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中国佛教宗派对朝鲜半岛、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和产生了八大宗派,其发展达到巅峰时期.中国佛教宗派在朝鲜半岛和日本迅速地传播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佛教宗派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宗教领域,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社会中的其他社会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殷玮 《理论界》2011,(10):84-86
本着八宗兼弘、僧信共有的宗门思想,星云大师创建的佛光会现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国际格局。本文分析与探讨了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中对宗派、宗教差异的超越意识:一、依据佛陀"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主张,星云大师提出佛教各宗派之间应团结包容、互赞互助,唯其如此,佛教才有力量,才有发展前途;二、对于世界各宗教之间,星云大师主张"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发挥宗教教人明理、导人向善的价值,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三、融和与和平的理念,与星云大师一生所倡导与践行的人间佛教一切普化、兼容并蓄的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是依循契理契机的原则,融合传统佛教思想与现代社会思潮的结果。在"地球村"的时代,同体共生的全球化视野,是顺时应世的和平之道。  相似文献   

3.
<正> 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逐渐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五个多世纪的传播与发展,于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法相唯识、华严、律、天台、密、禅、净土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六、七个世纪的传播与发展,大约在13世纪以后,佛教与日本的民族信仰和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民族化的日本佛教宗派——净土真宗、日莲宗。历史上,日本曾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学问僧”,也有不少中国名僧去日本。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曾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日本思想史与中日文化交流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佛都金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南京的地位举足轻重。东汉末年佛教初传,金陵建初寺成为江南首寺。南朝时,佛教成为国教,建康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在中国成立的大小乘各宗派,包括三论、天台、华严等,无不和南京有关。明朝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塔,被西方人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先后十次供奉佛舍利的悠久历史,使得南京成为中国瘗藏圣物最早、最多的城市。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南京总是以复苏与振兴佛教文化的形象出现,更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复兴、研究、传播中心。可以说,南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佛教之都。  相似文献   

5.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一个宗派,是佛教中国化的最早模式。早期中国佛学受印度宗教思想渗透很深,自天台宗问世后,在融合儒道两派思想和印度佛学基础上,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形成具有明显中国特点的佛宗思想体系;标志着儒、佛、道三大哲学流派的融汇贯通,是中国思想界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佛学作为一种专门学问和佛教作为一种重要宗派的地位,在我国日益巩固和确立。天台宗堪称中华佛教第一宗。五世法统共创台宗天台宗形成和完善过程,是经过五代高僧共同努力的结果。天台宗佛学思想渊源于龙树,初创于慧文,理顺手慧…  相似文献   

6.
部派佛教时期,在佛陀观上发生过激烈的辩论.佛陀生身"有漏"、"无漏"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命题.说一切有部依据"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根本理论,主张佛陀的生身是有"漏"的.在论辩中举出佛陀的一系列事迹来证明.龟兹佛教长期奉行说一切有部,龟兹石窟保存相当数量反映佛陀"有漏"内容的壁画.通过与佛经对应,龟兹壁画可以印证说一切有部的佛陀观.通过研究进一步揭示龟兹石窟的佛教派属关系.对深入研究龟兹佛教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禅与诗——温庭筠艺术风格成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庭筠的生命历程中曾与佛教禅宗发生极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禅宗思想对温庭筠的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有唐一代,虽然是儒、释、道三教鼎立,但事实上佛教的发展最为兴盛,各种佛教宗派相继发展成熟。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而禅宗对封建上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尤其普遍而重要。许多著名诗人皆曾学佛参禅,如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皆与佛教关系密切,在他们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8.
佛学自从东汉传入我国,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到隋唐时己成为思想界的一股主要思潮。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特别是武则天下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佛教势力大大增强。这时期的佛教有两大特点:一是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主要有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和禅宗;二是佛学已经完全中国化了。除法相宗主要从事翻译、基本保持印度佛学特点外,其它三大宗派都融合儒、道,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佛教理论受了  相似文献   

9.
以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为重要特点的天台宗是在陈、隋之际由智在南北朝佛教学派纷争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作为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 ,它的出现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这不仅体现在它对中国佛教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继其之后 ,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相继而立 ,而且也表现在 ,它以一系列独特的概念范畴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容 ,推进了中国哲学向精致的思辨哲学、本体论哲学的转化。随着近年来佛教研究的深入 ,学术界虽然对天台宗的发展历史和思想学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从总体上看 ,在系统性和全面性上还有…  相似文献   

