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卡契在他的文学史研究中提出,只有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和从社会的总体性出发,才能科学地解释一切文学史现象,社会的物质和经济状况必须通过“时代精神”或“世界观类型”等中介影响文学史的发展进程。文学史作为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自身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继承的当是优秀传统文学中的人民性、人道主义思想等具体的历史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高度艺术形式的具体性。衡量文学史上作品优劣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达到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现实主义是现代性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其精神内质表现为:深刻反省和无情批判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和人性堕落。从这一视点来思考五四文学,可以认定五四文学并不具有现实主义的本质定性,将之定性为现实主义是一种误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趋近西方现实主义的创作,主要以老舍和茅盾的作品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时期出现的底层文学潮流,探索其现实主义的特殊形态。得出结论:底层文学奉行高尔基的"赤裸裸的真实"观,在消解政治意识形态和推进现实主义非经典化方面与新写实相通;在叙事立场上不同于新写实的"零度情感",而以强烈的人民性及批判性与"左翼文学"相连;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创化"形态区别于"左翼文学"对现实主义的固守而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不是文学史上任何一种现实主义的简单回归,它是现实主义的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4.
柳青文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现实主义文学风格类型的存在现实主义文学。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它具体呈现为三种不同的审美面相:一是在文学内容上述写特定时空中的主人公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创造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存在论内涵,二是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实践和人物语言来发展典型与铸造典型,三是在价值取向上通过作家与主人公的躬行实践与确证自我来颂扬历史的进步与生存的美好。柳青存在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在于:通过作家自我与主人公的社会参与实践,作品较好地平衡了现实主义文学描写与规范、真实与训喻之间的固有张力,为其时社会现实、人的生存与文学发展开出了可能的药方。而其局限则在于:无所不在的政治性他律要求不可避免地会消解其存在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理想,进而危及作品的价值承诺。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流派,英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时正值宪章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果我们用这个标准来分析英国文学史上各个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英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现实主义的特色。现实主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 英国文学的传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传统。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同命运共呼吸,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积极参与当时的重大斗争。在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冲突中,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自觉地、旗帜  相似文献   

6.
从世界文学发展这个背景审视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可以说它已获得发展的极好机遇,并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关注文学现象时,不应该忽略现实主义的发展动向。实际上,自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一直在以其开拓和创新,在当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构成多元文学格局不可缺少的主要流派。现实主义只有不断吸纳新质,才能向前发展。对于目前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些新现象,不宜轻易作貌似新潮的理论定位,同时也不应以传统原则方法限制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论述的介绍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它主要由真实性、典型性、功利性三方面内容组成,这三方面内容受限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倾向性,因此构成了所谓的"新现实主义",瞿秋白把它作为文学和具有阶级属性的实施文化革命的方法的概念同时使用,实现了对现实主义的选择与改造,为争夺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服务。  相似文献   

8.
新现实主义是自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美国文学发展中的一大主流倾向。本文在系统梳理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具体表现和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之后,认为新现实主义在写作题材和文学主题上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而在创作手法上批判性地继承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许多特点,从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因此,新现实主义文学既是对于传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学形式的反叛,同时也是继承,更是在此基础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解放区文学是随着我国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学,它是中国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解放区文学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我国现代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开创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新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创作实绩。今天,当我们探讨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问题的时候,不应当割断历史,而应当也对解放区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作历史的回顾与考察。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创作方法和流派,在二十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对此,中外文艺理论界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笔者就个人所学所思的心得,对二十世纪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变化,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一、现实主义的嬗变本世纪前(包括二十世纪的极少采用这一方法的作家)的现实主义,可以称之为传统现实主义或经典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已为国内外许多学者所采用。迅速发展与急剧变化,不单是二十世纪的时代特点,同样也是文学的特征。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文学内部就出现了骚动,酝酿着不同于过去的各种新思潮新流派。随着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前进,文学越来越  相似文献   

