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殿祥 《江汉论坛》2006,(11):134-136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乔彬  赵晓岚 《江汉论坛》2006,12(11):131-134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许祖华  孙红震 《江汉论坛》2006,3(11):136-138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闻黎明 《江汉论坛》2006,(11):122-125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乐平 《江汉论坛》2006,(11):128-130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永明 《江汉论坛》2007,(1):137-138
由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文学评论>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江汉大学文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7月20至21日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召开.到会的中外学者及闻一多亲属共计八十余人.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陆耀东致开幕词,对闻一多的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他的学术成就和爱国精神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回首20世纪,探究中国学术研究的嬗变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代代学者殚精竭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中国学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从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到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王伯祥的《中国学术演变史》、杨东莼的《中国学术史讲话》,到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通过剖析潮流,辨别良莠,评判高下,厘清师承,均对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作了精细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学术留下了清晰的印痕。如何展示20世纪中国学术的心灵印痕?如何把诸多学者多年的…  相似文献   

8.
学术史研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起来的,现在这个学科已经初具规模。现在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出版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如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学术史》、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余三定的《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李明山、左玉河主编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等等。这些著作从宏观上对中国的学术史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和说明,对人们认识和了解学术史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2006,(4)
5月27日,由湖南理工学院土办的“当代学术史研究”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国家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文艺报》、《社会科学报》、《学术界》、《云梦学刊》等单位共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与会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学术史的关系、政治与学术史的关系、学术史研究的基本界定、当代学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术评价、学术与学术规范等当代学术史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有…  相似文献   

10.
《明儒学案》作为明清之际黄宗羲学术史研究的主要著作,无疑属于中国哲学史历史先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先导性主要体现于:首创了"学案体"的学术史研究范式;哲学史与哲学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接着讲"与"如实讲"的学术使命感。黄宗羲学术史成果的先导性意义集中体现为:突破了霸权化的学术模式,形成对学术史本质的重新厘定;真实地呈现了学术演变的历史过程;同时,《明儒学案》也体现出学术史研究的独立性特点,是现代意义上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