喜欢。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 :‘小官鲁斋郎 ,自从许州拐了李四的浑家 ,起初时性命也似爱他 ,如今两个眼里不待见他。’《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难道图你舒服 ,叫他知道了 ,又不待见我呀 !’”按 :“不待见”是“不喜欢见 ,不想见”的意思 ,“不待”才是“不喜欢”。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楔子 :“俺姐姐针线无心不待拈 ,脂粉香消懒去添。”《金瓶梅》第十一回 :“弄得汉子乌眼鸡一般 ,见了俺们便不待见。”又第四十回 :“我心里还不待吃 ,等我去喝汤罢。”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姑妇曲》…  相似文献   

5.
铺眉苫眼     
[方言实录] △那姑娘长的铺眉苫眼的,不说是(即“不是”)横眉竖眼的,真温克。△那孩子长的伸眉展眼的,善朴朴的。按旅大郊区所说的铺眉苫眼与伸眉展眼同义。铺眉应是展眉,与竖眉相对,给人一种舒展和善的印象。《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及《小说词语汇释》都将铺眉苫眼解成“装模作样”或“目空一切”,与旅大用法不同,当另有所本。《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第四折“耍孩儿”“三煞”,有:“你那些假古憋,原来是妆谎子。你无诚无信无终始,我则道你是铺眉苫眼真君子,你最是昧己瞒心泼小儿。”  相似文献   

6.
“不忿”辨     
读张怀平同志的《“不忿”解》(《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我认为就李端《闺情》诗来说,这一解法可以成一家言。但就“不忿”这一词语来说,实有商榷之必要。“不忿”用得颇广,一般解作“恼恨”,唐代就不乏其例,如《降魔变文》:“太子下马,不忿欺诳之情。”这里的“不忿”,显系“恼恨”。其他如:《三国志平话》卷中:“蒯越、蔡瑁有不忿之色。”元曲《连环计》第四折:“连李肃也不忿其事,因此拔刀相助。”《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兴哥不忿,一把扯住他袖子要搜。”《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邵氏不忿,一时失手,误伤人命。”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刊载的董玉瑛同志的《明代海西女真的经济生活》一文,文中提到:“提起兀者,人们每与野人和丛林(兀者:满语丛林)相联系,似乎是一群生活在丛林中的野蛮人。其实不然,兀者部(即明初的忽刺温、明代的山寨夷和江夷,明后期的扈伦和呼尔哈人),是主要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的部落。”我在这里补充一点,兀者,也就是清代的赫哲族。兀者,是赫哲族在元、明时期的称呼。兀者一  相似文献   

8.
张友鹤先生在《唐宗传奇选·王知左》一文作者介绍中写道:“皇甫枚,字遵美,唐安定三水(今山西邠县)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67页)。我认为邠县属陕西,所谓“今山西邠县”,显系误注。唐三水(今陕西旬邑县)属邠州(州治在今陕西邠县)。安定郡并未管辖三水。为什么皇甫枚著籍三水.并将其所作传奇集,题为《三水小牍》?宋陈振孙说:“三水者,安定属邑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始著录《三水小牍》,又言之凿凿,其语当属可信。查《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武帝置,八城”,其中有  相似文献   

9.
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第二次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存疑录"中"针喇"一词疑为"无故攀指"之意。原例句如下:1.红娘闻语道:"休针喇,放二四不识娘羞,待要打折我腿,缝合我口。"(《董西厢》四)2.你可休将人来者剌,来日个坐早衙,大人行把状插,小夫人必事发,王都管必定杀。(《村乐堂》剧三)3.你道是不曾见他女娇娃,这的是谁人题下这首《后庭花》?须不是把你来胡遮剌,莫不我双眼昏  相似文献   

10.
(走由)     
赸《西厢记杂剧》第三本第二折“幺篇”有:“从今以后相会少,见面难。月暗西厢,凤去秦楼,云敛巫山。你也赸,我也赸,请先生休讪。”《康熙字典》赸字条下:“音讪,跳跃也。”  相似文献   

11.
一《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旧注均谓“商”字应作“计量”解释,《辞源》(修订本)亦如是作。今按:“赏”字金文通作“商”,《彦鼎》:“尹商彦具三朋。”尹、彦,人名。《庚壶》:“商之以玉。”商、赏上古同隶阳部书纽为双声叠韵字。“我商赉汝”之“商”应读为“赏”,犹今语之“我赏赐你。”  相似文献   

