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在三台县西坪镇及拦河乡两地同时对花生做了接种VA菌根及花生根瘤菌以及双接种的试验,结果表明,接种VA茵根及根瘤菌以及双接种的处理,对花生的结荚数、饱果率、百果重、干物重积累以及有效结瘤数等诸多性状,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终表现出增产增收,各处理分别比对照增产15.6%、10.86%和20.6%,在这三种处理,以双接种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用三个红皮软粒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研究了去穗对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田间小区按随机区组裂区试验设计(品种为主区,穗处理为副区)。穗处理为两种,一是不去穗(对照),二是在开花后4天去25%的穗(SR)。从去穗之日起刮生理成熟,每隔七天测一次分蘖各器官(穗、穗梗,茎和蘖)的干物重和非结构性炭水化合物总量(TNC)。同对照相比,SR的籽粒产量下降25%,但处理间粒重无显著差异。在SR处理后的一周或二周后,SR副区中蘖,穗梗和茎杆样本的干重和TNC均比对照高。就几个品种平均而言,在整个灌浆期间,对照样本中的净干重增加了1.5g。相比之下,SR副区中的无穗蘖在开花至成熟期间,干物质损失了1.89g。这些发现说明,由无穗蘖生产的干物质并未向同株去穗蘖大量运送以致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对几个小麦品种(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每亩10万基本苗产量最高,密度增高或降低,产量都降低;最高苗及有效穗随密度的上升而上升,上林率、千]重、单稳重、穗粒数、收获指数随密度的上升而降低。亩施20个纯氮的中肥水平产量高于亩施26个纯氮的高肥水平,高肥处理比之中肥处理,最高苗及有效穗增高,穗粒数略有增高,单穗重、千粒重、收获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4.
经试验示范证明,绵农1号小麦新品种,产量水平较绵阳11号高10%左右,抗白粉病,叶锈病性显著优于绵阳11号。为发挥大穗优势,获得亩产400~500公斤产量水平,其产量结构宜控制在亩有效穗20万左右,穗粒数40~45粒,千粒重50~55克。在保证一定群体的基础上,提高穗重,协调穗,粒,重三者间的关系,是获得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7个大穗大粒小麦品种(系)的田间小区控制性试验,分析了小麦穗部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进一步提高小麦大穗大粒型品种的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进一步提高大穗大粒品种的个体和群体产量,宜走提高穗粒数的路子。在保持一定的粒重水平的基础上,选育多小穗品种,采用适宜大穗大粒品种生长发育的栽培技术,以增加每穗小穗数,特别是增加结实小穗数,减少退化小穗数。  相似文献   

6.
小麦最适穗数对产量的效应最大。本文应用试验资料和多项式回归方程,从数量上捕捉到以每亩24.54万穗时,籽粒产量最高。为小麦丰产栽培提供了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7.
用不同浓度(0.5、2.0mg/L)天然芸苔素处理幼穗分化期小麦叶片,取倒二叶遮光处理,测定与衰老有关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处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超氧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鲜(干)重均高于对照。质膜透性、膜脂过氧化水平则比对照低,并表现出黑暗中延缓叶片衰老的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表明,在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较高的条件下,低密度群体(60~120株/m2)小麦的籽粒灌浆速率、穗粒数、千粒重较高密度群体(300株/m2)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其产量比后者高10%~30%.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川西化杀杂种小麦产量优势与产量因素优势。结果表明 :(1)稀植条件下产量中亲优势与各产量因素中亲优势呈显著 (极显著 )正相关 ,以生物产量、穗粒重与穗粒数的中亲优势尤为密切。在亲本选用上应注意生物产量、穗粒重、穗粒数几个性状。 (2 )不同亲本材料的选用对杂种小麦产量因素超标优势表现有影响。 (3)稀植条件下 ,强优势组合的产量超标优势是在穗、粒、重各因素协调提高下 ,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优势与穗粒重 (穗粒数 )优势、或穗数和穗粒数优势的结果。 (4)密植条件下 ,产量超标优势主要来自于穗粒数与千粒重优势 ,而以穗粒数优势占主导作用。 (5 )单株稀植条件下的各产量因素超标杂种优势大于群体密植条件下的超标杂种优势。 (6 )产量超标优势与穗数超标优势在稀、密植条件下的相关性不显著 ,而穗粒数超标优势与千粒重超标优势在两种条件下达极显著相关。