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既尊重自在自然的先在性,又彰显自然的属人性;既秉承自然的系统有机性,又坚持自然的可分解性与科学认识自然的合理性。这一双重意蕴的生态自然观为超越生态中心主义的荒野自然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机械自然提供了全新的境域与立场。植根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现实语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动力,坚持尊重自然与积极介入自然的辩证统一,在实践范式的生态变革中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在经历了世界观、历史观向伦理哲学和价值原则的创立与批判,走向了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崇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价值观。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现代人类中心论,以及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没有超越机械自然观和主客二分的二元论哲学基础和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因此,要解决和消除环境主义的理论困境,就必须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把自然共同体和社会.业同体结合起来,把人置于区域共同体内,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  相似文献   

3.
实践蕴藏着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全部奥秘,是统摄环境哲学全部内容的理论“座架”。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实践性、辩证性和历史性这三重维度,为我们科学地理解和处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 的关系问题,整合和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全新的立场和视野。  相似文献   

4.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生态文明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两种社会思潮。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马克思与诺斯·怀特海的“联姻”,通过批判“现代性”来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以诺斯·怀特海哲学为基础并建立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出发,在批判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对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观也提出了否定,它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二者在理论基础、哲学立场、思维方式上存在根本不同,对这两种自然观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还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西方绿色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反生态性的诘难,通过揭示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理论缺失,深入挖掘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研究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生态中心主义的反理性主义、反技术主义倾向,揭示了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在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的理论困境,认为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问题的根源归咎于个人对环境的价值观和态度,这种观点是非历史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仅从价值观层面探导生态问题而忽略了价值观依存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条件,认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坚持自然对人类而言只具有工具价值,是脱离了一定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抽象的近代机械自然观,其追求的人类整体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只是一种幻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护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指认自然异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方式,主张通过变革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来消除自然的异化、解决生态问题,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兼具自然维度和文化维度,坚持了自然的先在性和社会历史性,坚持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始终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绿色思潮自然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性质作了准确定位,主张把文化和自然因素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中,构建了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是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肯定编辑学研究取得可喜成绩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在编辑学研究中所存在的“研究方法”零乱繁杂、“范畴”界定和‘对象”研究零乱繁杂以及“基本理论”研究零碎繁杂、急功近利等现象,其原因在于缺乏哲理思考与哲学方法(主要指唯物辩证法),主张在编辑学研究中应以高度抽象概括、高度辨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方法为主,其他研究方法为辅,以克服目前编辑学研究中的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7.
自美国学者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问世以来,荒野自然价值被重现并以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维度予以全新诠释。人类亦开始反思传统的自然工具价值观,进而提出并论证系统性的整体主义自然观。荒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自然维度意义上,同时也突出在生态伦理层面上的重新评估,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实践更是目前人类社会所应倡导的道德义务。哲学荒野转向也以一种全新价值评判被引进、确证甚至引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相对论到规范场论,自然定律的普遍有效性体现在变换中的不变性(协变性)之中.量子革命颠覆了经典的物理实在论的核心理念,代之以“物理实在是依赖于场境的整体全息相关的存在物”“非完全决定论”“主客不能严格二分”等新实在观.而量子远程关联所表明的整体性、对流夸克实在性的追寻、超弦理论统率各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能力,皆具有深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奥秘都深藏于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数学和谐(尤其是基本对称性)的规律之中.计算机科学哲学的核心理念是目的论自然观与毕达哥拉斯主义自然观(即弱计算主义及程序自动化的理念)的整合.整个生物学哲学的奥秘就在于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生物学理论背后的元理论.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践道路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必须用正确的理论加以指导,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深刻地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以“什么是人、什么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自然有没有价值以及有什么样的价值”为主要对象进行深人研究,这是回应各种环境研究中的思潮,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0.
自《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和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哲学家也出版了一些与此有关的著作,如《大自然观——关于绿色道路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导论》、《生态智慧论》、《生态哲学》等,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研究》上,开展了关于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讨论。但是,总的看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界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还是不够的,涉及的问题面较狭窄,特别是还缺乏对不同意见的争鸣。为了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11.
从整体上看,同属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英国过程哲学家怀特海所做的工作与德里达等人的工作,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也就是说他的过程哲学是从“破与立”之间的辩证法入手的,即他的哲学虽然讲究“破”,但更着意于“立”,换言之,对“实体化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另一表达)的破解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因为在怀特海那里,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破解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Logos的本来形态,而这正是他的过程哲学所倡导的“过程性思维”的特征所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生态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生态批评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对“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中心主义”和环境公平。其分支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了“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深层生态主义主张超越生态学作为科学这一事实达到“自我意识”和“地球智慧”深层次境界;文化生态主义认为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与文学领域;印第安族裔生态文学的关注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自然关系。生态文学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生态批评是人类为其所生存世界斗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自然价值的悖论、自然权利的混乱、认知方法的神秘主义、走向荒野的反人道主义。而造成这些困境的根源,便是以排斥实践为特征的本体论的荒野自然观。  相似文献   