10.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最富有宗教色彩的一个宗派,也是真正扎根于民间的宗教信仰。净土宗之所以历经千余年而盛行不衰,信众甚多,这主要得益于净土宗自身的法门特征。净土法门的特征也就是净土宗的优势之所在。在某种意义上说,净土宗是最具人性化的佛教宗派,念佛的人生是一种人性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哈拉浩特出土的艺术作品展示了唐古特艺术中以佛教为主的艺术特色,在一些作品中,现实中的统治者或是被描绘成佛陀的模样,或是作为供养人,与佛陀置于同一场景中。这些圣像或是展示了统治者神圣化的形象,或是反映了唐古特王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2.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后,又经数百年之传播,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其第一个宗派,即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止观学说。止观学说融实践、理论于一体而盛行于世。事实上,止观不仅是佛教徒修身养性、求禅得证的不二法门,也是普通人培养心性、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石峻的学术生涯中,佛教是其研究的十分重要领域。石峻的佛教观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时代背景来看,佛教观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从学术渊源来看,石峻的佛教观受到其师汤用彤的影响;从主体条件来看,与石峻个人的努力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石峻认为佛教的产生是古代印度僧侣阶层压迫欺骗人民的产物;佛教在印度的传播经历了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共四个阶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经历了从汉代到魏晋、隋唐、宋明清时期的传播发展,最终形成了新时期的佛教观;佛教的基本结构论包括佛教的创始人、基本教义与基本思想等,本质特征是宗教,功能是赞助王化与维系人心。石峻在佛教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是中印佛教的比较研究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同时也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传统玄学的关系以及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此外,石峻还特别注重对《肇论》的研究。石峻提出的从整个宗教的研究背景去研究佛教的方法对我们研究佛教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后,至唐而盛。有唐一代,随着佛经、佛理的大量输入,佛教内部,宗派林立,佛教思想广为流传,对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禅宗最具有中国特色,它不像其他中国大乘佛教宗派那样有直接明确崇奉的印度佛教流派或经典,如三论宗对中观派,唯识宗对瑜伽行派,天台宗对《法华经》,华严宗对《华严经》等,而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民族的自信自觉为基础。又由于自唐代会昌法难之后,直至明清,中国大江南北的佛教寺院多归属禅门,禅宗在佛教界占据了主要地位,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最广,影响最深、最大的宗派,以至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代表。因此,探讨中国禅宗缘起与嬗变的方式和特点,对于佛教如何中国化以及佛教如何最终成为中…  相似文献   

16.
单正齐 《青海社会科学》2004,45(1):124-128,131
涅 般木 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 ,是佛教哲学的基本观念。从根本佛教时期直到中国的禅宗 ,涅 般木 始终都是佛教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 ,不同时期的佛教及佛教中不同的宗派 ,对这一问题持不同的看法。许多重要的佛学理论问题 ,也围绕着涅 般木 问题而展开。本文旨在对佛教涅 般木 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主要论述小乘佛教内部对涅般木 思想的分歧 ,印度大乘佛教对涅般木 思想的变革 ,以及中国佛教对涅 般木 理论的消化及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密教是佛教中相对显教而言的一大流派。公元二世纪上半叶至公元八世纪中叶,我国佛学界翻译密教经典,与印度次大陆及中亚地区来华僧侣中熟悉密教教义的僧侣交往甚密,遂形成我国汉传佛教的密宗宗派,以至于历代相沿。密教的教派、义理及其修习方法十分繁复庞杂,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对其历史沿革缺乏系统地整理、归纳。现在,青海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佛教的"世间"观念在释迦牟尼创教时期就提出了。在后来的发展中,佛教的不同流派或思想家对此观念又有多种诠释。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各宗派对其也持不同态度。禅宗是中国佛教中对此观念最为重视的宗派。禅宗提出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主张,实际是强调要努力接触民众,融入社会。中国近现代的佛教各宗也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了佛教离开"世间"是不能存在的。但比较而言,禅宗在这方面还是最为突出的。禅宗在中国之所以发展极为迅速和影响巨大,与其能很好地平衡树立宗教目标与深入世间生活二者的关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张玲 《理论界》2009,(8):163-164
印度佛教的很多理论最初是佛陀提出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派众多,教义也越加复杂多变,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佛教对空的不同阐释,提出佛教在教义上越来越哲学化、理论化的同时可能也是完全背离了佛陀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孔子”具有丰富内涵。经今文学、经古文学和宋学等儒学主要宗派,从不同方面推举、模塑孔子,形成了孔子形象的多方面含义。分析了解儒学各宗派有关孔子的认识和定位,不仅对于了解孔子,而且对于把握儒家和中国文化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皆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