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尽管政治性与政治的区分已经在西方左翼政治思想家那里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但这些思想家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因其各自的思想而迥异.本文将这一对区分的渊源追溯到卡尔·施米特那里,并从一种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对政治性和政治的区分进行政治解读,尤其是以两个重要的左翼思想家--穆芙和巴迪欧--作为例子,详尽分析隐藏在政治性和政治区分背后的左翼路径选择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蓝江 《学习与探索》2024,(2):1-9+185+176
对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价值论进行分析,需要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来详细考察资本主义的劳动价值形式的变化。从产业资本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再到今天的数字资本主义,在产业劳动中形成的剩余价值,实际上变化为产业利润的形式。在空间形式上,产业利润需要进一步与商业利润、地租、利息、物流和仓储等领域的利润进行重组和分配,形成价值形式的第一次重组,即空间重组。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诞生了虚拟资本,而事实上参与分配的是面向未来的剩余价值,即价值形式的第二次重组——时间上的重组。在数字资本主义及其平台的作用下,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将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变成“人力资本”,即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变成了福柯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从而让劳动价值形式再一次发生变化,让可变资本的部分变成数字平台掠夺和收割的意向,即价值形式的第三次重组——生命政治的重组。  相似文献   
4.
5.
马克思的社会跨越发展理论是近来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社会发展如何进行跨越的问题在国内学术界中众说不一。本文从更广阔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跨越发展理论,认为社会的跨越发展不仅存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跨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存在着一种跳跃式的发展模式,即对社会过程的跨越,这种跨越在形式上也不一定一次完成,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进入到新的社会阶段的。另外,所有社会跨越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本文对人类社会跨越发展的形式与条件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元政治学>中,巴迪欧从"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这一命题开始,利用数学的集合论解构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但是这种解构并不是同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同流合污,而是一种让枯萎的马克思主义的花朵上重新绽放出唯物主义辨证法鲜花的涅榘重生.当巴迪欧用"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摧毁掉石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外表之后,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一种新的活力,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他才能被看作为一个"后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革命的冲击下,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元素.一方面,新型的数字技术在传统的批判思维下背负着数字监控的恶名,认为这是对自由的压制和对人性的抹杀;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为优化社会治理提供了一条路径,这种结合构建了一幅未来数字治理的美好蓝图.在当代世界的大数据技术推动之下,人被纳入数字化和算...  相似文献   
8.
蓝江 《兰州学刊》2005,(3):81-83
中国儒家和斯宾诺莎哲学中都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两者将"天"和"神或实体"看成世间万物的有机统一整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存在.同时两者均指出实现"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人.但是两者的"天人合一"途径出现了差别,儒家重伦理而轻认知,斯宾诺莎则从认知着手,实现认知伦理在人自身完善过程中的统一.两者在实现途径上的区别进一步导致在政治思想上的区别,儒家自宋明理学始,日趋保守,而斯宾诺莎却成为了新兴自由和民主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的两次“猴子审判”相映成趣,两者都涉及自由教育原则,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第一次“猴子审判”借助自由教育原则帮助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入美国学校课堂,而新版“猴子审判”却在自由教育原则下试图用“神创论”和“智能设计论”取代进化论。“猴子审判”向美国自由教育原则提出了挑战,迫使对自由教育原则进行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10.
在共产主义逐渐凋零的西方世界中,巴迪欧是为数不多的仍然高举共产主义大旗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被后现代主义解构之后,巴迪欧试图为今天的解放政治学找到新的理论根基,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巴黎公社。重新认识巴黎公社对巴迪欧的哲学和政治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巴迪欧认为巴黎公社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创造,它既没有堕落成为共和派资产阶级攫取政权的棋子,也没有走向列宁—斯大林的党—国模式,它是一次面对独特历史情形下的全新创造;另一方面,巴迪欧认为巴黎公社在哲学上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是一个位点、一个事件,从本体论的视野来看待巴黎公社是巴迪欧对共产主义观念的最好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