12.
一、《文物》1976年5期,载吴大焱、罗英杰二同志《陕西武功县出土驹父盨盖》一文。盨盖铭释文中有:“堇夷,俗不敢不敬畏王命”语,断句似不确。 我认为此句当读为:“堇(谨)夷俗,不敢不敬畏王命”。《礼记·曲礼》说:“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使从俗”者,谓臣为君出使他国,须尊从他国之习俗。盨盖铭“谨夷俗”,言驹父谦从南淮夷之风俗,其义与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邶、鄘、卫存诗三十九篇,原来被认为是三国之诗。经过魏源等人的论述考证,现在基本被公认为邶、鄘、卫皆卫诗,持三国说者已不多。台湾省马持盈先生的《诗经今注今译》说:“邶,国名,包括今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之地,其俗与卫,鄘两国相同。”又说:“鄘,国名,今河南省新乡县附近之地。”但马先生在对一些诗的解释中,实际上否认了三国之说。如说《鄘风·墙有茨》:“这是卫国宣公惠公时,宫中淫乱,伦常败坏,卫人刺之,作此诗。”因此,三国之说,无须再辨。 卫诗分编成邶、鄘、卫的时间,顾炎武、魏源认为始于汉代。其根据有二。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乐工“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由此认为,“邶鄘卫”即“卫”,如同“商”称“殷商”;“楚”称“荆楚”。换言之,认为春秋时“邶鄘卫”不分编。第二,《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鲁、韩三家诗,皆二十八卷,独《毛诗故训传》为三十卷,说明三家诗的“邶鄘卫”不分卷,而《毛诗》分为三卷,即汉代将卫诗分为邶、鄘、卫三风。  相似文献   

14.
出自《礼记·檀弓》的“嗟来之食”的成语,是人们所熟知的。新《辞海》在“嗟来食”条下引录原文作了这样的标点:“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其他选本,对“嗟来食”句,亦莫不作如是标点。有的并根据这种标点,将此句语译为“喂!你来吃吧!”或“喂!来吃吧!”(分别见《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二、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寓言选》)。对“嗟来食”作如是标点和解释,粗粗看来,亦似相合,但若从词汇发展的角度作历史的考察,却发现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偶读董解元《西厢记》,“卷一”内有夸张生“德行文章没包弹”的话。《董西厢》校注者凌景埏先生注云:“包弹——义同‘团剥’,也是批评或指摘的意思。有时也写作‘褒弹’,可能原意包括褒扬和弹劾,义近于议论。”凌先生的注解是不够贴切的。 所谓“团剥”,见《董西厢》开卷处:“放二四不拘束,尽人团剥。”团剥,或写  相似文献   

16.
王汝涛先生主编的《太平广记选》由齐鲁书社出版后,己有几位学者对书中的词语注释提出商榷意见,现在看来,该书词语注释存在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然而,由于《本平广记》“为俗语词的渊薮”,[1]其中容易误解的词语一时似难完全辨清.笔者曾撰《<太平广记选>词语注释商榷》一文,[2]举出十七条可商之处,今一依前文体例,续举十六条于后,就教于编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1982,(3)
<正> 恭三; 今天下午,极疲累,因上午二客人来,谈甚久,午饭后,脉搏间歇频繁,不得转侧而卧。下午,收到《文史哲》,鼓其余“勇”,一气读完你的大作,大快我心,立即走笔。我痛心于《满江红》著作权之被剥夺,此感情作用也。而你的堂堂大文,则给以科学上的论证。甚得我心,甚得我心! 对于“三十功名尘与土”一句,我与你及一般讲解不同。我在你文引此句高头题了两个句子(这是我读书的习惯):“尘与土——风尘奔波之谓,非视功名如尘土也。”如我所解,始能与全词高昂气概吻合。不知老友以为然否? 克家二月五日灯下疾书恭三: 昨晚灯下,兴致冲冲,急草一函,以表对你的大作欣慰之情。今再就“三十功名尘与土”发挥几句: “八千里路云和月”,亲经实感也,将“三十功名尘与土”解为“视功名如坐土”,则成为抽象的、象征的了。与词意不合,此其一。整个词的调子,慷慨激昂,忽插此“消沉”。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第三卷416页:“喝[hē]饮用。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唗,你敢也走将来喝点汤,喝点汤。’”此条书证有误。查元无名氏《冻苏秦衣锦还乡》第三折,其上下文是:  相似文献   

19.
佛面金 《商辂三元记》第 1 2折见。其词为 :我是三天一小神小神 ,今差此处掌生民生民。善报善而降吉庆 ,恶报恶而祸来临。举头三尺有神明 ,劝告君莫亏心 ,劝告君莫亏心。抛诵子 《周羽教子寻亲记》第 31出见。其词为 :刺血写经结良因 ,七轴莲花字字新。身体发肤受父母 ,毁伤身己为寻亲。犯樱桃花 《张协状元》第 5出见 ,凡 5支。其一曲词为 :孩儿去矣 ,间或传消息。莫教两头 ,顿成萦系。大家将息。取试了即便归。每焚香祷告 ,惟愿我孩儿 ,得遂平生志。但愿此去 ,名标金榜 ,折取月中桂。 (《张协状元》原不分出 ,今依钱南扬《永 大典戏…  相似文献   

20.
关于汉乐府《东门行》本词“今非咄行”的理解问题,二十八年前,前辈学者曾在《光明日报》展开过激烈的争论。王季思、段熙仲先生主张余冠英先生的读法,即四字读为三句:“今非!咄!行!”然而,这种读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没有的。萧涤非先生坚持黄节先生的读法,认为“今非咄行”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