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先秦身体审美的实践与思想对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普遍学理价值:在人类审美意识起源问题上,身体审美可视为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在“美本质”问题上,“美在生命”论又一次显示了自身的真理性;在审美形态研究上,身体审美的特殊性使传统的艺术审美中心论的偏执显示出自身的尴尬,它醒示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应当把身体审美研究接纳为自身的基础性话题。这些来自先秦身体审美史的历史成果,有助于完善、健全当代美学理论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
民族的审美意识是在历史长河的运动中逐步沉淀和积累的产物。民族的美学思想作为这种审美意识理论形态的表现,与民族的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方国家,由于各固、各民族形成其美学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受到各自的民族艺术传统、风俗习惯、审美心理、审美要求、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的制约,各国、各民族  相似文献   

3.
编辑美学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编辑美学是研究编辑实践中审美关系和编辑美表现方法的科学 ,是编辑学和美学、科学美学、工艺美学、科学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以编辑实践中的审美关系为基本内容 ,具体研究编辑的审美心理、编辑对象的审美标准、编辑物化产品的编排美学原则和装帧的美学特征、编辑美的创造活动和编辑的美学素养等。通过研究 ,用这些理论去把握编辑工作的规律 ,以进行更美、更丰富的科学文化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范畴史是研究古代美学范畴发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它应该是一部浓缩的或袖珍式的中国美学史。 美学范畴是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美学现象的概括和抽象。我国古代美学范畴是历代思想家文艺家对天地人文现象的民族形式总结和抽象。它们凝聚着我们民族审美认识和审美意识中的理性精神,是各家各派美学思想的精粹和结晶所在。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独特性,首先集中地表现在美学范畴及其运动变化的民族特殊性上。因为正是这种富于浓厚民族特征的美学范畴,才使中国美学同西方美学区别开来,成了两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以大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对废墟美学的忽视与阙失,造成了对许多遗址的破坏与毁灭。作者从文化审美视界切入,论述了废墟给人类镌刻下的厚重记忆,指出遗址不仅是美学的思想载体,还是引导人类审美的文明领地。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还不具备将废墟审美意识升华为一种人文价值观时,就不可能借着残旧的遗址台阶登上经典美学的殿堂,所以"废墟美"唤醒我们要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审视文化遗产,以独特的历史价值观精心保护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6.
荒野审美意识从自然审美意识中剥离出来并孕育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对荒野的审美欣赏源于古代。中国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的艺术实践活动,物感说和"江山之助"的理论总结,在自然审美中包含着荒野审美的丰富内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重要新变,就是自觉的同时伴有感伤和怀旧色彩的荒野审美意识开始萌生。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创作及其美学总结成为荒野审美意识的直接理论来源。20世纪的大地伦理学、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学、肯定美学等,推动了荒野审美意识理论建构的逐步完善。荒野审美意识研究是推动中国当代美学向前发展的重要理论生长点,对于我们更为诗意地栖居于中华大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先进的审美意识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要在理论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并在斗争实践中实现这种统一,是毛泽东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肯定生活美与艺术美两种美的不同形态的客观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阐释两者的关系,强调文艺家的主体能动性及创作主体与历史主体(艺术对象)的同一性,并对艺术美的创造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原则,深刻揭示了艺术美的审美本质。毛泽东的美论和美感论服从干他的社会革命论,他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他的审美理想铸造了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形态——崇高美。  相似文献   

8.
人类正朝着21世纪大踏步地迈进。未来的世界,人类将由为生存劳动转入为营造美的生活而劳动。具有远见卓识的未来学家预言:人类即将步入审美的世纪。人类正朝着一个注重审美趋向的未来世界奔驰。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具有高度的审美意识,具备在各自领域中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将一切生产劳动与美的创造结合起来的能力。全人类都将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美的意识去营造生活。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美有愈来愈受到人类社会的广泛重视。美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与美学结合的产物。它是“应用美学之理论干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①的科学;是…  相似文献   

