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潮"引领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取决于浙江作家对世界文学新潮的敏锐感知与把握,也根因于积淀深厚的地域人文传统对现实主义的精神呼应。其引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各个时期都有显著表征,集中体现在对各种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文学发轫期 ,弱者文化心态直接影响了人们接受西方文学思潮的视野和审美趣味 ,也决定了文学的内容和表达生活的方式。这一心态成为现实主义文学迅速发展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1917年到1949年,中国新文学走过了坎坷的32年。达32年,从总的趋向看,现实主义占居了主流的位置。对这一结论,人们已经很少提出怀疑,尽管现实主义作为文学思潮本身也有荣衰升落,曲折迥环。问题是,对这一作为主流的现实主义思潮,到底如何从整体上去把握共发展的态势与轮廓呢?如果把现实主义看作一道不断综合创新的“流”,那么又如何认识这32年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流变得失呢?……这种属于文学思潮流变史的研究,仍是有待深入的课题。近年来我开始试作这方面的研究,希望对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看能否给现实主义这一“老生常谈”却又始终新鲜的话题,增添一点历史感。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指有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些运用现实主义原则的作家,由于对社会历史运动有基本相同的理解,而以文艺反映社会现实,并推动现实的发展变化,一个时期内形成的社会的文学潮流并在创作与批评上成为文学运动的普泛倾向。受这种潮流推动的作家,虽有多方面的表现,但真实地反映现实关系,深入地认识现实社会,却是这种思潮的核心特点,它联结广大的作家群,促成文学流派的产生。这样我们便可发现,有一个作家在创作实践中运用了现实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现实主义是现代性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其精神内质表现为:深刻反省和无情批判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和人性堕落。从这一视点来思考五四文学,可以认定五四文学并不具有现实主义的本质定性,将之定性为现实主义是一种误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趋近西方现实主义的创作,主要以老舍和茅盾的作品为代表。  相似文献   

6.
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在中期后阶段即已得到确立,然其全面的发展和成熟,则是在后期逐步完成的.抗战文学运动的兴起,把作家和理论家们的视野,牢牢吸附在民族危亡的严酷现实里,文学和社会现实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密切。这不仅大大强固了人们只有现实主义才能真实反映现实的观念,坚定了文学上的现实主义路线,同时也进一步激发起人们研讨现实主义的理论热情.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 2 0世纪初引进中国 ,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形成最有影响的文学思潮。在百年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多重畸变与变异 ,也经历了多次的“恢复”和“回归”。研究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百年嬗变 ,对反映 2 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分析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影响和作用 ,探索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和 2 1世纪文学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小说思潮来看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亦称“意识流”小说,它是我国新时期现代现实主义这个大思潮中的小文学思潮。换言之,它是现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一股支流。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前几年也曾经引起过人们的热烈讨论。不过,那时人们还没有使用“心理现实主义”这个名词,而是采纳“意识流”的说法。之所以把“意识流”换为“心理现实主义”,不是作者喜欢杜撰名词,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因为产生于新时期的这个文学思潮的确不同于西方的“意识流”文学,它既有非物质主义的潜意识表现,又有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因素,所以用心理现实主义来概括是恰切不过了。虽然这个名词曾经被西方的一些理论家使用过。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七十年,现实主义文学一直总领着浩瀚澎湃的文学潮流。整个新文学思潮的消长起伏,无不与现实主义主潮的潮涨潮落息息相关。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概念的“舶来品”在中国一开始便不是一个自足系统,在对现实主义最基本属性的认识中,也包蕴着人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的歧义,廓清现实主义概念内涵的混乱状态,重新规范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属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文学思潮的性质历来被归结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从文学现代性的角度看,五四文学思潮具有启蒙主义性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最初的、局部的批判。浪漫主义反抗城市文明和工具理性的统治,现实主义批判现代化对人的价值的毁灭。五四文学鼓吹现代性,包括科学和民主,而不是批判现代性。因此,五四文学思潮不是浪漫主义,也不是现实主义,而是启蒙主义。虽然五四文学也引进和借鉴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但由于启蒙的需要,对它们进行了选择和改造,使之成为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与选本编纂之间是一种错位的关系。80年代中期以前,在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真正以现实主义命名的选本却不多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选本多出现在现实主义已如明日黄花之时。这样一种错位表明,当现实主义思潮占据主流之时,现实主义并不成其为一个问题,故而无需特以现实主义之名命名选本。在这之前,虽无现实主义命名的文学选本,但大多选本所录作品很少不是现实主义之作。