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艺术”是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艺”往往是指某种专门的才能、技能,所以,“艺”和“技”当时常连在一起使用.《商君书·农战》中就有“要靡(指平凡庸碌的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的记载.《释文》把《诗经·齐风·南山》中诗句“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的“艺”释为:“艺,本或藝,技艺字耳”.可见,当时把一切需要高度技能的工作都可以称为“艺”.《庄子·天地》(以下只写篇名)中说:“能有所艺者,技也”、也反映了这种艺术创作与其它手工劳动技能尚未区分的状况.因此,庄子有关艺术创作的思想,就多包含在他对这种技、艺不分的创作活动的描绘之中.在《庄子》一书中,对于这种技艺创作活动的描写有十多处.其中,以《达生》中对“梓庆削木为(钅豦)”的创作描写得尤为细致、全面.本文就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认真剖析,对庄子有关艺术境界的思想作一探求.为了分析的便利,现将这段文字摘录如下:梓庆削木为(钅豦),(钅豦)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钅豦),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斋)  相似文献   

2.
赋是适合分类辑录的文体。从《文选》赋以类相分开始,历代赋集编纂也多类分。部分赋集重选,学习《文选》赋编类以文附经;另一部分赋集则辑录求全、体量倍增,故亟需更圆融完备的体例。赋集与类书都“穷尽”文献知识,分类也多以物名类兼有“百科”特征,这使赋集趋同于类书。赋集学习类书,对类书编类整体迁移。类书的纂书体例集分类之大成,以文本自然之旨的观点编类,以天地综括万物,实现了纂书分类的文学“原道”,适合与类书功能趋同、以赋体特点进行编类的求全赋集。  相似文献   

3.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大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此乃吴人、吴地、吴国以及吴文化之名号的由来,笔者深觉此说与客观史况不甚合符,且其蕴含的内涵颇有可说者,现提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一、诸家之释“吴”关于“吴”字,历来释家甚多。《说文》曰:“吴,郡也”,又“姓也”、“大言也”;《汉书·地理志》曰;“吴,会稽郡、吴县”;《释名》曰:“吴,虞也”;《集韵》、《韵会》、《正韵》曰:“吴,音吾,国名”;《方言》曰:“吴,大  相似文献   

4.
古代类书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书是辑录古典文献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寻检和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它是一定时代、一定范围的知识总汇,相当于今日的百种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在介绍世界百科全书历史时,列举了我国古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20余种古代类书.英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百科全书是储今图书集成》.”足见类书是多么有用的一种工具书.类书源流和发展我国古代类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按朝代先后顺序简述之.三国来王应因《玉海》卷五日:“类事之书始于《皇览》.”可见,《是览》是我国类书之鼻…  相似文献   

5.
依据“书钞体”将《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纂之属》分成两类:以被摘抄的原书为单位组织材料的书钞体和划分类目安排所摘抄材料的书钞体,在论述《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纂之属》与《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的牵涉混淆处后,将第二类杂纂类书籍与类书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为:与多由政府主持编写、规模大、体例严谨的类书相比,杂纂类书籍规模较小、体例编排较为随意。  相似文献   

6.
今人张涤华《类书流别·存佚篇》著录了《彭氏类编杂说》一书①,庄芳荣《中国类书总目初稿·书名著者索引篇》因之②。《彭氏类编杂说》六卷,明彭好古辑。此书最先著录在《千顷堂书目》子部类书类,“彭好古《彭氏类编杂说》,六卷”③。《明史·艺文志》本于此④。然而有清一代重要的目录书,如……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八佾第三》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文中“绘事后素”一语,自古以来就被一些学者阐释为孔子的绘画美学观点。对其所包含的意义有各种注释,理解上有很大的差异。诸如: 汉末郑玄注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诸子集成·论语正义》第49页)古代学者,多从其说。  相似文献   

8.
(1)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订的,文献典籍多么丰富多采呀!我是主张追随周朝的。” (2) 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译文: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来执政,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3)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 译文: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能见效,三年就会做出显著的成绩来。” (4)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乐舞用舜时的《韶》。”  相似文献   

