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精神之源,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不是单一民族、单一地域的文化,而是在多民族、多地域交往与融合中形成的共有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也不是单一民族的精神,而是在民族融合中共同体现的精神。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与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居于主导地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历史渊源、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都不同程度地积淀在民族文化当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民俗性、凝聚性、独特性、交互性、变迁性的特点。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地区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泉,它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与价值,关系到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回族是一个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根,又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兼容儒家文化的极具特色的民族。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结晶,既属于中华的又是伊斯兰的。回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其传承过程中与之伴生的各种问题也相应出现,产生了回族文化游离现象。从游离到复归,更好地促进回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互补性、借鉴性等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对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文化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进共生”关系。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华文化记载了中国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族体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以及发展历史。中国各民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各民族及其先民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中国各民族共同铸就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中国各民族必须牢固树立“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历史观,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起源与拓展,促进了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延伸与深入,加快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巩固和壮大;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升华,提升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速度。探析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文化,不仅有利于探索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详细记载,而且有利于增进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支撑。  相似文献   

5.
辽宁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文化存在形态,它具有浓重的关东文化的精神渊源,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属于中华文化区域中的亚文化类型。地域文化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地域自身文化精神特征的显现。在辽宁人的性格和文化观念中,形成了一种延续至今的“关东文化意识”。这个地域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系统。独特的历史背景,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现象,多民族混居的社会生存形态,历史上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冲突,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多元要素,构成了辽宁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由于地域文化的积淀影响,在辽宁人的性格中,坚韧乐观、豁达豪爽、开放宽容的阳刚品格,是性格中的优点;而易满足,少激情,容易小富即安和知足常乐的阴性气质,则是性格的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泛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上海世博会中的的非线性建筑设计的开放性、多样性、多元融合的特征进行了哲学分析。指出,非线性设计体现了全球化的绿色文化和民族性的地域文化;表达出其他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交融,从而为基于泛文化理念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地域民族文化是特定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体现了区域的自然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而区域经济状况又影响地域民族文化的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时代主流,文化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结合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经济滞后的现实,分析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载体,在人类与森林长期相互依存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森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有机组成部分。森林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由于所处地域、民族、城乡和国度差异,其衍生的文化形态也各不相同,对不同地域、民族、城乡、国度和自身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将为人们认识色彩斑斓和经久不衰的森林文化提供另一参照系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场由经济、科技力量悬殊而导致的文化上的认同危机。通过解析文化的构成可以发现,从文化层面适时倡导中华文化价值观重构,以具有历史血脉与当下联系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提升中国在中华文明文化辐射区域内的文化软实力,是化解危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中华文化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心理特征与行为价值规范特征的稳定持久的价值观念。它深入中国人民的内心,指引着中国人的价值行为选择。遵循共性原则、主体原则及前瞻性原则,以对自然、对人、对社会、对事、对精神的态度可初步构建起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稳定内核,并从文化维、民族维、地域维三个维度构成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开放、生生不息。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福建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支,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呈现出多姿的地域特色。福建文化在不断建构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突出的三大贡献。一、以南岛语族为代表的海洋文化长期以来,不少人将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作为对中华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试论网络时代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中国文化面临着纷繁芜杂的网络文化的挑战 :首先 ,在网络文化传播上 ,西方凭借其信息高科技优势推行文化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构成对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威胁。其次 ,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 ,第三 ,面对网民低龄化的特征和趋势 ,加强青年网民的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势在必行。第四 ,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在这一的背景下的网络必然打上“转型期烙印”。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 ,欲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就应在网络中根植中国文化及其精神 ,建设富于综合创新的本土化的网络文化。中国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根植是可能的。其理论的可能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的内在的深蕴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其现实的可能性来源于网络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及网络的传播特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对网民的文化传统的教育 ;二要探讨中国文化在网络中根植的形式 ;三是参照中国文化精神建立网络伦理规范 ;四是加强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 ,坚持交流中的“拿来主义”;五要加快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技术研究 ,建设并维护本土化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3.
先进文化必须以民族性为根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宗旨的、以引导社会全面进步为方向的、以融合一切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内容的文化总和。中华民族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必须重视“民族性”,在不妄自菲薄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强调本民族文化尊严,进一步学习一切先进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融合。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保持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海外侨胞。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须做到古为今用,还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洋为中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挖掘内涵,突出传统节日文化特色;与时俱进,创新传统节日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阶段性本质造就该阶段文化的支撑力,文化支撑力不是凝固不变的,在向现代化的转型中,现代化的过程是一种对整个文化进行重新调整和整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中国文化的主干,文化建设要不断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中华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建设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6.
民族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蕴涵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具有原发性、传递性和地域性等艺术特征。以"二鬼摔跤"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秉承民族艺术本源的同时,亦不断汲取着时代文化的元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秩序发挥着特有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不仅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全球化时代文化的趋同蕴含着巨大的活力,但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本土性和独特性又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在世界多元化的交融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并通过不断选择和吸纳,组成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以促进中国社会和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江苏省颁布了第一个省级的区域法治建设文件。自此,全国开始兴起区域法治建设。从法治的字面意义出发,到我国区域法治文化建设成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目前的区域法治文化建设还存在种种瑕疵,但其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作为区域法治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时代和网络时代,网络文化日益成为构建国家和区域软实力的重要元素,需要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来促进其发展。大数据下的网络文化传播是一种从宏观与中观的层面对社会某一方面的趋势、动态和结构性的把握,它打开了网络文化传播的新境界,成为网络文化传播的“利器”。在看到红利的同时,大数据也带来了一些有关隐私权、版权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快数据开放共享,推进数据技术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大数据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国学的今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什么是国学、怎样看待当前的"国学热"、对"国学"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以及弘扬国学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在当今时代是需要展开深入讨论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国魂"的载体。当前国学的兴起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也存在虚浮的弊病。而我们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国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于加强当代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具有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