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布努瑶庙规及其演变韦成球庙的种类颇多,凡供祖宗神位的房屋称宗庙、家庙;供神灵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称庙。各民族宗教信仰和行为规范不同,庙的种类和称谓亦不同。本文所说的庙是布努瑶雷庙(瑶语叫“浪卡波”)。一、雷庙建立的文化背景布努瑶是瑶族众多支系中仅次...  相似文献   

2.
千百年来,布努瑶这个脚踏青山,头顶蓝天的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对于人生的关节礼仪,有着独特的方式。本文根据民族志的方法,对其略作记述。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大多依靠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族谱等口传古籍的形式世代传承下来.创世史诗《密洛陀》是布努瑶民间文学的核心部分,是布努瑶口传古籍的集大成者.其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瑶族历史、迁徙路线、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家居服饰、节日庆典、婚恋生育、丧葬祭祀、禁忌习俗等领域,被誉为瑶族的“百科全书”,对研究瑶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巴马、大化3个瑶族自治县和凌云、田东、东兰、风山、南丹、马山等十几个县境内。“布努”系自称,他称有背篓瑶、安定瑶、土瑶、番瑶等。据统计,1982年布努瑶总人口约40余万,占全国瑶族人口总数的28%,是仅次于盘瑶的一大瑶族支系。布努瑶又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广泛分布在云贵高原边缘广西境内的石山地区,以耕山为业。对布努瑶的经济生活,学术界有关部  相似文献   

5.
加文村布努瑶送魂仪式属于布努瑶丧葬文化另一种体系,当前研究者关注甚少.仪式以死者“净身”为主线,“唱死人”为基本内容,沿途与鬼神交流不突出,凶神恶鬼危险性不明显,体现实践性与意象性时空观,这些特征跟他们的人观密切相连,是当地追求人与自我秩序、人与社会秩序、人与自然秩序体系统一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大理茈碧回村的村民信仰伊斯兰教,为了维护信仰,村民分别男女两性开展宗教活动,增强族群认同;虽然村民在活动中不结伴,但他们却是团结在伊斯兰教信仰和回族认同下的群体.在团结中强化着回族认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一个典型布努瑶村寨--加文村--的田野调查,描述、探究布努瑶民间法的表现形式、调解方式及在社区秩序构筑中的和谐运作.文章认为民间法作为一种与村民生活十分贴近的"准法规范"在乡村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基层社会稳定与繁荣的润滑剂,延续着国家权力对社区的控制.因此,重视来自民间法在农村社区稳定和法治建设中的建构力量,对构筑平安新农村的法治秩序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化心理或文化潜意识的民俗信仰,与村民的年节生活有一种深层联系.凤村年俗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实际上印证着民俗信仰已融入了某种神圣的秩序,以致村落年节生活成为神圣秩序的展演.年节习俗对神灵和祖先的仪式是重复的过程,这种记忆一直延续到现在,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9.
"五龙传说"是陕北无定河流域镇川镇村民们口耳相传的一个地方性传说。据现存的碑文记载,"五龙传说"自明成化年间流传至今。在五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五龙传说"由一个传奇的描述性故事逐渐地被建构成与世俗社会有别的神灵活动场所,并且发展为当地无可取代的民间信仰。目前除了黑龙祠、青龙祠有明确的活动场所外,五龙中的另外三条即红龙、黄龙、白龙的具体庙宇地址村民们众说纷纭。"五龙传说"在当地一代代村民的反复描述和演说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当地村民的信仰起到了一个坚固的维系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布努瑶笑酒的来历、规范及特点进行论述,指出笑酒是批评教育人的一种特殊的民族习惯法。  相似文献   

11.
铜鼓文化圈是南中国与东南亚特有的文化现象,但不等同于铜鼓的分布区域,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空概念,中心与边缘的分布区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各时期铜鼓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变化,经历了形成、发展、兴盛、散播与传承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之一,自春秋时期铜鼓在云南由铜釜脱胎之后,于滇池地区逐渐发展成熟,继而传播到越南和川、渝、黔、桂、粤、琼等地,然后再传播至东南亚诸国.20世纪以来这些地区先后出土了大量铜鼓,这些地区基本上属于壮侗语族(侗台语族)生活的地区,铜鼓本身寄寓了丰富的稻作文化信息,在各地有着大致相同的社会文化功能,至今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活态铜鼓文化.从文化圈的概念研判,上述地区可以看作是铜鼓文化圈,这一文化现象说明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自古以来便有着密切的文化与技术交流.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态系统是特定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基础.文化内在的“生成性”特征决定了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基本规律.文化是特定“时间-历史”情境中的主体不断建构的结果,建构形成的“文化”又在新的“时间-历史”情境中得到继承、诠释和传播.纵观以“沧浪之水”为载体、以“有道则出、无道则隐”为核心的“沧浪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全过程, “沧浪文化”从文化的原始生长点出发,早期为扩展扩散,后期为迁移扩散;经由地理表征“升华”到经典文化中,又从经典文化“落实”到地理表征上的双向互动的生成和反身建构过程.就现实意义而言,不同地域的同类文化之间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关系,绝大多数地理性的“文化正宗”之争可以就此打住.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崇拜范畴中包括对动物的崇拜.动物崇拜的最大要素就是被崇拜的动物应该与原始先民建立起某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应该是出于人类的某种慰藉心理或是功利目的.而功利目的或许是直接的,或许是间接的.在历史上,作为藏族所崇拜的猕猴就属于间接的.此外,猕猴崇拜还有复杂的一面,这就是图腾崇拜问题.后来,猕猴崇拜还与藏传佛教形成了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6.
国内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30余年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概念到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从文化传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两大方面对既往研究进行梳理,并予以评析,借此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7.
18.
国家认定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熔铸了民族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文化符号.河西宝卷是彰显"走廊文明"和河西民间生态的"非遗"形式之一,其文本含蕴了河西人民的关怀伦理和价值诉求;宝卷活动体现了河西人民传承中华经验的"自组织"形式.作为陶冶精神和滋养宗亲惯习的资源,作为河西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河西宝卷活动演绎了河西大地的民风、 民俗和文化仪式,积淀了济世立人的民间智慧.对河西宝卷这类"非遗"的保护不应仅以其经济实用性来决定保护的力度,还应侧重其对民众文化心理的滋养和理想预期的认同与肯定.  相似文献   

19.
乡村集市长久地遍布于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最常见的民俗之一,它服务于农民调剂余缺和社会交往的生活需要,并且演进成为地域民俗文化集散、展演的文化空间.大理三月街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乡村集市,形成于唐朝永徽年间,历时1300余年,不仅发挥了经济性和社会性的重要功能,而且积淀成为承载大理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三月街文化空间的千年发展是大理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表征,其实践逻辑在于集市内源性因素的推动和地域文化禀赋的孵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