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人类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但是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标志。中国伊斯兰教嘎德忍耶门宦九彩坪道堂的“文化借壳”现象引入注目,外来的伊斯兰文化在这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轨,成为文明对话在中国的成功范例之一。而“文化借壳”,体现出嘎德忍耶门宦九彩坪道堂及其穆斯林教下在恪守伊斯兰教信仰根本的前提下对“主流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促进了西北地区多民族杂居中的文化交流,减少了文化冲突,有利于文化理解与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权威的映射下,穆斯林民间社会自有一套以隐性或显性方式存在的规则来引导乡土社会秩序.马重雍是“后马元章时期”哲合忍耶门宦在张家川宣化冈教宗,他继承马元章复教精神,兴办教育,教化民众;以文化反思宗教,淡化苏非主义的血统观念,使哲合忍耶教众不断融入到中国伊斯兰教群体中;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回民进步人士走入国家政治协商制度体系中,参政议政,营造宽容.马重雍一生的辛勤劳作,对于引导宣化冈周边哲合忍耶穆斯林乡土社会秩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苏非主义在元代传入中国,明代以后大量苏非著作从各种渠道流传国内,明末清初一些苏非著作被列为回回经堂教育的必修科目和参考书目。随着回族内部“汉文译著”活动的兴起,一些苏非经典又被译为汉文。同时西北甘宁青穆斯林社会受新疆依禅派和中西亚苏非派影响,很快形成了门宦制度。门宦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自唐宋以来在西北穆斯林社会形成的教坊组织制度,门宦被称为扩大了的教坊,组织程度更高,组织方式也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伊斯兰教明以前只有“格底目”一派。清末,依黑瓦尼和西道堂相继形成,和格底目并称为三大教派。明末清初苏非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相融合,形成中国伊斯兰教的虎夫耶、哲赫忍耶、嘎的林耶和库卜忍耶四大门宦及其所属四十余支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苏非神秘主义与《天方性理》的理论渊源关系 ,指出《天方性理》是一部以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为核心 ,宋明理学的术语为表述手段 ,“内伊外儒”为基本特点的伊斯兰教教义学——哲学著作。同时指出不能将苏非神秘主义对回族的历史影响局限在门宦方面。事实上 ,苏非神秘主义在回族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广泛。四大门宦只是苏非神秘主义在回族中制度化的产物 ,苏非主义在学理上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天方性理》等一批回族伊斯兰教著作当中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的门宦拥有人数众多的穆斯林信教群众 ,由于地处偏僻 ,远离国家政治中心 ,导致了信仰苏非主义的门宦穆斯林具有超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意识 ,这就构成了西北地区门宦制度得以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经济欠发达及物质条件的低下 ,使穆斯林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发生阻隔 ,造成精神生活的匮乏 ,只得仰赖于宗教作为惟一的精神充实的手段。宗教经济是宗教信仰和宗教意识的外在物化形式 ,它对西北地区伊斯兰教苏非派门宦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 ,一些门宦的宗教领袖所具有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 ,也是门宦得以长久存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回族和伊斯兰教血肉相连,特别是饮食习俗,大都继承了伊斯兰教“以清净为相宜,污浊的受禁止”的规定,而又稍有差异。 中国的回族穆斯林在教派上都属逊尼派,在教法、教律上属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虽然回族穆斯林按照各自对道乘所持的不同态度和主张又分为格迪目、虎夫耶、哲合忍耶、尕迪林耶、伊合瓦尼等派别和门宦,但对伊斯兰教的饮食律例的遵循和实践却同出一,几百年来严守着教律经典。 良好的饮食、卫生习俗,使回族人民长寿、健康、清洁。 本文试从回族的饮食习俗追溯它的伊斯兰教渊源。  相似文献   

8.
马注是中国明清时期国四大汉文伊斯兰译著家之一,其伊斯兰思想的来源是多元的。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伊斯兰教的正统伊斯兰教传统以及经堂教育在兴起过程中与苏非主义的密切结合.伊斯兰正统与苏非主义构成了马注伊斯兰思想的重要信仰基础。  相似文献   

