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北地区的门宦拥有人数众多的穆斯林信教群众 ,由于地处偏僻 ,远离国家政治中心 ,导致了信仰苏非主义的门宦穆斯林具有超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意识 ,这就构成了西北地区门宦制度得以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经济欠发达及物质条件的低下 ,使穆斯林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发生阻隔 ,造成精神生活的匮乏 ,只得仰赖于宗教作为惟一的精神充实的手段。宗教经济是宗教信仰和宗教意识的外在物化形式 ,它对西北地区伊斯兰教苏非派门宦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 ,一些门宦的宗教领袖所具有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 ,也是门宦得以长久存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苏非派是伊斯兰教内部衍生的神秘主义派别 ,主张以个人的主观直觉和内心体验来突破繁琐刻板的教法教义的外在束缚 ,曾对普通百姓产生强大感染力。苏非派首先传入新疆 ,明清之际已在内地传播。《经学系传谱》及明清之际的大量汉文著译中流露出苏非派的观点和主张。苏非学说通过汉文著译而作为性理之学得到传播 ,对内地穆斯林产生过深刻影响。新疆依禅派对内地的渗透 ,成为甘、宁、青等地一些门宦的道统传授渊源  相似文献   

3.
门宦作为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涵化中国宗法体制的产物,系中国伊斯兰教一种重要的社会存在,嘎德忍耶门宦作为中国四大门宦之一,以其独特的出家人制度及修行方式受到关注。嘎德忍耶出家人制度是将坚忍守贫的苏非戒律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式之一,以前学界将这一制度“佛道化”是有偏颇的。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给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更是西北穆斯林各民族在当代中国获得新发展的突破点.在此背景下,作者以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西北穆斯林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特点,从穆斯林传统的封闭社会经济、门宦宗教制度等方面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论证和评估"西部大开发"中穆斯林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及对现代化的适应过程,探求落实"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苏非神秘主义与《天方性理》的理论渊源关系 ,指出《天方性理》是一部以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为核心 ,宋明理学的术语为表述手段 ,“内伊外儒”为基本特点的伊斯兰教教义学——哲学著作。同时指出不能将苏非神秘主义对回族的历史影响局限在门宦方面。事实上 ,苏非神秘主义在回族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广泛。四大门宦只是苏非神秘主义在回族中制度化的产物 ,苏非主义在学理上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天方性理》等一批回族伊斯兰教著作当中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苏非教团仍在伊斯兰世界的一定范围内持续地发挥着作用和影响。它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包括:苏非教团仍是民间宗教生活的基础;苏非教团是反对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苏非教团有助于帮助穆斯林应对现代社会对伊斯兰教的挑战,从组织上和知识上为穆斯林提供灵感和启发;苏非教团仍是当代社会伊斯兰教传播的重要力量。同时,苏非教团的现代化趋势也不可避免,苏非教团正在经历着多种现代化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权威的映射下,穆斯林民间社会自有一套以隐性或显性方式存在的规则来引导乡土社会秩序.马重雍是“后马元章时期”哲合忍耶门宦在张家川宣化冈教宗,他继承马元章复教精神,兴办教育,教化民众;以文化反思宗教,淡化苏非主义的血统观念,使哲合忍耶教众不断融入到中国伊斯兰教群体中;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回民进步人士走入国家政治协商制度体系中,参政议政,营造宽容.马重雍一生的辛勤劳作,对于引导宣化冈周边哲合忍耶穆斯林乡土社会秩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之重大蹙变,西北回族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主要表现四个相互驱动的变迁过程:人口聚合及集居格局的稳固;朝觐风气的兴盛;门宦发展、教派分化以及教争的新动向——西北回族社会自治的实现,以及穆斯林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天课制度被中国穆斯林视为"天命功课",现今依旧存在于西北回族聚居区,继续发挥着其效力,深刻影响着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本文试图通过甘青地区穆斯林社区个案研究,阐释西北回族天课制度的内涵及特点,并努力反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穆斯林习惯法是规范和调整穆斯林之间民事行为和关系的重要之"法"。《古兰经》《圣训》里的"主命"概念、亲权观念和夫权意识等法文化内容塑造了我国穆斯林习惯法的一些具体制度,"口唤"制度即为其中典型一例。"口唤"制度是我国穆斯林基于伊斯兰教信仰而形成的一种通过"许可"或"命令"的方式来调整民事关系领域内人们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习惯法。"口唤"制度在西北民族地区各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以"口唤"制度为代表的我国穆斯林习惯法应当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并进一步中国化,从而为推动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自伊斯兰文明进入中国之时起,就开始了最初的汉-伊斯兰文明对话。蒙元时代入华回回人是回族的主源。在13-14世纪的中国,波斯语是旧大陆的主要国际交际语(lingua fran-ca)之一和元代的主要外交语言,是回回人的共同语和新母语,是元代三种官方语言之一。元代回回人在人种相貌体质上与汉人有较大区别,但后裔逐渐放弃自己的母语,改用汉语汉文。在母语转换的过程中,回回人经历了一个双语时期。当代部分回族与西北的东乡族、保安族与撒拉族人民中还流行着一种用阿拉伯文与波斯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文字,即始创于明代中期以后的“小经”文字。创制“小经”文字的人可能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回回百姓。  相似文献   

