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甘肃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本文着重分析了甘肃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认识与定位、统筹与开发、管理与保护、投资与建设、创新与品牌、教育与宣传等方面对如何发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尤其是对甘肃生态旅游产品的创新方面提出了如何将文化进行"内化"和"外化"。  相似文献   

2.
国家公园建设的目的是探索一条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之路。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之一,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极其丰富。在分析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森林文化及对生态旅游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上,指出要突出森林文化的主体地位,把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融入到当地的森林文化特色之中。通过开发森林游憩区,举办森林文化节、高山花卉摄影展、绿色食品博览会、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果展、绿色夏令营、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基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在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构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3.
试论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绍兴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要义是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和文化旅游产品的生态化保护。文章以绍兴为例研究了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业的战略选择;并分析了绍兴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当前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是新发展阶段研究的一个新生问题,也是新战略提出研究的新方向、新需求催生研究的新领域、新技术带来研究的新需求、新方法创新研究的新路径。目前制约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现实困境是产品单一同质性高,融合内涵较薄弱;要素投入仍旧不足;区域部门间合作壁垒,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等问题。据此提出创新发展新路径,即:疫情常态化下,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创新重构路径、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治理效能路径、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推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创新路径以及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深度融合的创新品牌路径,以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内生态旅游的异化与纠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异化是生态旅游的理论、理念、行为(管理行为、经营行为、消费行为等)、后果等对生态旅游本质要求的背离.生态文化解说功能和修学功能的缺失、伪文化的泛滥、游客环境教育不力、人工设施修建对环境和景观造成实质性破坏是其国内生态旅游异化的主要表现.异化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羁绊、生态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人员、经营人员生态知识匮乏以及旅游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润追逐的诱惑等.要纠正生态旅游中的异化现象或实现生态旅游的"归化"必须依靠行政法规的强制手段来规范生态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的相关行为、正确处理好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关系、加强生态旅游开发的人力资源建设、务实生态旅游的人文基础等.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保护是各地在城镇化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方面。依托于黑龙江省四个少数民族的特点,可知传统文化保护中存在问题,如真正目的和正当性基础在淡化、传统文化赖以存在与传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被破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尤其是后继无人令人担忧等。公权力主导的传统文化保护要重在保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基础;民俗生态旅游要注重整体传承;要激发传统部族的主体积极性。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还需构建多元权利形态,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框架下保护传统文化表达。公法与私法相结合的有效路径能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善行旅游是一种新的、值得推广的消费文明,旨在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为的有机融合,主要包括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善行"和旅游资源与活动的"善行"两个方面,对推动森林生态旅游的实践进程大有裨益。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发现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发展过程中存在旅游文化内涵缺乏、交通不便、科普功能较弱、环保意识欠缺、资源与环境压力较大等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从善行理念的塑造与善行理念的践行两个层面,认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应从文化环境的塑造、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善行实践等方面进行策略选择。研究证明,善行旅游是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一种良好实践。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生态旅游便风靡全球,我国也兴起了生态旅游的热潮。但是,生态旅游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旅游名不副实、地方经济文化受到影响、利益矛盾涌现、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被不当利用等。要改变这些现象,只有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理顺管理体制,如实宣传生态旅游,调整收益分配格局,保护当地居民的合法利益,才能促进生态旅游的持续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大鹏所城的建筑文化价值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鹏所城作为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地区海防卫所城池的典型代表,选址随形就势,将儒家强调的礼制建筑巧妙地安排在城池建设之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城池规划思想、古建筑文化和传统城市营建制度,表现出建筑与文化、政治、军事之间有机融合的特征.所城的海防军事防御作用虽不复存在,但是所城及其建筑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的文化资源则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价值.保护是维系古城个性与特征的基础,基于大鹏所城的发展脉络,古城应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保护与利用,以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为主线,通过规划整治,依托"山、海、古城"格局,开发建设具有观光、生态旅游、科普及爱国教育等多功能综合旅游区,把优秀的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之中,以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内乡村旅游包含"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理念,它与传统旅游有着本质的区别。乡村旅游的心理实质是对特定地域的向往,是对与自己的往昔存在必然关联的地域文化的一种特殊情感,乡村旅游开发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本文通过对南宁石埠"美丽南方"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现状的分析,论述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及优势劣势,并就其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以促使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香格里拉"愿景两题——从四川藏区发展何以滞后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目前可进入性最差的地区,大香格里拉腹心地带的发展已经多年滞后.克服这种滞后,以川藏铁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融汇了藏传佛教核心价值的生态旅游无疑是两大推手;而将藏传佛教正道核心价值融合于其中,则可在克服"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挖掘"的同时整合大香格里拉藏区各类资源以利于永续利用,还能在开发传统文化市场价值的同时有效保护藏族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翔实记录,建立基于Web的羌族文化交流平台,使羌族文化遗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传播。文化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既能为羌人的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丰富资源,亦将支撑起汶川地震后羌寨的"文化观光"产业。但如何以"信息化"为契机,实现羌族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政府、学校和社区间的合力,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融入羌族社区的灾后重建之中,并注重彰显羌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生态旅游的本质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在不断地扩展和丰富,从只关注旅游活动的消费主体、开发和管理主体,发展到关注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和文化等旅游活动的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文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以自然生态区域为对象,以欣赏、享受大自然和了解、学习与探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相关地域文化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旅游活动。应在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关系中定位生态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培育生态文化、注重观光与体验和倡导绿色休闲的旅游。自然性与参与性的统一、保护性与生态性的统一、波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安全性与风险性的统一是生态旅游内在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机制,以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发展生态旅游及推行参与式发展和保护,协调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关系;通过让当地群众充分参与项目过程,传承当地文化,建立有效地方性规章制度,寻找可替代能源,做好村民教育等措施,达到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性利用,提高旅游发展竞争力和保护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意义在于借由小传统的维系,确保大传统的文化认同。这种意义决定了"非遗"的法律保护应当以公法保护为主导,并在区分文化商品与文化公共品、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文化公共品的提供和文化"文法"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和对象的特定性又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应有适当限度,尊重"非遗"的文化本位性。我国"非遗"地方保护制度尚未提升至《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思想高度,在保护实践上还存在忽视民间文化小传统形成的规律性、挟制民间文化认同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文化认同的形成,应在尊重"非遗"规律性的基础上,调整公法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颖的传统文化保护手段,对民族文化景观的旅游开发具有示范效应。生态博物馆开展文化生态旅游具有必要性,生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应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并遵循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入乡随俗、重质不重量、使用付费与回报社区等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文化保护及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驱动下,民族传统节庆被视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平台以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羌族"瓦尔俄足节"为例,探讨依托传统节庆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平台时传统节庆应具备的文化特征要素及产业结合度条件.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介入文化的范畴,需要有文化自信的视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等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精神要素和内在支撑。以文化自信的视角,阐述了福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三结合"成效,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信息,分析其在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文化自信,并提出福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皖北地区重点发展的是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在战略层面被忽略。文章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等对皖北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与分类统计,结合皖北旅游发展的现状,对皖北历史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旅游规划一体化、景区景点旅游无障碍、产品联合营销、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保护等实现协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草原是新疆尤其是北疆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屏障之一,同时也是新疆少数民族最重要的聚居地和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自然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北疆草原正面临着草场退化、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等问题。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产业是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文章以新疆东天山北坡草原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为例,对发展生态旅游中的有利条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