研究认为 ,目前川西化杂杂种小麦的选育应在川麦 2 8的基础上 ,稳定穗数与千粒重 ,选育生物产量与穗粒数大的组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小麦剑叶节上部六个面积性状(剑叶鞘、剑叶、穗颈、穗部、芒和总体)的面积与穗粒数、干粒重和单穗重的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还研究了剑叶鞘面积、剑叶面积和穗部面积对这三个产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和相关选择响应。结果表明:(1)剑叶鞘面积、剑叶节上部总面积与单穗重,剑叶面积与穗粒数和单穗重,穗部面积与千粒重、单穗重都呈显著的正相关。芒面积、穗颈面积与三个产量性状没有显著的关系。(2)剑叶鞘面积、剑叶面积和穗部面积对单穗重的相关遗传力和相关选择响应,比单穗重的遗传力和选择响应大。小麦剑叶节上部面积是小麦生长后期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有人估算,剑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为37%,麦芒和颍壳等穗部绿色器官占30%,穗颈占20%。据 S·H·Moh—iuddin 等报道,冬小麦的剑叶和穗部面积的持续期与产量成正相关。但是,对剑叶节上部各性状面积大小对产量作用的看法还不一致。C·S·Saha 等研究表明,小麦剑叶鞘面积、剑叶面积,穗部面积与单穗重有显著的表型相关。杜荣骞等研究了小麦叶片对穗重的关系,发现组合不同,后代剑叶面积对穗重的影响也不一样。本文旨在进一步对小麦剑叶节上部各性状的光合面积与穗粒数、干粒重和单穗重的内外在关系,相关遗传力以及在育种上的相关选择效果问题,作些初步的研究和讨论,为育种上性状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小麦胚发酵饮料以小麦胚为原料,应用乳酸菌发酵,用正交试验得出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8℃,时间8小时,接种量为2%,并测定了产品的氨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小麦熟相越来越受到许多育种者的重视。小麦熟相主要由品种特性及其遗传基础所决定,是品种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熟相类型进行了划分,提出了理想熟相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选用基本苗、施肥水平、氮肥施用时间、播种方式等四项农艺措施为决策变量,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小麦新品系8619—32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中等偏上的肥力条件下,采用基本苗12万/亩;施肥水平,标氮30kg/亩,有机肥500kg/亩,过磷酸钙20kg/亩;氮肥施用时间,底施8O%,三叶期追施20%,孕穗期每亩喷施磷酸二氢钾0.15kg;播种方式采用20×13厘米的窝播,可望达到450.21kg/亩的最佳期望产量。  相似文献   

14.
经过连续两年的试验,找出了麦后玉米的最适播期为4月20月至5月10日,并用气候规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系统地论述了新疆稻麦、云南铁壳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四川白麦子类型等中国特有小麦种质资源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起源与演化系统。并对中国特有小麦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及特殊优良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试验表明复合指标能反映小麦诸个原始抗寒指标的联系和互作,也能定量分析各单一指标在抗寒中的作用,使抗寒性评定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生产和遗传育种等方面分析了四川小麦多小穗育种的理论依据,并就多小穗品种绵农2号的选育方法进行了讨论。这些方法有:(1)多组合小群体确定目标组合;(2)在目标组合中确定重点目标组合;(3)在重点目标组合中确定重点株系;(4)进行阶梯式杂交。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性(CMS)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雄性不育细胞质来源、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效应以及雄性不育的机理,同时对三系杂种小麦及其它生产途径的杂种小麦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用五个具有不同穗型特点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不同密度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只有群体合理,才能使穗、粒、重得到协调发展,获得最佳产量。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品种间对密度要求大体趋势一致。但因品种特性的差异,对密度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侧重的穗、粒、重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