12.
在西北回族话中,保留了不少颇具特色的近代汉语词汇,这些词语已经被赋予了浓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色彩,有着特殊的民族宗教文化内涵,成为回回民族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从中西亚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师对回族经堂经师的宗教学理有较大影响。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苏非思想所占比重较大,这种思想经过经师的承传,影响遍及大江南北。这种全局性的、长期的影响贯穿了中国格迪目和苏非门宦伊斯兰教经学教育的始终。记录中国早期经堂教育弥足珍贵的《经学系传谱》中就有大量的苏非式神秘事迹。  相似文献   

14.
宗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地域、文化背景下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章论述了清代以来桂林回族宗族的形成与特点,认为明代入桂的回回人世系相继不辍、人丁繁盛,桂林回族士绅阶层的形成及修谱建祠、设置族产、会族等活动的开展,是推动桂林回族宗族形成的重要因素。以宗族活动传承伊斯兰文化,宗族迁徙影响回坊兴衰,宗族功能的不完整性是桂林回族宗族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教育作为文化的生命机制,以其特有的方式作用于文化,同时教育也深受文化氛围、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近年来,在西北回族聚居地区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回族业余教育,是回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产物,是回族传统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相适应的结果,是回族群体为了进一步提高群体成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6.
回族亡人忌日仪式是回族宗教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能突出体现回族的地方性传统文化。亡人忌日仪式在回族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波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伊斯兰文化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一面,其中的苏非主义哲学,对中国回族穆斯林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系统分析明清之际中国回族穆斯林知识分子发起的"以儒诠经"的文化运动及其代表性人物刘智、马注、马德新哲学思想中的苏非主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马注、马德新的伊斯兰哲学中充满了波斯苏非的"万有单一论"思想,他们的"万有单一论"哲学,在中国回族社会的传播中,作出了特别的贡献.云南是苏非哲学与中国儒家哲学融合与传播的重要中心.  相似文献   

18.
明末崇祯年间王岱舆所著《正教真诠》卷首所附《群书集考》的资料系袭自《清真教考》;清康熙年间成书的马注《清真指南》一书抄录了作为《清真教考》序跋的詹应鹏《群书汇辑释疑跋》与张忻《清真教考序》的部分文字;清雍正年间成书的刘智所纂《天方至圣实录》卷十九、二十部分不仅在资料方面有明显承袭《清真教考》之处,其资料编纂的举动本身也受到《清真教考》的影响。明末清初中国回回民族文化继承中一个虽然不甚重要却未受到应有重视的侧面,即在伊斯兰教教外产生的有关伊斯兰教的汉文文献在回族宗教学者中的传承是有其影响和积极意义的,为当时中国回族的文化创新提供资源,这一继承的过程是民族文化自觉与创造的反映,符合一个民族形成之初的上升时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穆斯林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以生活环境中的中国传统文为背景的,包括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传统的穆斯林民族和汉、蒙、藏、傣等其他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穆斯林文化在历史上多处于被表述的境遇。20世纪前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中国穆斯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一批有志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创办刊物、兴办学堂等方式,进行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也重新开始,创办刊物成为一种重要的进行自我表述与文化自觉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创刊的《穆斯林通讯》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穆斯林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