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进化论对中国近代国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以胡适为例,探讨进化论在当时文学界产生的争论和影响.胡适以"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进化文学观念,有力地推动了白话文学的发展.由此引起的争论,使新文学借助于后胜于今的进化论与传统文学发生裂变,并与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紧紧地纽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新文学史的研究者们用来证明新文学的合法性和必然性的,最初是文学进化论的观念.本文追溯了五四时期进化论如何成为知识界的常识以及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变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那些对新文学所作的进化论式的阐释如何重建了文学史的"秩序"和"分期".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二是今文经学的朴素进化观;三是西方进化学说.康有为、严复、章太炎、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近代思想家对进化论进行吸收和改造,形成各具特点的进化论学说.康有为吸收中国传统变易思想和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观,形成"三世"说的进化观;严复思想则是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思想的综合产物;章太炎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拉马克学说的影响,将革命引入进化论;孙中山信仰达尔文学说,提出"突驾说";陈独秀和李大钊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影响,分别提出"抵抗力"和"民彝"史观.因此,近代中国进化论具有"多源多流"的特点,在"多流"之中又有其共性.  相似文献   

4.
进化论在中国近代经历了由进化历史观到进化政治观再到进化世界观的发展历程,它不仅进入社会历史领域,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理论基石,而且引起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对中国近代的思维方式、启蒙思想、学术方法以及道德观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新伦理替代旧道德作为革新工具的历史时期,进化论不仅对传统纲常秩序构成强有力冲击,还动摇、瓦解了"中体西用"的问题解决方案,成为叙述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线索。新文学书写与评价机制的进步观念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叙述模式。梳理进化论转化为新文学进步观念的发生语境,有助于对西方理论运用展开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6.
现代语言观念的变革为重新观照五四文学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科学"、"民主"、"革命"这几个关键词潜藏着五四文学精神的特定内涵.在五四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中,首先表现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核心是"人"的观念的确立.尤其是鲁迅,在"人"和"革命"的观念上认识最为深刻.五四文学精神始终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制约,二者在思维理路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陈子展先生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与《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两书,构成了近代文学史的首次框架.他从文学与社会思潮的关系、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及文学内部诸因素的发展动向出发,把近代文学的起点定在1898年,并从古典文学如何通过近代文学过渡为"五四"新文学这一角度着眼,在近代文学中剖分出"旧文学"与"新文学"两种因素,通过它们在诸文体领域内的消长蜕变,而构架起了一部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文学史.而他把学术史与翻译文学纳入文学史,又开创了文学史写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对"现代性"孜孜以求,艰难寻觅。它既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优秀作家、作品,也促使了中国文学走出国门,与世界文学进行了多方的融合、交流和接轨。但从整体表现上,它还很难与世界文学比肩,同中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相比,也显得幼稚。中国新文学的路还很长,它只有走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新文学。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国新文学与现代文学不是等同的概念.新文学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而现代文学则始于20世纪初,因为从20世纪初至1917年文学革命以前的文学中已经出现了与新文学的主要特征相通的因素.与此相关,本文对于把1840年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作为"近代文学"的文学史分期法也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10.
"乡土"的发现是新文学"现代性"的重大标志.新文学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上深层内涵的"文以载道"传统规定了新文学小说对"乡土"的表现在内涵与形式两方面的限度.中国现代小说"乡土"意蕴流变的诸特征,在根本上是由于中国革命对文学的要求和限制.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今文经学朴素进化观和西方进化学说是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由此中国近代思想家进化论的思想来源也有所不同 ,“多源”是近代中国进化论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胡适的文学思想对中国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起了开路和奠基的作用,其据以立论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科学进化主义以及中西文化、文学史比较研究的方法--由此奠定了他的文学观的第一块理论基石"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他描述的"文学进化"的规律是语言形式的进化;不同民族文化、文学间的交流碰撞,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胡适与"重质轻文"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反,更强调语言的变革对于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观点极具实践价值.胡适文学思想的局限性是过分讲究"实用"而理论含量不足;过分强调向西方文学学习,而对本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具体性和丰富性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3.
论文选取五四文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当时诸文学流派对西方唯美主义的接受,以此为着眼点来思考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问题.论文聚焦于五四文学,但并非全面叙述整个五四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而是以唯美主义的审美现代性作为理论资源和研究策略,考察这一时期几个十分突出而且意见迥异的文学流派及作家代表作品,运用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哲学分析来论证唯美主义在中国的接受.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人的文学”观,其实是周作人和茅盾所代表的两种观念所共同建立起来的二维世界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思潮即自由、激进、保守文学思潮都可以纳入这个体系之内来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这一源自西方的概念,就其在中国的情形而言,包含了对西方现代性共时与历时双重因素的整合,并被赋予了进步理性主义的意味.现代性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矛盾性,现代性话语本身所富有的丰富性与自我反省意识,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矛盾与困境,解释百年中国文学新潮更迭而未成大观的现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的“新学”动摇了传统文学观念赖以存在的思想价值根基,从而使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正统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康有为从其“新学”思想出发对通俗小说的肯定与提倡,为通俗小说地位的历史性提升与士人参与通俗小说的创作与批评扫清了障碍,从而为晚清“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乃至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不少研究者将清末民初由报刊、出版等传媒力量所形成的“公共舆论”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混淆 ,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在厘清这一错误的基础上 ,通过对大众传媒在近代发展的基本形态、文学“公共舆论”的作用、学会社团的公共性等几个方面的分析 ,探讨了影响近代社会变革的传媒力量———“公共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文学变革、文化思潮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两次“猴子审判”相映成趣,两者都涉及自由教育原则,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第一次“猴子审判”借助自由教育原则帮助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入美国学校课堂,而新版“猴子审判”却在自由教育原则下试图用“神创论”和“智能设计论”取代进化论。“猴子审判”向美国自由教育原则提出了挑战,迫使对自由教育原则进行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19.
庸俗进化论除了理论界认定的渐进的庸俗进化论这种形式外 ,还包括了激进的庸俗进化论。激进的庸俗进化论主张人类社会遵循“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规律演进 ,强调社会历史笔直地不断向前进展。它经历了“戊戌维新”时期的萌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片面张扬、“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文革”时期的快速膨胀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