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我国的文化传承与发扬上有着重要意义.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不仅有利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更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意识,增强中华的文化凝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文章通过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涵义阐述,探讨领导干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重要性,提出实现领导干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2,13(7):109-118, 150
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和源泉。民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也是联系少数民族个体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既是民族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此,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从以下维度推进。在路径维度上,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和方法,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平台维度上,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开辟提升文化自信新途径;在认知维度上,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针对性;在行为维度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肃北民族文化既面临着价值传播实现文化自信的挑战,也存在"涵化"而来的转型发展。不忘初心,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觉的时代使命,弘扬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对于肃北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势、系牢民族情感纽带和以社会主义先进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乌兰牧骑精神而言意义重大。为此,肃北传承民族文化要,坚持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价值传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肃北民族文化既面临着价值传播实现文化自信的挑战,也存在"涵化"而来的转型发展。不忘初心,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觉的时代使命,弘扬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对于肃北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势、系牢民族情感纽带和以社会主义先进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乌兰牧骑精神而言意义重大。为此,肃北传承民族文化要,坚持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价值传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张虎 《中国民族博览》2023,(11):130-132
现阶段提升文化自信的教育融合性尤为关键,以现代流行音乐形式自身有其特点性,在结合中国传统诗词过程中往往过于片面,缺乏对文化自信的关注与元素融合。另外,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创新便于体现文化的价值性、传承性及激励性。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开展中国传统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研究,对流行音乐文化价值性、传承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次研究中采用调查分析、小组探讨的方式,对中国古诗词、文化自信、现代流行音乐等概念进行解读。从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困境入手,提出具有融合策略、融合方法,实现中国传统古诗词在现代流行音乐当中的文化引领,推动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觉与自信在社会观念建设过程中具有的价值包括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基础、应对国际文化竞争的核心理念和提升国家文化实力的观念前提。文化自觉与自信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体现在属性、目标、功能和资源等四个方面。用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拓展是指育人观念、内容观念、角色观念;而用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则包括借鉴教育心理学、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强化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心理动因、族群意识和阶层认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我国的文化传承与发扬上有着重要意义。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不仅有利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更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意识,增强中华的文化凝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文章通过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涵义阐述,探讨领导干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重要性,提出实现领导干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凝聚民族精神、承继民族文脉的基石.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需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尤其是培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多元文化的具象组合形式,存世众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其知识层级、认知要求与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相匹配.将文物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宣介和大...  相似文献   

9.
李胜杰 《民族学刊》2018,9(4):33-38, 104-107
在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双重力量作用下,西江苗寨的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给村民带来可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旅游景观的人为塑造与村民传统互动方式产生对抗,民族传统文化商品化,村民日常生存方式前台化,传统的禁忌伦理难以执行,各类噪音对村民生活造成干扰等。针对上述问题,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提出三项对策:一是培育村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提高村民的跨文化交往能力;二是设置前台与后台的区域隔离,保护传统文化核心以及村民日常生存方式免受破坏和骚扰;三是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守住地方感吸引游客,留住乡愁圈住本地人。  相似文献   

10.
居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多元文化从来是源远流长与互补共存的,在新青海建设中青海人着眼于对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自觉建设、自信宣扬、自信扩展,紧紧围绕青海文化的独特价值,运用根基深厚、内容多彩的青海文化助推了青海经济的发展,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使青海文化以豪迈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赢得喝彩。其中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表现出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心胸及重在建设与开拓的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