11.
卢卡奇思想发展历程中存在一个明确的理论动机,即找寻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危机的方案,而贯穿整个救赎叙事的线索便是形式理论,它生发于早期文学思想,后拓展至生活、社会批判领域,最终又回到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文学美学理论。从《论文学史理论》到《审美特性》,卢卡奇通过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的具体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研究,将现实主义从文学创作所应追求的理想形式拓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世界观,最终构建出以文学形式思想为基本方法论、以现实主义为形式理想的文学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多元的理论取向与独特的理论品格──论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沈明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于独立意识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从30年代起直到50年代中期,他结合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及建国初期的文艺实践,对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律作出了独立的思考。本文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认为,适应着历史的进程和生活的演变,在进入二十世纪前后,世界现实主义文学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鲁迅是这一新发展在东方的主要代表。文章试图通过与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传统及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比较,说明鲁迅小说所显示的现实主义新特征和鲁迅在现实主义小说家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当西方现代派文学从兴起到逐步确立之际,它的信息就传到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的中国文坛。“新浪漫主义”文学作为现代派文学的先声,一度以最进步的文艺思潮被介绍,在“纷如乱丝”的中国文艺界奏出一曲独特的插曲。而最可注目的,是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杰出代表的茅盾,当时也曾将“新浪漫主义”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方向而加以提倡。此后几十年,西方现代派文学走过了一条崎岖而又迥异常规的路程,中国现代文学则沿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前进,终于汇成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潮,茅盾则以这一主潮的伟大代表为世公认,以对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而确立了他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群,包含人性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等先后出现的不同分支。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现实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思想框架,它的各种假定也好,论述也好,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激发,它提供了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提供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与超越的进程之中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明代的诗歌发展确实比较一般。尤其是古代诗歌悠久而光辉的现实主义传统,历来认为在明代虽未中断却也无大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没有出现卓有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此,人们一提及明代文学,便言必称小说、戏剧。而究其实,恰如不可以偏概全一样,同样也不可因求全而偏废,否定一切。有明一代,尽管诗歌发展一般,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不乏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已为文学史所承认的明初诗人高启和刘基等,都可以说是有着一定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继高启之后,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更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于谦的诗歌创作,一向是有肯定意见的。但是人们主要赞赏其表现高尚节操和人品的诸如《石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坛,现实主义文学贯穿始终,并且日渐发展,终成为主体的文学流派,而“五四”期间曾与异峰并峙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所经历的时间虽相对短暂,但它却以粗豪奔放、恢奇诡异的风姿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彩。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先进中国人的注意中心从政治革命转向思想革命,从社会解放转向个性解放,这种汹涌的社会思潮对直抒胸臆,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起了催生作用。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说:“《新  相似文献   

18.
对新文学三十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进行观照和评析,是一个大而难的研究课题。许多文学批评家为此进行了不倦的思考,但真正站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文学潮流之外作出冷静而客观的探讨之作还不多见,人们更为执着的是从意识形态。社会效应等方面去关注现实主义。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以下简称温著)一书就试图把自己对三十年来现实主义的阅读理解和现实人生体验引发到历史的沉思上来,从整体上把握新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变化流程和考察它的历史命运。该著付出的这一努力,无疑能弥补现实主义研究的一些缺失而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来。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 ,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批触及现实问题的力作。围绕这一文学现象 ,学术界提出了许多观点 ,其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其一极力称颂这种文学现象为“现实主义的复归”或“新现实主义” ;其二是对这种文学现象持反对态度 ,并认为这是文学的堕落 ,“人文精神的失落”。针对这些观点 ,本文认为这种文学现象既不是“现实主义的复归” ,也不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而是现实主义按照历史的逻辑 ,在关注人类命运 ,祈盼人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中走向自觉与成熟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文学史家,厨川白村和周作人都很注重文学史理论形态的建构,都偏向于以逻辑形式来反映文学史进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文学史现象;同时这种建构模式都有它的现实指向性。另外,文学史作为一种对文学现象历史的研究,必然要涉及治史思维。从文学史关注的倾向以及发展的进程来看,他们的治史思维有同也有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