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之道是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首创的中庸之道,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它既是孔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他的伦理学说和处世哲学。中庸之道是贯通孔子思想各部分的一条回旋曲折的脊柱。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他没有说,看来就是中庸之道。孔子的观  相似文献   

2.
正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如果你要是会游泳的话,你学划船就特别容易;要是你会潜水的话,即使从来没见过  相似文献   

3.
论语絮言     
<正>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使他当帝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古代皇帝坐北朝南,故称南面王。孔子说冉雍可以做皇帝,不是要他造反称帝,而是说他有帝王  相似文献   

4.
温故而知新     
孔子语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星星诠释孔子说:复习原有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经常这样,  相似文献   

5.
六经与孔子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自从有了经学这门学问以来,这个问题就出现了,过去的学人不是说孔子作六经(从董仲舒直到廖平的今文经学家都是如此说),就是说孔子述六经(从刘歆到章炳麟的古文经学家都是如此说);现代的学人却进而说:孔子并未煞有介事地作六经,也不仅仅是徒述六经,而是以述为作(这一主张是从冯友兰先生开始说起的)。但六经与孔子的关系,只说到孔子以述为作便完全了结了吗?笔者看来,这个问题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居处恭     
孔子语录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星星诠释孔子说:处处洁身自好,工作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相似文献   

7.
关于孔子,毛主席早就有过这样的指示.他说:“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史学家范文澜同志曾经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也对孔子作过评价.他说“中国封建时代过去了,当作偶像崇拜的孔子也跟着过去了,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和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未失去.”又说:“孔子基本上是个大教育家,他一生在学习、在思想,在温故知新,在诲人不倦.他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教育和行为方面的经验.”范老还认为,对于孔子某些好的“格言和公式”,及他那种繁富的“学说”,如果照毛主席所指示的“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排泄其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因之,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当然也就十分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他说:“不有祝鮀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世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没有象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国公子朝的美貌,那是不行的,甚至不易避免灾祸。这里孔子把语言的作用提得很高。孔子还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出辞气,斯远信矣。”  相似文献   

9.
敏而好学     
孔子语录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星星诠释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才是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0.
孔子首创的中庸之道,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它既是孔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他的伦理学说和处世哲学。中庸之道是贯通孔子思想各部分的一条回旋曲折的脊柱。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他没有说,看来就是中庸之道。孔子的观点与方法,就是统一于此的。那么,中庸之道究竟是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还是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很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讨论"改制",既有理论层面的建构,又有经世角度的构想。具体说来,其改制思想具有三种向度:一是基于天人哲学中的王者受命观念而构建的新王改制说;二是对春秋经传展开创造性诠释所建立的孔子改制说;三是面对西汉早期的社会状况而提出的以更化为中心的汉代改制说。这三种向度具有紧密的关联。首先,新王改制说为孔子改制说建立了理论基础。其次,新王改制说和孔子改制说,一者以天的权威性,一者以孔子的权威性,在理论层面共同表明汉王朝革新更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老爸老妈为了钱的事不知怎么又吵起来了。老爸吵输了,气急败坏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老妈一愣:“这话谁说的?”老爸洋洋得意地:“孔子,圣人也!”老妈沉思半晌,闷闷不乐地说:“看来孔子的工资也不高嘛,老婆孩子都难养活。”  相似文献   

13.
一子贡是孔子称赞的弟子一般人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司马迁的《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名七十七人,并说“受业身通者七十七,皆异能之士也。”司马迁认为孔子弟子中有奇才异能之士七十七人。这七十七人中谁是最杰出的拔尖人物呢?孔子最称赞颜回,但颜回死的早,没有什么成就。孔子死后,子夏教于西河,传授孔子学术,魏文候还以师事之,并咨问国政。《论语》一书中也说孔子弟子中“文学”方面(即学术方面)首推子游、子夏。可是《论语》中孔子对子夏的教导,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是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相似文献   

14.
一司马迁为孔子作传,说他删过《诗》,后世许多人根据书传称引,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但笔者认为,这正可作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可信的证明,并能由此窥见《诗》的某些历史形态。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因为“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故孔子积极从事删订诗、书、礼、乐的工作,在诗方面的情况是:“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对于司马迁的这一记载,后世除少数人(如宋代的邵雍、欧阳修等)之外,大都对之持怀疑态度。唐人孔颖达认为:“是《诗》三百篇者,孔子定之,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  相似文献   

15.
<正> 现代不少学者长期以来把《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当作纯阶级概念看待。如说:“孔子从其特定立场出发,区分了与历史上奴隶主奴隶两阶级不同的‘君子’‘小人’两大身份等级的阶级关系和地位。”另有人说。“处于剥削地位的一群人,孔子称之为‘君子’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另一群人,孔子称之为‘小人’。”在最近出版的著作中,持这种观点的也不少。如说:“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这是说‘仁’这一道德品质是统治阶级(君子)的道德品质,被统统治阶级(小人)是说不上‘仁’的。他所讲的‘仁’不包括劳动者。”总之无论是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万事在人,如何选人用人往往关系到一个家族、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孟子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由此可见,先秦儒家充分认识到了选人用人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那么,儒家到底主张什么样的选才之道呢?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吾道一以贯之。”但他并没有说明贯穿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许多学生也不明确,便请教曾参,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其实曾参所说的忠恕,主要是从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的,而孔子博大精深的学说,包括道德哲学、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显然用“忠恕”两字是无法贯穿的,只有用“仁”字,才能概括孔子的整个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诗经的音乐性及其删削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改编为三百一十一篇。以后又失去六篇,到司马迁时为三百零五篇。这就是孔子删诗说的由来。后人对此事疑惑万端,莫衷一是。今就我个人的见解,与各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9.
(1)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订的,文献典籍多么丰富多采呀!我是主张追随周朝的。” (2) 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译文: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来执政,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3)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 译文: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能见效,三年就会做出显著的成绩来。” (4)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乐舞用舜时的《韶》。”  相似文献   

20.
孔子具有突出的先王崇拜心理。他的这种先王崇拜心理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中。孔子的先王崇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英雄崇拜,它的产生有其心理基础、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对他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它促使孔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促使孔子不断积极进取;同时,他还给孔子的一生带来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