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学科在20世纪形成,故20世纪被称之为“批评的时代”。文学批评的学科化过程是漫长的,批评话语选择什么姿态参与文化,这是不同的历史语境不断重复的问题。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文学批评都应该参与文化。文学批评能沿着圆形批评的轨道前进,文化研究的前景将更广阔。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文化审美现代性"鲜明地标识着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根本属性。它置身在新与旧、中与西文化的激烈撞击中,其审美表达有吸纳也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更有抵御,文化表象五彩斑斓,但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它已经于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品格,一种认同或超越的"文化审美现代性"传统。在全球背景的烘托下,除20世纪中国文学文本本身内蕴的审美质素外,现代汉语思维框图承载平等、多元、开放、民主、正义、法制等具有全球性的人类思想文化资源,通过20世纪编辑出版行为的"文化平权"实践媒介策略,已经现身在诉求形形色色现代性想象的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中,突出表现在20世纪女性写作现象里。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这种"文化审美现代性"品格和传统还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断增添新的元素,由20世纪中国文学塑形而成的现代人精神资源如发育公民个体、反殖民反封建专制文化、追求文化平权、倡导民主与科学等等,仍将保留、延续,并依然作为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而令人试目以待。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革命实践,从20世纪初至今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它在美学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革命实践性,把文学批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来建构理论和进行实践;二是它的伦理意识形态性,把文学批评与政治和道德等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它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型美学的必然结果;三是它的整合和谐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美学思想,运用到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之中,逐步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中西美学思想相融合的和谐体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在走出传统、成为话语主持、体现审美启蒙、遭遇威胁四个方面凸显了自身的基本性质、特点,极具重要性。人的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标志,并将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这里的三篇论文有一种共同的学术倾向,即在中国古代文学这一传统领域追求思想观念、学术视角以及论述方式的更新。具体而言,就是力图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于长期流传的名篇佳作进行新的阐释,对于古代作家的历史身份及文学创作展开新的论说,对于传统文学批评中的重大问题作出新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意境论批评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出现最早、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同时也是20世纪得以最早重塑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现代文学批评。在意境论文学批评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中,王国维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王国维的意境论文学批评存在着一定的误解,特别是对其意境论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特征认识不够。有必要以王国维意境论文学批评为个案,对其文学批评的理论重心、批评模式和批评特色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文化诗学的意义就是要把“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结合起来,把结构与历史结合起来,把文本与文化结合起来,加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历史深度和文化意味,走出一条文学理论的新路来.文学批评必须坚持以审美检验为中心.在分析文学文本的时候,应把文本看成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不能就文本论文本,而要抓住文本的症侯,放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以历史文化的视野去细细地分析、解读和评论.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的中国的文化诗学,是一个文学理论话语,折射出社会的时代的要求,是对于社会发展平衡的一种呼吁.  相似文献   

9.
钱穆以史学名家,他的文学批评多在史学语境中展开,突出表现于两方面,即一是用历史的眼光分析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二是以文学印证历史,阐发文学的“心史”意义。与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批评趋新思潮相左,钱穆操持的是两千多年大文化传统的典雅文学观。在他看来,文道合一即人生之文学,因为文学与学术相通,都是人生精神的展示,这既是他提供给我们的广义文学视域,又具“纯文学意态”的人生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美国道尔顿制引入到中国及其失利的命运表明:一种生成于美国教育话语环境的教育制度或教学方法在移入中国本土的教育语境时,既需要寻求与中国本土教育文化传统的联结点,又需要以中国本土教育语境对有关美国教育精神的消化为前提.孤立的教育制度的移植及简单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不成功的教育交流.在坚持正当的以互补和交融为目的的教育交流的同时,坚守中国本土教育文化传统,构建本土教育理论体系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传统及近现代的译学理论和批评为知识背景,从《现代评论》中大量的翻译批评文本切入,考察它们关于其时翻译的“质”、“量”状况、翻译标准、译者学养、译著出版、重译问题及译界的学术语境等的探讨,分析其作为一种特殊文学批评的特征和它在学理上的贡献与缺失,并从中窥探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译事商榷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批评的学术理念与传统目录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目录学里对古代文学批评学术理念的逐步深化和细密是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文章考察了古代诗文评著作在目录学中分化演进的轨迹:从总集——文史——诗评、文评——诗文评,并通过对传统目录学里对古代诗文评著作的整理、归类和研究的分析,试图为20世纪之前的批评史研究作一粗线条的勾勒,以凸现其学术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西方文学批评的世纪,涌现出众多的文学批评流派和理论.20世纪下半叶,解构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学批评方法,打破了二元对立模式,解构了中心主义,成为一种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常州今文经学的兴起对于18、19世纪的中国是一件很有历史意味的事件,今文经学家们治学与治政的成绩同样令人瞩目.在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过程中,学术与政治呈现出极为密切的关联,这种学术与政治的纠缠不休的现象为我们考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和造成这种身份认同的历史语境提供了有益的个案.  相似文献   

15.
鲜活的源泉——再论剑桥批评传统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瑞恰慈、燕卜荪、利维斯和威廉斯等人形成和发展的剑桥批评传统体现出“实用批评”的现实品格和“文化批评”的价值关怀,曾对20世纪的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瑞恰慈、燕卜荪于20世纪上半叶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讲学,影响了我国文学研究界和诗歌界的一批学者;利维斯和威廉斯作为英国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从上世纪80年代始被引介到国内,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从中西文化交流影响的宏观视野和语境出发,重温剑桥批评传统,考察其所形成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以及在中西方接受与传播的具体过程,并从文学批评史、学术史、教育史的多重视角深入研究和阐明剑桥批评的“伟大传统”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鲁迅之于中国,无疑是一个显赫的存在,他在这个世纪只活了36年,但死后却以不以其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方式持续发生更加深刻的影响。20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的复杂转型,思想文化语境产生新的变局,在这一新语境中,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是西方文学批评的世纪,涌现出众多的文学批评流派 和理论。20世纪下半叶,解构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学批评方法,打破了二元对立模式,解构了中心主义,成为一种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进入 2 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的文化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呈现了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化的总体趋势。在这种趋势下 ,中国传统文化学面临着世纪变革 ,也正在实现新的价值转换。为了回应这种时代的呼唤 ,中国传统文化学必须进行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权利发展面临着双重文化语境,即传统社会中自然主义的亲伦文化语境和个性自由、平等法治的现实文化语境.这种双重文化语境缔造了中国权利发展话语表达的特殊方式和特殊逻辑,构成了当代中国权利发展的独特语境.构建当代中国权利发展语境的路径是,建立稳定明确的权利发展规范体系语境,建立理性、有序、和谐的权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语境,增强深化权利发展的法治参与的现实程序语境和推进完善权利发展的救济制度保障语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文化转型。在这种文化转型语境中,中国本土绘画艺术面临着现代性诉求与焦虑、现实生存的两难处境,进入21世纪后,将现代性与中国的本土化结合起来是中国现代绘画的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