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尔都塞的思想体系中,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理论反人道主义”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由于他的主要著作都是在同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共运中泛滥的人道主义思潮斗争中形成的。据阿尔都塞后来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反人道主义”这一词的前缀“反”字带有由当时情况引起的论战性质,是为了把问题提得更尖锐,更引人注意;确切地说,  相似文献   

2.
反切續释     
反切是汉语言教育上长时期广泛运用的一种主要注音方法,但因古今语音有变化,今人利用反切就不免有困难。前曾写《反切释例》一篇,对反切原则和一些用今音看反切不能直接拼合的这种困难作了解释,这里再解释一些例子。对前人的反切作解释,重要处在于:让运用反切的人,能够根据反切的上下两字的今音,参照解释,求得被反  相似文献   

3.
《说文》中共35个没有从属字部首中的32个部首,许慎将它们列为部首是错误的。而他之所以将它们列为部首,主要原因一是受到汉代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主要是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将数字、干支字立作部首;二是为许氏的语文认识水平所局限。这些无属字部首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在许书中有古今字、异体字等重文证明,应当归入相关的字的下面;第二,按照许慎的条例、原则可以归入其他部首,却违反规定而单列;第三,解释字的意义、分析字形有错误,而不能归入其他部首中。  相似文献   

4.
陈氏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毛传》,全面发明了《毛传》中的通假。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陈奂总结出毛氏解释通假字的两种方式:用正字解释假借字和直接用正字之义解释假借字。笔者又将第二种情况详细分为三类:《毛诗》中本字借字共存且同训;《毛诗》中本字借字共存但不同训;《毛诗》中只有借字没有用正字者。其二,笔者将《诗毛氏传疏》中其他通假内容概括为:发明《毛传》用假借字解释字义;补充发明《毛传》未注明的通假;发明《毛诗》中二字互通和一字数通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原理在莱布尼茨的哲学论证中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一原理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解释。许多莱布尼茨的研究者和哲学家把这一原理视为先验的逻辑原理,但是这种解释本身却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对莱布尼茨数学思想的研究,文章依据莱布尼茨的文本,对这一原理提出一种比逻辑解释更为合理的解释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 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悳’,从‘直’从‘心’,‘直’即直觉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 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悳”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  相似文献   

7.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词,境界宏大,语言优美,形象生动,为历代诗词选本所必录,堪称流传千古的名作。不过,有一点必须指出:历代注家在给这首词作注时,都无一例外地将首句中的“江花”二字,解释成为一种生长在江边的花草。对于这样一种解释,笔者多年来一直持有疑义。以笔者之见,对于“江花”二字,与其解释成为江边的一种花草,不如直接根据字面的意思解释成为朝阳升起时照射在江面上形成的无数朵像火一样跳动着的红色浪花。笔者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白…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六书     
(一) 什么是“六书”?一种解释是,六书是六种造字方法;另一种解释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是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二书是用字方法。前一种解释,无法解释清楚转注和假借是怎样的造字方法;后一种解释;也无法解释清楚为什么造字和用字两类性质不同的方法并列而名之为“六书”。所以什么是六书,这是文字学家迄今还没有  相似文献   

9.
辉格解释与反辉格解释是站在不同的高度,采用不同的标准对科学的历史进行解释的两种研究方法.自从20世纪初科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和发展起来,科学史界对于如何看待和解释科学的历史,出现了辉格式解释和反辉格式解释的争论.文章通过对两种研究方法的论述,说明必须用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过去、解释历史.  相似文献   

