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的贡献,除了在对世界图景的基础性的论述中包含着文化的基础性的思想、在对生活形式的一致性的论述中包含着文化的普遍性的思想以及在对原始人与现代人区别的论述中包含着文化的特殊性的思想外,还在于对家族相似的论述中包含着文化的发展同传统决裂的思想。如果说世界图景论告诉人们文化可以发生与传统决裂的变化,那么家族相似论则告诉人们这种同传统决裂的变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是基于语言逻辑主义为基础的批判,其注重语言和生活整体的关联以及语言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深受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曾试图通过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之间的对比说明逻辑真理的独特性质。本文基于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哲学逻辑、哲学思想的语用蕴涵以及对传统西方语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理论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重要内容。前期维特根斯坦以图像论思想表达了他的真理符合论,这是一种基于科学语言观的可充分言说的真理,但这种言说却最终陷入了什么也没有说的悖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反思和批判了前期思想,指出真理应看作语法规则的一种形式,它在语言游戏中呈现自身,是生活形式的意义显示。维特根斯坦两种形态的真理论分别契合于前后期不同的哲学论述,并在后继哲学家中产生了双向效应。  相似文献   

4.
"范畴"新论     
"范畴"是人们认识掌握世界的思维形式和逻辑工具,也是人们的基本陈述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它至少具有指示、证明、分类、表述等四个基本功能.它首先是知识论层次的,又指向本体论层次,而最终落实于逻辑语言论层次.在思维的范围与适用的领域方面,"术语"、"概念"和"范畴"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窄到广、由低到高的区别;同时,三者又都是人类思维抽象的结晶.因此,三者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范畴包含着内在矛盾与能动因素,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具体到美学来说,美学是哲学的分支,某些哲学范畴是美学的理论基石或基础性范畴;同时,美学又有低于哲学层次,又属自身专有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吴昊 《理论界》2010,(12):163-164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语言哲学研究中引入语用思想,并由此将"语境"由一个语言学术语发展为一种语境思维方式。"语境思维"在其后期主要思想——"语言游戏"、"意义即用法"、"家族相似"、"全貌概观"和"生活形式"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表现出动态、关联、整体、本体等特征。维特根斯坦从而开启了"语境"由语言学向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泛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胡惠林 《社会科学》2008,26(6):166-177
"和谐世界"是我国继"三个世界理论"之后提出的一个具有普遍战略意义的关于世界秩序的战略理论,是在"文明冲突"之后提出的完全不同于"文明冲突"理论的文化战略理论和战略构想.和谐世界是关于世界秩序结构和秩序状态的伟大构想,包含着对整个世界文化秩序重构的文明思考.以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战略构想为指导,在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进程中,建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站在国家文化战略需求的高度,为新的国际文化战略竞争提供战略力量与合成形态,应当成为进一步深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崔丹 《北方论丛》2011,(5):122-125
"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构成维氏语言哲学的本质。"语言游戏"的意义远不是仅仅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和探索。更重要的是,维特根斯坦正是通过"语言游戏"完成了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语言哲学由此也超出了它自身的限域,走向更广阔的领域。虽然维特根斯坦对"生活形式"的概念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但从他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形式"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内涵。"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这两个概念的共同作用使维特根斯坦更进一步认识到,语言归根结蒂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类生活现象。  相似文献   

8.
杨悦 《河北学刊》2003,23(3):90-9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不但贯彻了实践的自由品质,而且还找到了实践的最基本的现实形式--经济活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实践内涵的分析表明,它既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实践"概念,也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源于"经济人"假设的"经济"概念,它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从属于文化的范畴.经济实践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以物质的形式体现人的价值和目的.因此,经济实践中包含着文化实践的要求,文化实践实现着经济生活向人类的自由价值取向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后期维特根斯坦在日常语言和生活中发现了哲学理解的真正基础。哲学探究思想和世界的界限即“逻辑形式”,这一工作只能在日常语言内部完成,因为日常语言先验地给定了符合“逻辑形式”的全部可能性。不存在超越日常语言的特殊哲学语言和超越生活的特殊哲学活动,哲学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种内在于日常语言并与生活完全一致的文化形式。哲学因此而应该是简单的,其最终目标是思想的明晰和哲学问题的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0.
自宗白华先生明确提出"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以来,一般论者都会认为"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分别对应着儒道两家思想。然而,通过分析这对审美范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我们发现"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的内涵其实是根植于先秦儒家关于"文质关系"的论述;而对于这对审美范畴的评判,则与它们对儒家"天人关系"观念的呈现密切相关。作为两种对应存在的审美取向,"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也体现在不同时代的礼乐文化及各种艺术形式之中。相对于其他各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作为其实践形态的礼乐文化对这对审美范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