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劳动概念进行历史改造,对劳动问题作了哲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初次探索,使人的本质在劳动中得以澄明,探寻到正确解答“历史之谜”的锁钥。在后来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劳动置于资本主义生产中,对劳动概念赋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内涵,以劳动二重性揭示了资本逻辑宰制下的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对比两本著作来看,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在认识层面上出现了“断裂”,将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与成熟时期以现实的资本主义批判为出发点的科学思路相对立。但究其根本,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的根本目的一直是基于劳动解放进而扬弃劳动对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存在论的视域看,马克思正是理解到“解决人的存在问题”的基础在于经济现实,因而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向科学论证的“升华”,体现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对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人的解...  相似文献   

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示的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的逻辑表征。马克思通过指证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同一性,把被遮蔽的物质表现形式的私有财产的特性凸显出来。异化劳动背后所蕴含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因此,扬弃违背人性的异化劳动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从扬弃私有财产到打碎资本主义奴役制,从而获得根本解放的过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根本上是为了寻找扬弃人与劳动背离的道路和方式,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扬弃和人的本质的回归以及私有财产的衰亡具有了共同的路向性。正是依赖于私有财产的消灭和私有制社会的消亡,人彻底消灭了造成人被束缚的不自由因素,获得了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关于《手稿》在马克思整体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究有二:一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二是认为《手稿》虽有雏形但不成熟或是一部过渡性著作。认为《手稿》的内在逻辑是一个以人本主义逻辑为主体的多重复杂的逻辑结构;文本框架重组维护了文本的内在统一性,为《手稿》的版本结构、理论内涵、逻辑主线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外化扬弃观点、费尔巴哈人的异化扬弃只是精神枷锁的解放观点持有批判态度,完成了对二者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通过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四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相似文献   

4.
社会平等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始终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此文拟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以及“异化劳动的扬弃”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平等思想。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平等思想的深入探讨,来对我国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切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观点,从源头上看,可以追溯到其早年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和私有制造成了人的种种不自由状态,这与共产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因此他认为作为扬弃了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共产主义一方面是人们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同时又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确证以及人与自然界,自由与必然等矛盾的解决。马克思能够从社会经济关系入手,分析共产主义的本质和实现途径,这表明他此时的共产主义理论已经具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劳动”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始终是一条主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充分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继而将异化劳动概括为四个方面,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最终揭示出作为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人的解放的哲学主题,凸显了以“劳动”为核心的共同体思想以及鲜明的实践哲学的思想特征。扬弃异化劳动,也就意味着共同体中对象性关系的再造。共同体之中的个体通过相互承认的劳动确立了对象性关系,在马克思构建的劳动共同体中,劳动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是人与人从相互承认提升到相互成就的共同体的高级形态的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历史作用的思想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说明劳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规定,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性本质,私有财产即是异化劳动物化的结果,异化劳动及其物化形态的私有财产的存在意味人的本质力量的丧失。然而,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蕴含着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部秘密,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部分。因此,私有财产既是人的类本质的丧失原因,同时是人的异化的类本质的扬弃手段、中介和桥梁,积极扬弃了私有财产即是人的劳动的解放,人本自然和人的类本质的复活,是人的解放,是人的自由协作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具有强烈的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色彩,马克思的做法是以宗教异化来比对劳动异化;异化劳动的核心问题是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问题;异化劳动积极扬弃的结果就是共产主义这一价值追求。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共产主义在实现方式上同宗教的消亡方式具有强烈的一致性,都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的解决为前提条件的。  相似文献   

9.
私有财产概念与异化劳动逻辑的关系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一条显性的但又一直被一般论者所忽视的线索。马克思从对私有财产的本质追问出发得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的异化劳动逻辑,然后又用异化劳动逻辑透视私有财产的运动现象并力图示私有财产运动的秘密,最后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本质批判来论证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术界对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交往”概念的研究是延续了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即从抽象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来阐述其理论内涵,认为此时马克思的“交往”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中“交往关系”的异化。事实上,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从哲学人类学的思维范式出发,从自我意识、审美和共同体这三个方面阐释了“交往”概念的内涵。首先,马克思提出了自我意识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这一理论观点,并指认了自我超越是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马克思认为审美性的交往是解决人与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三,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交往的理想目标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仅通过劳动阐述了人和自然应然的合一关系.而且还揭示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和自然应然合一的丧失,通过分析异化劳动。提出在扬弃了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应然合一的复归。马克思的这一人和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从生态环境哲学出发,不仅颠覆了传统抽象的自然界,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而且阐述了人与自然互为对象的关系,揭示出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唯一手段,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现实的对立,共产主义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社会,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13.
异化劳动概念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在《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概念的来龙去脉。异化劳动概念的哲学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异化” ;它的经济学来源是英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对于异化概念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以异化和扬弃的辩证发展规律研究政治经济学领域 ,使之出现了革命性变革。异化劳动概念包含多方面的内涵。在政治经济学领域 ,它是由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的桥梁 ,后为剩余价值论所代替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手稿》中初步形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科学的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及人的实践活动的分析,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从而为科学伦理学的创立找到了真正的出发点——现实的人。②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工人几乎丧失了自身,致使他们道德堕落,异化劳动使资本家在占有工人劳动的同时,成为道德败坏的伪君子。从而说明了经济利益决定道德,道德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的反映。③《手稿》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是“真正合乎人性”的社会,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说明伦理学的归宿和最终目的正是要造就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逻辑出发,从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论证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其扬弃异化劳动的观点密切联系,具有明确的社会政治取向.他考察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阐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本质和现象的颠倒,并未触及异化劳动的经验事实,但其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着人的异化的因素.马克思通过分析黑格尔逻辑概念的异化及其扬弃的方法阐明,它只是扬弃范畴,而并不否定现存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剖析现实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指出,黑格尔抽象掉了实践的经验内容,只是抓住了其形式方面.他揭露了黑格尔辩证法无视工人的异化劳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马克思从现实的感性实践出发,建立了以扬弃人的异化为指向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五大解读模式的关键区别,是源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体现出的建立在异化劳动概念基础上的异化史观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上的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思想从不成熟到成熟之间的一部著作,在其中,人本主义异化逻辑与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的科学逻辑交织在一起,前者占主导地位,但后者开辟了通向唯物史观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站在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立场上,扬弃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结合辩证法的思想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共同主题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所呈现出的异质,即阐释劳动异化问题的观点。引入国民经济学中“私有财产”的概念以及阐述其与劳动异化的关系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说”、“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说”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互为因果说”的观点。通过对三个观点的辨析,来把握住马克思异化观点的实质,并为当下市场经济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论述,从人的自由作为人的本质的重要属性的角度,试图强调人的自由对于分析异化劳动及其共产主义问题的重要性,并尝试以人的自由来把握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并认为从人的自由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共产主义,就会强化共产主义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是扬弃了以往社会中人的不自由状态,并依此重新走上新的、以人的真正全面发展为指归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中心概念.人类劳动的异化显然是人的"倒退".马克思的理想人格就是全面发展的人.扬弃异化的首要条件是消灭私有财产,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形式.马克思理想人格思想,以人格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地改造、丰富、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