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关德娓 《学术交流》2003,(6):134-136
语词意义理论问题是维特根斯坦毕生关心的问题。因为前期遇到了许多理论上无法解决的难题 ,后期他转向了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以求摆脱理论上的困难 ,经过丰富和发展 ,形成了日常语言哲学这个新的流派。维特根斯坦及其追随者们认为“当语言休息的时候 ,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于是将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 ,语词意义理论是语言学的哲学表述 ,是从语言学角度得出的哲学结论 ,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语言学味道。  相似文献   

2.
在这本书里,德利克·波尔顿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历史意义作了评价。他认为,维特根斯坦哲学是对西方思想的一次彻底清算,而且得到成功。波尔顿的主要观点是:《实证逻辑哲学》一书是现代哲学最完善的一个体系。波尔顿还认为,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后期哲学著作中渐渐抛弃了自己的《实证逻辑哲学》一书的基本原理。他本人对该书的评语是:这本书说明了为什么要放弃现代哲学的那些预先假定的前提。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著作因此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江怡 《求是学刊》2006,33(1):39-45
身心问题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也被看作形而上学问题的主要内容。但自从20世纪初的一场哲学革命之后,随着形而上学的被抛弃,身心问题也被英美哲学家们看作思辨哲学的最后堡垒而被抛弃了。由于语言哲学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因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工作,哲学家们愈加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心灵活动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对心灵问题的研究正逐渐成为英美语言哲学发展的最新形式,“心灵哲学”被看作是语言哲学的核心。而在这个领域中,他心问题则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4.
语言哲学研究述评(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哲学中,对语言的关注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语言转向”被称为是本世纪哲学中一场革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分析”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且成为哲学研究的指导原则。语言分析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这种思潮对哲学研究的方法和哲学论著的风格,甚至对人们对哲学性质的看法都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语言哲学应运而生,而且成为主要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尹铁超  范岭梅 《求是学刊》2005,32(5):102-106
艾丽斯.默多克是当代英国最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哲学教学的研究者,她高超的思辨能力使其能站在比普通人更高的位置上,深入思考世界表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她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关系,呈现出她对文学作品中现实世界的认识;她独特的创作角度使其作品充满智性与经验。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创造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生涯关注的主题和重心是语言问题.他的元伦理学思想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标志,关注的主要是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认为伦理学是超验的,不是一门科学,无法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前期思想主要影响了维也纳学派、艾耶尔、史蒂文森等人,促使他们全面反思伦理学与科学的关系,从而否定伦理学的科学地位,视伦理概念为假概念,伦理判断为既不真也不假的伪判断,并将其作为“没有意义”的东西排除出去.后期则以《哲学研究》为标志,提倡日常语言分析,主要影响了日常语言学派,特别是图尔敏、赫尔、麦凯等元伦理学家,促使他们从描述主义的指称论意义观转向非描述主义的使用论语义观,重新关注日常道德语言,从其具体的历史的实际用法出发,对道德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进行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7.
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从本世纪初开始,西方哲学就发生了“语言学的转向”。这主要是由于数理逻辑在当时的蓬勃发展造成的。语言分析哲学逐渐成为当代西方最为突出的学派之一,对许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语言分析哲学中的核心内容是意义理论。语言和句子的意义是什么,有意义与无意义的标准是什么,语言的意义与语言的真假有什么关系,如何保证语言用得有意义,这些问题就是语言分析哲学中意义理论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涉及到语言与实在的关系,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与逻辑的关系,以及语  相似文献   

8.
章雪富 《浙江学刊》2003,1(1):71-76
英国的近代经验主义传统演变成现代实证主义之后 ,开始以一种貌似科学的态度寻求关于哲学的重新界定 ,试图清除哲学的形而上学幻想。然而 ,实证主义却把形而上学转换成了心理主义哲学。这就是说 ,在实证主义传统中 ,形而上学不是终结了 ,而是有了新的形式。后期维特根斯坦一反他早期的实证主义态度 ,既反驳罗素的物理主义的心理哲学 ,又深入地批评了休谟、马赫和他自己的早期心理哲学主张 ,即将“心理”本体论化、神秘主义化的倾向。心理哲学构成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基本主题。从对心理主义哲学的批评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的相互呼应关系。可以说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现了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与欧洲大陆唯理主义传统的合流。  相似文献   

