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梁黎 《社会科学家》2006,(Z1):206-208
"三一律"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悲剧必须遵守的创作法则之一,尤其盛行于十七世纪的法国.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哲学基础、文艺思想等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三一律"的形成发展,"三一律"在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盛行的原因,"三一律"将何去何从这三方面,对这一法则作整体把握和较为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一莫里哀(Molier,1622—1673)创作的时期,正值法国古典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人们往往这样规定莫里哀的地位:他不但是一个伟大的古典主义的喜剧作家,而且还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奠基者。对于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定,在莫里哀的研究中,基本上是一个传统的看法。然而,认真研究莫里哀全部创作的人,如果用古典主义理论来规定莫里哀的全  相似文献   

3.
夏彤 《理论界》2005,(9):196-197
本文回顾了戏剧"三一律"的产生及发展,旨在使我们更好地对该理论进行了解."三一律"在戏剧理论上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三一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等文学思潮中理性的具体含义 ,描述了近代西方文学中理性含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阐释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实则是一种人生观,他坚持人生是有规训与纪律的,并提出著名的人的"生活三种境界"说与"人性善恶二元"论;他以"人的法则"反对"物的法则",认为人性法则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人类至善至美的中心.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实则是与希腊古典主义、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相呼应的人文主义,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就是回到古代圣贤走过的路途之上,用"历史的智慧"反对"当代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王会  乔相军 《河北学刊》2007,27(6):137-141
据统计,我国每天大概有三到五部长篇小说以纸质的方式出版,每年创作并发表两三部长篇小说的作家大有人在,创作进入了一种"泡沫写作"时期。多产并非意味着繁荣,市场经济严酷的生存法则给作家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消费文化使文学作品变成了娱乐工具,网络数字的盛行改变了作家的创作方式,并使作家消融于广大的"文学写手"之中,"平民化"成为当代作家的一种时代趋势,作家正在经受被时代遗忘的焦虑。  相似文献   

7.
信息网络将我们包围在地球村之中,跨文化传播成为了必然.在跨文化传播的同时,中西文化得以交流,"洋节"在中国广泛流行起来.然而,"洋节"的流行包含了很多因素,其中占最主要地位的因素就是商品主义的盛行.在商品化趋势日益强势的趋势下,大量的节日开始为了促进消费而生,"洋节"之花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盛开.  相似文献   

8.
吴组缃小说《一千八百担》巧妙地截取了生活的横断面,从开头到结尾时间只有半天,地点始终没有离开宋氏大宗祠,在小说中运用了西方戏剧理论中的"三一律"法则,把20余个有名有姓有身份的人物聚集于宋氏大宗祠,以一千八百担这桩族产牵系着每一个贪婪的心灵,揭示了封建宗族内部的腐朽、堕落,日趋崩溃的现实。充分体现了戏剧"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通过"王权崇拜"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理性.政治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对人的政治理性的肯定意味着对人自身的肯定,因此,从人性内涵的角度看,"王权崇拜"标示着人们对上帝拯救的依赖转向了对人的自我拯救的依赖;政治理性标示着人们由对宗教超现实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世俗现实世界的追求,也标示着古典主义文学在人文取向上沟通了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高旭东 《齐鲁学刊》2004,(5):136-140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之后,就以古典主义批评来清算五四文学"浪漫的混乱",并由此而把对浪漫主义的批评转换成对革命文学的批评。梁实秋批评策略的调整使他逐渐地认同五四新文学传统,但他在终极的文学理论上没有放弃古典主义立场。梁实秋在肯定现实主义的同时又张扬古典主义,这使他在理论上陷入一种矛盾境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三远"概念的思想背景,指出"三远"说三个层次的内涵,试图说明传统画论中对"远"的追求是怎样取代了对"透视"问题的关注.这三个层次即是:第一,"三远"说是郭熙在创作实践中对山水画空间形态的独特感悟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第二,"三远"说重在追求心性体悟的审美观照;第三,"三远"说旨在追求玄远的人生境界.因此,"三远"说不应被理解为三种不同视点下的透视法则,其真正的价值和意旨在于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对"远"的理解对于山水画乃至整个传统画论,都有重大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盛行于中古时期的"厕神"传说故事,在唐代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另类"面貌,"厕神"成了时人观念中死亡与疾病的象征.这种观念的发展变化源于唐人对厕所、鬼神、疾病三者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特殊认识.  相似文献   