9.
“四部”之称,创始于魏晋人苟勗的《中经簿》,把书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类)。至东晋人李充的《四部书目》,则定甲、乙、丙、丁四部的标目为经、史、子、集。此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便成为书籍分类法(四分法)的惯称和中国古籍的通称,相沿至今。《四部丛刊》(商务书馆版)和《四部备要》(中华书局版)均是以“四部”命名、辑印的中国古籍的大型丛书。 “四库”之称,初见于《旧唐书·经籍志》,记唐玄宗时将经、史、子、集四部之书籍分“四库”(经库、史库、子库、集库)聚藏于两都(长安、洛阳)。“四库”实指宫廷收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孔子是否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没有《周易》?这是迄今为止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问题。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周易》的人,主要依据是: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得,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3)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第(1)条材料,说明孔子学过《周易》,第(2)(3)两条材料,说明《论语》引用了《周易》的话,由此得出孔子与《易》有关,孔子以前有《周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事类赋》的出现 ,标志着宋初文坛重学风气的形成。《事类赋》对汉晋赋艺的借鉴 ,反映了宋初赋坛接绪汉晋传统的倾向 ,这是宋人在文学上另辟蹊径的一种表现。《事类赋》表现出强烈的文学创作意识 ,非一般类书可比拟 ,其慧眼独具的学术见识也为普通类书不及。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八佾》篇记载了大家都熟知的孔子与他的弟子子夏的一段对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历来对这段话的意解很多: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又引孔安国曰:“孔子曰‘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的5处关于樊须(字子迟,也称樊迟)的记载,内容如下:第1则,《雍也》第22章:攀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第2则,《颜渊》第21章:攀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  相似文献   

14.
传(读zhu6n)作为出入关门之用,已见于《周礼》,如《掌节》曰:“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郑玄注:“节为信耳,传说所赍操及所适。”贾公彦疏:“或有节无传,或有传无节,或节传俱无,则不得通达于天下者也。”可见此时的传还不是作为信物使用的(节才是信物),而是一种附属的说明文书,即说明所携的物资和所适的处所等情况,故《周礼·司关》“以节传出之”郑玄注“传,如今移过所文书。”后来传逐渐演变成为出入门关的凭证了,如《韩非子·说林上》:“鸱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鸥夷子皮负传而从。”陈奇猷集释引门无子曰:“传,信也。以缯帛为之,出入关合信。”  相似文献   

15.
释"丘颐"     
《周易》“颐”卦二爻爻辞为:“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李鼎祚《周易集解》引王肃曰:“养下曰颠。拂,违也。经,常也。丘,小山,谓六五也。二宜应五,反下养初,岂非颠颐违常于五也。故曰‘拂经于丘’矣。”王肃断在“丘”字后,误,不过释“拂”为“违”、“经”为“常”,义则得之  相似文献   

16.
儒学之士、文艺之士和方位之士,构成了唐代文化知识阶层的三大类别.旧新《唐书》里各有《儒学传》、《文苑(艺)传》和《方伎(技)传》,分别地记载他们活动的事迹。明代闻人诠在重刻们日唐书》序中说:“《儒学》、《文苑》,表以著达;《方伎》、《隐逸》,兼以察微。”历来“著达”者引人瞩目,而“察微”者则往往被人忽略。其实,不细读《方伎传》,就难以总结唐代科学文化的某些历史特点。对它加以应有的重视,将有助于唐代文化史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语见《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这是孔子讲述“为仁由己”的观点的。课文引用本句及下面一些生涩难懂的古文句,都是为了暴露封建教育的腐朽,一点也不能引起天真孩子们的兴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语见清代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身体》:“可嘉者小心翼翼,可鄙者大言不惭。腰细曰柳腰,身小曰鸡肋(lèi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讥人不决曰鼠首偾(fèn奋)  相似文献   

18.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范爱农》,记述作者和范爱农的交往云:“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句中的“愚不可及”,课本无注。有些练习设计的书,也只涉及“及”(“及”,比得上,赶得上)。“愚不可及”语出《论语·公冶长》: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姓宁,名俞,春秋时候卫国的大夫。“武”,是他死后的谥号(“刚强直理曰武”)。据《左传·文公四年》载:“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  相似文献   

20.
唐代第一个储君李建成历来受尽唾骂。《旧唐书》称“建成、先吉,实为二凶”,“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旧唐书》卷64《赞曰·史臣曰》);司马光将他斥为“庸劣”(《资治通鉴》卷191)。范文澜同志说:“李建成爱好酒色畋猎,亲近赌徒恶霸,……是个纨裤无赖子。”(《中国通史》第3册,115页)更有说李建成是“荒淫无耻,残害民命”(董克昌《论房杜》,《北方论丛》1982年第6期)的。古今学者都异口同声完全否定李建成,而史实并非如此,建成确有冤枉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