9.
唐诗美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美学引进美的各个领域,是美学研究的必然趋势;研究唐诗美学是开拓唐诗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唐诗研究的深入。一般诗歌美学所说的形式的精美性、可感性、确定性、层次性,内蕴的丰富性、含蓄性、复杂性、虚幻性等等特征,在唐诗都有明显的表现。唐诗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菁华,在长期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诗歌)、民族心理、民族语言、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孕育下,在唐代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形态、哲学宗教信仰、社会习尚和心理、伦理道德观念、美学追求、以及唐代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影响下,形成独特的韵律美、构图美、情致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本文要探讨这些美的特征、相互关系和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美学,又称审美学,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它是一门研究有关人类审美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从客体方面研究审美为象,阐明美的本质、根源和各种存在形态等;(2)从主体方面揭示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过程,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等;(3)从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与相互作用中研究审美活动诸特征,阐明作为审美意识物化形态集中表现的艺术美问题,这三者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经济美学以客观事物的经济美因为视点,通过研究经济主体对客体的审美关系和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在经济美创造活动中的辩证关联,揭示出经济的审美规律和经济美的创造规律。因此,经济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美的现象及其创造规律和经济审美规律的科学。该文在界定经济美这一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经济美学的研究意义,勾勒出经济美学的宏观理论骨架和内容体系,从而在揭示经济美学与其相关学科的辩证关系中,体现出经济美学这一新学科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论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人所特有的功能和权利,因而是人的真正社会需要。它渗透、表现存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应该是文艺学、心理学、美学、人体科学和经济学共同研究的对象。可迄今为止,谁也没有把它作为自己的专门对象来加以研究。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它首先应当担负起这一工作,把审美需要作为一个重要范畴来加以考察。就象经济学不研究消费需要便不是完整的科学一样,美学不把审美需要作为重要的对象来研究就不可能是完全的美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美学乃至中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求美冲动、文化固化等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生态环境是物质条件,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是重要基础,而追求美的冲动和审美思维的自我发展是关键,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则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并得以固化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土壤。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观念逐渐从宗教的、伦理的、功利的、认知的等观念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一分离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在明晰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基础上建构和完善其审美模式的蒸馏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旅游审美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审美主体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有层次的综合感知的过程,也是审美主体理智得到满足、精神得以愉悦的体验过程。爱美是人所共有的特性,但人的审美能力并非天生,一个人的美学修养需要培养方能提高。在旅游实践中的旅游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缺位及旅游行为失当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都昭示着这样一个问题:旅游审美需要学习。我国古代众多山水文学是创作者游历山水时的审美活动的记录,是现代旅游者学习旅游的丰富资源。撷取《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中范文若干,从旅游者的视角分析山水文学的内容思想,行文特征,试探讨现代旅游审美可行的方法,以求教于现代旅游美学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15.
建构新世纪中西美学对话的总体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美学在新世纪的繁荣,中西美学家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建构新世纪中西美学对话的总体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审美意识母结构层面上的对话,二是在自我或人格三元结构层面上的对话,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关学走向亲和层面上的对话。由这密不可分的三个层面所构成的新美学体系,将着重考察和揭示美在人类文明生成优化过程中所起的全局性作用,指导和提升人类的各项审美实践活动,从而促进人类生存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6.
教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是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所具有的科学求真的内容美和丰富多变的形式美以及悦耳动听的声音美等特性是教学语言艺术美学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也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传统美学向当代美学的转变,必须摆脱旧唯物主义自然本体论的束缚,使美学学科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基础之上。为此,必须批判美的“预成论”,批判由此派生的审美关系决定论;必须把属于实践范畴的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并以此为美学探讨的逻辑起点。当代形态的美学理论应该是探索、研究人类审美活动各个方面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学科。唯此,才不致于使美学理论失去感性的、实证的亦即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那么建国以来至今的国内美学研究,则经历了一种从美与艺术到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的美和艺术,再到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审美论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历程。我们的美学重建也正是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起点。坚持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防止那种预成论的美学观,可以使美学研究更具有包容性,也可以更好地克服美学研究上的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但美学的重建工作并不能仅靠转向审美"活动"来完成,而且还需要对"审美"概念本身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重构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能对各种审美活动包括自然生态审美、日常生活审美、身体审美、艺术审美等,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批评性、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9.
人类进化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就产生审美意识,这种意识反映在起居方面,表现为对建筑形式美和装饰装演美的追求。湘潭大学季水河教授的《现代装饰装潢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就从美学的角度,用美学理论去研究建筑装饰装演,探讨人与建筑装饰装演的审美关系,从而指导审美实践,成为我国第一部现代装饰装潢美学专著,也是季先生继《美学理论纲要》后的第二本美学理论著作。首先,该书创建了完整的现代装饰美学理论体系。著者综合运用美学、文化学、历史学、心理科学、系统科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线条、色彩、光线、节奏等不…  相似文献   

20.
“社会美”,是相对于“自然美”、“艺术美”提出的,它们同属于现实美,是社会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美言懿行,即传统的美德,它与一个民族的民族传统、民族性格是密不可分的。用蔡仪先生的话讲:“善便是一种美,即社会美。”在近年来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意识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