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然审美源自人类主体的诗性思维与自然对象的物性特征相融交织,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美学体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为自然审美理论构建提供了知识论基础,其动态发展也使自然审美理论呈现出不同面貌。自人类产生之时,自然便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本真的依存关系为自然审美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但原初性所带来的被动性与脆弱性也使这种依存关系难以推动自然审美持续深入发展。此后,人与自然逐步构建了二元模式主导的认识关系与工具理性支配的实践关系,自然成为了相对于人类主体的陌生“他者”,这也推动了自然审美对象模式与人化视角的形成。随着生态世界观的逐步建立,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然的本源性与自身的有限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生态重构,也为自然审美的当代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2.
一些西方学者依据他们对马克思自然观念、"控制自然"概念以及马克思与启蒙主义关的理解,把马克思看做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实际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念无论在生存论意义还是实践论意义上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他所说的"控制自然"是对自然有意识、有计划地合理调节和管理;他与启蒙主义是辩证的二重关系.因此,马克思不仅不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且他还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侯书和 《中州学刊》2005,42(6):138-14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相互制约;变革现存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物质循环利用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孙鹏 《兰州学刊》2000,(2):36-37
在康德之前,人们认为人是自然和欲望的奴隶。康德却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论证人是自然和自己的主人,把理性作为建立他的思想大厦的基础。“人是目的”命题的提出,则是他思想中最具有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是他批判封建社会、呼唤人类尊严所发出的时代呐喊,在西方人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人为自然立法在认识领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康德强调人在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人是认识主体,而作为认识对象的现象则为客体。他认为以前人们一直把认识看作主观应当符合对象的观点是不对的,相反,对象只是在人所固有的先天感性、知性和理性形…  相似文献   

5.
牧口常三郎的《人生地理学》出版于1903年,他认为外在的自然是人类的启蒙者、指导者和安慰者;强调人与自然平等交往对提升人的生活和人格的重要作用;提出人类与自然应共享幸福。他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真知灼见,对当代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他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八大关系”给当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教育方法,对如何建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特点在于,强调人类生活的文化性质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一方面,人类有权支配和统治自然,并利用自然来为他们的目的服务.这适合西方关于人与 自然之间的破坏性发展关系的思想.另一方面,人文主义传统已经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放入了协调的宇宙论和神学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人与自然之间纯粹的破坏关系是不可能存在的.现今的人文主义,在人与自然在何处调和为一种有意义且意义相关的相互关系这个问题上,必须看到生态危机的挑战,也必须提及它的传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宜简单化.不能简单放弃人性,而是要把人性看成自然和文化的已经实现的综合.要努力构建新人文主义.这是解决正危及我们的生态问题的一个必要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界主流观点将控制自然论视为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并从技术理性蔓延、自然生态失衡、人类中心主义盛行等方面,在“支配自然”意义上指出控制自然论的某些理论困境。而“控制自然”在生存论层面的合法性常被忽视。生存需要是控制自然论的合法性基点,为应对自然提出的生存挑战,人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然,主动谋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于生存需要,人与自然的交往不是单向度的支配与奴役,而是持续性的反馈循环。反馈循环开启了控制自然论的合法性过程,在调适环境层面为控制自然论提供辩护。从支配自然走向调适环境,实现控制自然论的合理性诠释,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生存挑战,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自人类产生便开始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与此同时,自然也把自己对人类征服的后果反馈给人类,由此形成了人与自然间的互动关系。这就决定了人学理论的建立必须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双重关系中建立。但是,传统的人学理论在建立时却仅仅根据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结果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到了今天,以资源和环境等为代表的的全球问题的日益突出已充分证明,若不调整传统的人学理论,任其继续支配人类行动,人类的未来是难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燕  何昌邑 《学术探索》2015,(3):112-116
海明威的早期代表作的主题是对爱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和死亡的初步探索,其中期代表作的主题涉及爱情和战争,实质上是对存在的意义和爱情的实质的追问,其后期代表作是对爱的意义的探索和对纯真之爱的渴求,而《老人与海》抛弃了战争和爱情的具象,揭示了人类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和探索了人类存在的责任和其终极价值。海明威的代表作深沉含蓄但超越时空,其文学价值是对多元人生的深刻解读和揭示了欲望和存在的丰厚底蕴。  相似文献   

10.
鲍德里亚认为,在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之下,政治经济学只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符码",即虚幻的符号;在这一符码下,自然和人类都成为"经济要素";政治经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实现支配自然。在鲍氏看来,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式下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然而,鲍德里亚的这一批判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超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是资本私有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