10.
历代文献和辞书对“祏”字的释义多为“藏主石函”,事实上这一解释是对该字的误解误用。文章从字形、古音、文化背景等方面着手,证明“祏”的本义应为神主,同时将通过对“石室”一词的解释来揭示出现这种文献误解误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反高潮     
论反高潮郭天奎在语言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的结构技巧中,有一个“反”字家族,诸如反语、反问、反诘、反讽等,这些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同样作为“反”字家族的一员,既是语言修辞手法又是文学结构技巧的“反高潮”,却很少见到有关的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厝"字地名是闽方言特有的普遍性地名,理论上,应该分布在整个闽方言区。但是,通过电子地图的搜索,在广东雷州半岛的雷州方言区却没有发现"厝"字地名,成为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从语音和意义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论是,雷州方言"厝"字与"宅"字音义相同,"厝"字地名被"宅"字地名所代替。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亠回]”字象上古一种储粮建筑之形,但历来对它的解释却众说不一,陈梦家、徐中舒、刘志成三家的观点是:露天的堆积禾麦之处,或者不明确指出是将禾麦藏于室内。其说法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甲骨文、金文中的“[亠回]”字所揭示的其实是一种兼顾防潮、通风、防野兽(偷食)、防雨的实用型储粮建筑形式,它的特点是拥有圆锥形或人字形屋顶,底部抬高,四周围筑以石木厚墙。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诗"字的本义,古今不外两种解释,一是"志也"说,一是主祭者之"言"说,但这两种解释均有偏失。据"诗"字古文""为会意字及"ㄓ"指祭祀,可知""字的本义即ㄓ之祭祀中的"言"。上古祭祀一般为歌舞或乐歌祭祀,那么,ㄓ之祭祀中的"言"即歌,""("诗")之本义即祭歌。"诗"与""、""二字,在字义和造字上可以相互发明。"诗"字本义为祭歌,可证于"诗"在《周礼.春官.龠章》中的使用,还可证于《诗》。  相似文献   

15.
谜语角     
田域 《山西老年》2013,(6):42-42,63
1.二小进林园。(打一字)2.良鸟水性好。(打一字)3.两角长在头,四口连一口。(打一字)4.一页书,四嘴读,喧闹声,止不住。(打一字)5.一字四笔完,却有十二点,谁也不相让,麦芒对针尖。(打一字)6.夜半子时生,本是属猪人,总也长不大,  相似文献   

16.
对汉语语法的有意识的解释起于先秦,这一观点,很多学者都提出过。但是,先秦对语法现象的解释达到了什么水平,解释的范围如何,却还没有人全面地介绍过。笔者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考察结果。先秦无语法专著,先秦人对语法现象的解释都散处于先秦文献的正文中。先秦文献正文中有对各种语法现象的解释。有释虚词的意义和语法作用的,有释词类活用的,有释句法结构和篇章结构的,有释语序的。下而分别叙述之。 1、释虚词,对虚词的解释,或释其意义,或释其语法作用。释其意义的如: ①三月,越有小旱。越,于也。记是时恒有小旱。《大戴记·夏小正》此为“越”“于”互训。表示此“越”字与“于疆于理”的“于”字一样,用于句首,没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  相似文献   

18.
范伟下岗后靠骑三轮车帮别人拉蜂窝煤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等活计的空闲时间,他一般都只做一件事:背字典。天长日久,他就成了一本会走路的“字典”。字典里的8500个字,随便你说出哪个字,他都能把这个字的释义倒背如流。或者,你随便翻开一页,问他这一页有哪几个字,他都会准确无误地告诉你这是哪一页,这页有哪几个字,每个字有几个解释几种读音——他背字典的绝活经当地媒体报道,很快就传遍了全国。  相似文献   

19.
词的同一性是分析反训问题的关键。应该从理论上区分语言和言语,把词义理解为语言系统中客观的、概括的、稳定的意义,而不是在具体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临时性的意义;词是共时态的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词义是共时态词义系统的产物,词义的形成受词义彼此之间关系的制约,不能混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应该把作为书写符号的字与这个字所代表的词语区别开来,不能以字为单位来解释反训现象;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系统性,反训现象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类比;词义的发展变化也是有理据的,词义引申不可能产生反义。所以,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反训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论语·公冶长篇》中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章,对于最后一句“无所取材”四字注解分歧颇大,故解释也五花八门。有人将“材”解释为“哉”,说子路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有人认为“材”通“裁”,说子路不能剪裁自己;还有人用本字解释“材”,认为是无法获取桴材。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