9.
苏非派门宦组织是中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重要特征之一。门宦是明清之际由中亚等地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派与西北地区社会文化相结合后产生的。在门宦内部起到组织凝聚作用的是其有类于父系家族的组织运行模式,可视之为一种“拟制的”父系家族结构的组织形式。门宦组织父系家族式组织形式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与世俗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伊斯兰教满足其在中国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宗教社会功能需要的必然结果。从组织形态角度看,社会一体化与社会个体化程度与伊斯兰教门宦组织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苏非主义是伊斯兰教神秘主义的主流,主张追求个人的主观直觉和内在宗教体验。早期著名苏非学者哈拉智因提出人主合一的主张而被伊斯兰教正统派处于极刑,之后苏非派学者不断调适其主张,到安萨里时期他将苏非主义纳入正统派信仰中。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其经典《古兰经》和圣训也传到中国。因最初的中国穆斯林大多为西域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研习宗教经典的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故经训未被译为中文。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伊斯兰学者开始用中文进行有关伊斯兰的著述和翻译,但主要以“以儒释教”为主,对经训的翻译微乎其微。自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圣训研究及其翻译才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三大禁忌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伊斯兰教禁肖像、禁酒、禁出家修行这三大禁忌的原因。认为:禁肖像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伊斯兰教与多神教偶像崇拜者斗争的需要,其二是由安拉无形无象这一属性所决定。禁酒的原因亦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饮酒后易惹是生非、酿出祸乱,不利于社会的和平稳定,二是饮酒误事,妨碍穆斯林正常履行念功和拜功等宗教义务。禁出家修行的根源在于,一是出家制与伊斯兰教积极进取的宗旨相矛盾,二是出家制与穆斯林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相背驰,三是体现伊斯兰教“正教”地位的需要,四是阿拉伯半岛不具备出家修行的社会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什叶派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叶派伊斯兰教自16世纪引入伊朗后,经历了数世纪的历史演变。一方面,由外部输入,依附王权的教派,壮大为制约王权,代表民族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什叶派自身,从教义到教阶制度,同时也发生重大变革。什叶派今日种种不同于逊尼派的特征,大多肇源于此。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300年,在中国多民族社会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家族是传统社会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由于特殊的政治、地理、民族、宗教等原因,家族,特别是具有相应的政界、军界、商界和宗教背景的穆斯林大家族,在西北社会中的权重明显地高于国内其它地区.作为一种历史和社会的惯性现象,习惯势力的延续性在当今社会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5.
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维吾尔族社会,也普遍存在与各种自然崇拜、圣墓崇拜、萨满教密切关联的信仰形态。作为现代宗教民俗的一种,萨满及其相关仪式以伊斯兰教的外形在维吾尔基层社群中生存发展。在现代语境中,维吾尔萨满文化处于边缘状态,较少受到关注,其研究还需深入系统地展开。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文明是世界不同地域、文化、信仰、种族的人民相互碰撞的结晶,一些外来宗教沿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它们不同程度地与中国文化发生了互动。以伊斯兰教为例,在早期传入时期中国人对它无意识的误读,到明清时期回族思想家有意识地借用佛教用语来诠释伊斯兰教的有关概念,说明了在汉语文化语境下,伊斯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适应。  相似文献   

17.
国内学术界对世界伊斯兰著名学者宗教观的研究,以宗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者不多,取得的成果亦不多见。为使国内外宗教学研究相接轨,笔者拟以巴基斯坦著名学者毛杜迪就伊斯兰教的核心、人类信仰历程的演变和伊斯兰教对穆斯林人生价值所作的解读进行尝试性探讨和梳理。  相似文献   

18.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逐渐建立了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伊斯兰教)和国家认同(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上升很快,民族认同感也在增强,宗教认同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应合理调整三者关系,促进新疆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是青海影响比较大的三个宗教派别。马步芳家族在统治青海时和三个宗教派别之间也有三种不同的关系,但无论马步芳家族与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其最终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马步芳家族的独裁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