9.
高云鹏 《社科纵横》2014,(3):114-118
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中,一方面他用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概念代替其前期哲学中所强调的逻辑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他通过对科学与宗教的考查,也表明了对其前期哲学中所推崇的科学主义的反思。这两个方面都是其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表现,也都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本文尝试对上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评析和回顾。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是从此在的生存论意义上来理解语言.现身、领会、语言是构成此在的三要素,它们在生存论意义上相互勾连,诗的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是人类生存状态之展开,是对真理的暗示,这种暗示是通过审美性来实现的,突显了文学以审美的语言来本真地言说存在.  相似文献   

11.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anguage media have advanced from sound waves to light waves to electronic waves, adapted in each case to a diversity of contexts and a variety of communicative tools. Over time, languages have enriched their vocabulary, grammar and expression, with resultant progress in language function. Language technology has exert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language life and eve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s humanity steps into the age of online media, “language apparatus” has improved markedly, as has language life. Take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language, this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to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相似文献   

12.
林卫杰 《学术交流》2002,(5):135-137
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语言教师中影响很广泛。然而作为一种理论 ,其理论过于简单化。构成其理论的五个假说在理论中存在着不科学性 ,在实践中常常难以验证。许多语言学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学家、应用语言学家等对Krashen的理论提出了质疑。这些异议可以帮助语言教师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习得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更好地借鉴这一习得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莉 《学术交流》2006,(12):138-140
哲学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石和摇篮,语言学派的分水岭最终可以追溯到不同的语言哲学和认知观,语言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即是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认知语言学是21世纪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全新范式,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和学术前沿。以G.Lakoff和M.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实现了从客观主义哲学观到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的转变,这标志着人类意识形态和语言哲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晓光 《学术交流》2001,(1):144-146
在外语教学中强调跨文化交际,要求用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解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外语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用语言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与信念,这些方式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人类生活的性质.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外语这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牛鸿英 《唐都学刊》2002,18(2):92-95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 ,老舍以文体风格的自觉追求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化风格而著称 ,他的小说语言在平实中透出深沉 ,俏皮里蕴涵严肃 ,既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 ,又成就了自己的文体风格。留学英国和小市民出身是形成这种风格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因素。使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审美追求能够水乳交融的秘诀是老舍对人民的爱 ,以及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不仅使老舍小说的语言具备了文体和心理分析的现实可能 ,同时 ,也使这种风格获得了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莉 《阅江学刊》2009,(4):112-116
老舍的文学创作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京味口语,然而这些口语白话在文本中显示出极高的文学性。其基本的文本语言——叙述和描述,构成了其作品的文学性生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秦晓伟 《阅江学刊》2014,(3):127-133
文学的科学化诉求引发了划分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冲动。在文论史上,理论家们曾尝试区分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标准语与诗语言及科学语言与诗语言的差异。这些区分一般倾向于在静态框架之内展开。从动态观点来看,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标准语和诗语言之间呈现为相互支撑;科学语言与诗语言之间体现为逻各斯与神话的对立互补。从发生学角度看,语言就是那种在持续流动中减损消逝并增补更新着的事物。语言的内在流变性证明,任何关于文学语言本质的抽象和规定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The term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refers to the sum total of a nation’s ability to grasp linguistic resources, provide language services, deal with linguistic issues, develop the language, and related tasks. Key capacities include the possession of linguistic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services, development and use of linguistic resources, the language of the members of the nation, reserves of linguistic talent, languag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enterprises and linguistic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has made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strength. It is hard power as well as soft power,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 protecting a country’s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于茀 《求是学刊》2003,30(3):100-104
文学是用语言写成的 ,文学的物质媒介是语言 ,但是 ,这并不等于说“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语言 ,同时又是超语言的。最终 ,语言要被消解 ,展示给读者的是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这是一个终点 ,作家和读者在走向她时又都必须沿着言语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use made of Vygotsky's work by many who take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in particular, by those who use his work to advance a particular view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silent period’. It is argued that Vygotsky's account as represented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Vygotsky, 1986 ) needs to be thought of as consisting of two distinct aspects: first, the observations he made (or claimed to have made) and, second, the theoretical account he proposed to explain them. It is shown that some of Vygotsky's observations are problematic but that, even if they are accepted, Vygotsky's theoretical account suffers from fundamental difficulties. Thus the support claimed from Vygotsky in account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misplaced, first because of those difficulties and, second, because many who claim support from Vygotsky, do not need or even use his theory but instead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his empirical observations and assume incorrectly that if their own empirical observations match Vygotsky's, then Vygotsky's theory can be accepted. Wittgenstein's later philosophy is shown to provide a perspective which dispels confusions about, and gives us a clearer insight into, the iss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