13.
罗莹 《学术研究》2012,(11):26-31,159
十六、十七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四书"西译活动实为"儒学西传"的源头,其译文直接奠定了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在《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里,"天"这一儒学概念在跨文化译介过程中,其"名"与"实"在语境更迭中出现了分离断裂,继而由译者凭借自身的神学知识及价值取向重新进行人为设定,原文与译词表面一一对应的背后掩盖的是中西异质文化之下不同的天人观。结合"礼仪之争"的历史背景,亦可从译文中切实了解到耶稣会士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为自己采取宽容适应儒家文化的传教政策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4.
杨琦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3-95,108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十七世纪盛行于欧洲近代的“社会契约论”,最后在霍布斯、洛克的思境中找到了它应有的意义归宿,成为肯认近代“个人主义”社会文化价值目标的政治理性。本文试图探幽入微,借助对这一概念运演的历史逻辑剖析,昭示出它在否定权力私有制的政治结构方面的无可替代的历史功绩,并为其作为“文化错觉”而体现出的人类价值意义,提出全然不同于科学主义的合理性辩护  相似文献   

16.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是人世间的普遍现象,和合的前提是和而不同,和合的目的是和实生物,和合的趋势是和合生生.和合思想既是处理人世问各种关系的思维法则,也是人类安身立命的行为法则;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可成为整个人类普遍接受的思想共识.和合思想的当代性诠释进一步强化了"和处"的责任意识,"和达"的行为目标,"和爱"的慈善之举.和合思想的拓展和介入对于缓解现代性冲突,整合社会差异,实现天人和合、人际和合、身心和合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谢赫提出的被后人引为绘画总法则的"六法"自古以来为画家所重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不仅是绘画形式的重要法则,其中也凝结了画家的情感表达。本文从形神、意象、气韵这三个要点出发,分别对绘画空间的经营、绘画空间的形成以及空间形式的艺术表现作了阐述,认为中国山水画经营空间首先基于对绘画形神的关系处理,而山水笔墨意象的形成则是绘画空间创意经营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同时中国山水画气韵生动的意境创造是中国画经营位置的最高美学表现。文中举例说明了经营位置在绘画空间形式中的诸多美学表现方式,以此表明谢赫关于空间形式的美学理论在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谷建辉  董睿 《东岳论丛》2013,34(2):97-100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以礼制为主导的封建制度主宰下,"礼"既为规定统治秩序、天人关系、人伦关系之法则,也是约制伦理道德、思想情操、生活行为方式之规范。中国传统建筑作为承载社会生活之重要场所,"礼"对其产生了至深至巨之影响。本文从"礼"与中国传统建筑基本原则之确立、"升降出入"秩序之形成、功能布局之理蕴、等级制度之渊源等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道法自然”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的开展,需要生命哲学的支撑。"道法自然"是道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可用之于生命教育。"道法自然"的基本涵义是道效法自己的本性,其运行法则是"顺其自然"。这对具体生命发展的启示意义在于,万物各有其性德自然,应顺遂各自性德成就自己。对生命教育而言,"执道遂德"、"顺其自然"便是"道法自然"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个性特质,摒弃一元选拔模式,倡导多元生成模式便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克罗齐直觉主义美学的提出与摆脱包括文类规范、规则在内的概念主义泥淖关系紧密,艺术直觉品的特性、心灵活动四阶段说构成了对文类划分、文类等级、缺类现象、文类规则及“三一律”的否定式批判.文类概念经验层面的实践效用主要表现为:借助文类概念来采集、限制和管理实践中的直觉外射物;实践中的各类文学作品,可作为备忘刺激物服务于直觉品再造.克罗齐的直觉主义美学堪称康德美学的意大利修订版.克罗齐在西方文类理论史上显然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枢纽式人物,他以一种不免极端的姿态化喧嚣为虚无,彻底终结了古典主义文类理论的最后气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