如此种种,与现实主义文学在80年代的命运及其同现代主义的复杂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二期发表了关于现实主义概念讨论的不同文见。邹平在《现实主义是不够用了吗?》一文中论述:作为一种文学精第(或日美学原则),现实主义远没有到了不够用的地步。因为在如何理解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现实主义是迄今为止唯一正确地作出了回答。现代主义从整体上来看却是颠倒了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确实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当它把文学反映现实的方式限定在以生活本来面貌来反映生活的尺度里,它便获得了一种与其他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处于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流变背景下的胡风、周扬和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形态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独尊现实主义理论倾向,它是通过对浪漫主义的有效兼容、对现代派等非现实主义文学的彻底排斥、对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无情批判等理论活动表现出来的。从实践上讲,这种倾向确立了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在新文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在理论上它却使现实主义在现当代中国陷入二难境地。这是理论家的悲剧,也是作者的理论困惑所在。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在十九世纪出现在欧洲文学史上的,而实际上,在古代的口头创作或书面文学中,就已经有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存在,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现实主义的作品。从文学本身来推断,应该说,在有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就已经存在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因为没有一定的创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心理诱因 ,同时对这一世纪末文学思潮进行了理性分析。文章认为 :“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家所标榜的“良知与责任”在作品中的表现是极为有限的 ,他们所呼应的虽是主旋律下的意识形态 ,对最下层人民的苦难却相当冷漠 ,它甚至可以说是 2 0世纪 90年代最缺乏人民性的文学思潮 ;与此同时 ,对“文学性”的漠视使其失却了应有的文学价值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启蒙和文学探索事业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文学流程中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没落和现实主义的崛起 ,根本原因是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历史选择。这种选择所导致的使命感使中国的现实主义区别于欧洲的现实主义。西方文学的输入和传统文学的继承使中国新文学充满了对峙和张力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是每个作者认为自己才是唯一可以据有的一种品质。每一个新的文学流派都想以现实主义的名义来消灭在它之前的流派。西方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学院式批评在使用“现实主义”一辞时,仿佛在作者出场的时候现实早已完全创立好了,因此作者的职责只限于“探索”和“表现”他的时代的现实。按照这种见解,现实主义除了应当尊重真实之外,就别无所求了。恰恰是小说创造了世界现实。小说写作,不是试图提供情报,它是在构成现实,它是发明。赤手空拳地开始,建立某种能够靠自己而站稳脚跟的东西,无需依靠作品外部的任何东西。这是当代所有小说的雄心。“可能性”以及“典型的”东西不再能作为标准了。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又可能又不可能的事情、假设以及谎话等等,已成为现代小说所特许有的主题之一。新小说所要求于公众的,是公众对文学的力量仍然应当有信心,而公众所要求于小说家的是不要再为创造文学而害羞。一旦新小说开始为“某种东西所利用”,这对新小说的发明者来说将是一种信号,说明一种新新小说必须诞生。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主潮",对新文学起着推进或制约的作用。本文在新世纪文学的背景与视野下进行文本分析,认为反腐小说表面的现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内部的现实主义追求,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情节设置与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而底层小说也因自身命名的争议以及知识分子如何表达底层、采取什么叙事态度表达底层等问题的提出,使得现实主义叙事的广度与深度受到削弱。只有分析与反思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困境,才能获得真正具有独立意识、真正写"现实"而非理想化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现实主义长期作为一种主流创作方法和艺术形态被提倡,同时也具有改造与重塑作家的世界观、美学观的特殊意义。它的根本指向是关于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新文学形态的构想。虽然冠以“现实”之名,“主义”才是根本,它包含着鲜明的理想色彩乃至乌托邦精神。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取代是必然的。当代现实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规范机制,通过日趋严格的典型设计和题材规划,实际成为了文学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以传统的革命现实主义为标尺,来衡量新文学史上的理论现象和创作现象,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固定模式。这种囿于传统圈子所进行的研究,一方面体现为对既往文学历史的简单重复,缺乏批判性的反思内容;另方面则将本身极其丰富复杂的理论现象和文学现象作了简化处理,以是否符合革命现实主义来决定价值高低、取舍。其局限是不言而喻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主义作为一个重要而含义庞杂的文学概念,作为某种集团的或阶级的文学与文学理论的代名词,及其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所逐渐形成的独步文坛的至尊地位,却是新文学史上赫然存在的事实。这就不得不使我们的研究,既需正视这个传统的存在,而又不要被其历史的局限缚住手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