14.
从类哲学的观点看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的凸显引发人们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思考 ,人类中心主义正是这样的一种思考 ,它经历了四种历史形态 :宇宙人类中心主义、神学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人们对之有着种种诘难和非议 ,而类哲学则从人的类本性出发 ,确证在“人自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既强调人的本位价值 ,又不否认非人类存在物的工具价值和手段价值 ;在“人人关系”上它既强调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又不否认特定历史时期不同个体的暂时利益和局部利益。  相似文献   

15.
作为结构北义者,德里达积极主张消解意识形态对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把传统哲学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解构消解传统哲学的思、语言、在场意义之间的同一性,并认为这种断裂是引入“解构”境界的桥梁,以追求消除真实语言与虚构语言、或哲学语言与文学言语之间的界线为目标。在构建其解构体系过程中,德里达运用了马克思的“实践”、“物质”、“经济”、“扬弃”、辩证法等概念和方法,并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了与马克思的一致性,但这种“解构方法”却是一种“文字”游戏,而非马克思的物质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吸取黑格尔“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基本内核”的理论基础上,以自然-人-社会的协同演进关系作为基本问题,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批判了机械论自然观,从思想上整合和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从行为上遏制了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过度掠夺与开发,阐释了生态自然观。在当代中国,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世的哲学》意在突出此在的危机性,其所涉及的海德格尔、尼采、叔本华的未来哲学思想为反思当下“儿童—教育”问题带来重要的思考视角。本文从孙周兴《人类世的哲学》中的“未来哲学”“个在”等核心主张出发反思当前教育,以呈现鲜活个体,聚焦个在,关注儿童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伦理学的讨论中,人类中心主义者一般都不承认自然界具有如同人一样的灵性或某种神性,即主张对自然界“祛魅”;在认识论上,强调科学、逻辑等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强调人对自然界的理性审视态度和立场,而在科学理性思维中的自然界是没有灵性或神性的对象。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由于自身理论论证的需要,总是赋予非人类的自然物以“主体”、“内在价值”、“权利”等地位和属性,主张对自然界的“附魅”或“返魅”;在认识论上,往往着重于“直觉”、“领悟”、“信仰”等非理性思维。阐释生态伦理学中的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内容及其关系,由此反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之争,无疑有助于推动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张载哲学思想饱含深刻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其本体论强调“太虚即气”,认可自然的本体地位;其认识论认为人通过自身感官作用于外物,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有 限的,只有“德性所知”,才能“过人远”;其人性论主张用心体物,如果不能体物,则改过迁善,使“气质之性”中的恶返本于“天地之性”的善;其伦理观则强调“民胞物与 ”,祈望以博爱之心对待人与自然万物。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世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自然社会和人相统一的“感性世界”、“现实世界”、“现存世界”、“对象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应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学相统一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