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对历史与民间传说的演绎,在重温大一统的集体记忆的同时,体现出了较为自觉的族群身份追求.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后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与同舟共济事件的表现和新时代民族英雄人物的树立,丰富和稳固中华民族统一体.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他者话语则因立足点的不同而显得漂移不定.导演的民族身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展露了新的创作症候。一方面,建立在母语电影和少数民族生活景观化呈现基础上,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主体性得到逐步建构。与之相伴,来自主流文化体系等"他者"的审视又对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产生着深度的影响,在特定方面弱化了其主体性。另一方面,近年来少数民族电影中带有细碎叙事与反戏剧化的鲜明特点的"小情节电影"涌现,在创作风格上逐渐远离主流商业电影。从电影生产以及电影传播等产业实际需要出发,少数民族电影往往采取创作折衷策略,在叙事策略和内容上都有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影片创作中体现出更加深沉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文化主体性特征。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引领下,不同民族身份创作者对少数民族现实生存焦虑和文化焦虑给予了积极关注、深深的思考和现实主义的表达。民族现实题材电影逐渐摆脱对民族历史现实的缅怀与追忆,开始正视和回归理性民族"现实",通过对民族现实世俗生活的真实刻画,在遵照电影艺术叙事规律和法则的前提下,实现了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提升了整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党和政府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介,它们通过借鉴成功影片的意识形态策略实现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像化和民族政策的影像化,通过叙事结构的功能化展示影片人物、视角、声音的意识形态选择与对立,通过淡化女性性别身份、民族身份及文化身份的方式建构女性形象来映射新疆社会的嬗变,这些都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了新中国"十七年"电影"革命"和"解放"的总主题,对于中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合法性建构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民族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及少数民族电影等概念进行厘清与界定,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可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分别有其不同的文化想像、身份追寻、意识形态表征等文化价值取向。此外,还可以从文化多元化特质与电影文化民族异质性的全球化表达策略两个方面,探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方略,以期寻求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对策与路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出现了几部被誉为"原生态"的少数民族电影,本文通过对这些电影文本的认真解读,分析其"原生态"的创作中的叙事特征以及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真谛及叙事策略,提出了重视对故事的虚构、处理好"原生态"与"大众化"的关系等策略,希望拍摄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原生态少数民族影片,并分析少数民族题材影视的原生态叙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日渐繁荣,并逐渐形成了官方与民间、本国与海外共同构建的海外传播机制。日益丰富的海外传播实践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深刻地置身于民族性与世界性杂糅的文化维度中,造就了海外银幕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多元驳杂的文化图景。本文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历史,观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路径,并研究在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语境中,海外银幕上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本的话语构成和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8.
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发展面临着准入难、融资难、播出平台少的困难。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同时具备促进国家认同的政治功能取向和市场资本的逐利取向,但也伴随出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呈现空间受到制约的问题。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为适应政治功能要求,多通过直白的叙事强调民族团结、国家认同,力图促进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实现。而从传播的仪式观来看,促进认同的更佳方式是通过社会互动形成共识。应以更开放的文化传播政策将少数民族文化"嵌入"到各类题材电视剧中,为中华民族建构共同的文化记忆基础,为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提供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电影美学理论,从造型、叙事、题材、主题诸方面对张艺谋的名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进行了读解,分析了它的艺术得失,指出它是张艺谋的一部重要的阶段性作品,也是中国新时期电影继《黄土地》之后在影像造型方面的又一部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0.
《花腰新娘》与《寻找刘三姐》作为近几年来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代表性作品,吸引了电影界的关注。作为体现少数民族民俗景观的视觉消费文本,其鲜明的文化表征和时代特点为批判性地思考民族文化与电影媒介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具体来说:影片凭借视觉消费编码策略,使观众在视觉符号的体验中完成了对少数民族生活的想象性建构;通过各种文化记忆形式的串联,实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挖掘、发现和再生产;少数民族区域美学的尝试性建构,也强化了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归属感,为应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作为电影总体音乐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是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少数民族电影音乐除具有深化剧情内容的作用外,其深层内在结构在于对整个族群记忆与民族认同的建构。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从民族历史叙事、民族情感呈现和民族形象塑造三方面不断对族群成员的民族心理、自我认识和族群记忆进行重构,以实现个体对族群集体的归属和认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的艺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们以"凝视现实"、"抓住现实"、"描画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真实",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品格;以影像叙事艺术创造和电影表现的独特性,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以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和客观写实的表现手法,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以在民族性格刻画中去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探索,确立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艺术追求。由此也就决定了第二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互动中的身份建构——以三部蒙古族影片为考察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由本族导演创作的蒙古族影片愈发彰显出强烈的族群身份意识,既有对本族文化的深切认同,也有面对全球化冲击的无奈、苦痛与惆怅。蒙古族导演的身份意识也显示出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既来自于渗透、移植、杂糅、互补的文化互动,又受制于导演生活和经历的多元背景。个体差异的凸显,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命力所在。蒙古族内部的多元影像叙事,正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趋向成熟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媒介民族主义话语经历了酝酿、发展和成熟阶段.媒介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是在二元化的叙事框架中展开的:一是时间的二元叙事,即介于民族“自我”与“往昔自我”之间的叙事;另一是空间的二元叙事,即介于民族“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叙事.正是通过对这两种框架的策略性运用,媒介完成了对民族以及民族国家的时空想象的描画,实现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符号化建构.  相似文献   

15.
讨论电影的叙事本身是一个随着语境和层次浮动的问题域。针对中国电影目前的叙事和诗学问题,可从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两个方向来分门别类地谈论和分析。这两个问题具有不同的问题指向性和解决办法以及各自的等级性。在电影的商业性层面上,须解决电影中的文化和接受问题,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接受美学意识;需要精心提升电影叙事技术和叙事谋略。在电影的艺术性层面上,则要对电影诗学进行建构,并形成中国电影情节信码模式,坚守伦理底线。这样建立一种思考问题域和解决方式之网络,意在为"从何种层次上谈论中国电影的叙事是合法的"这个问题澄清话语关系,做到研讨中国电影叙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颇为“边缘另类”但又无法忽视的独特存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效地发挥了教化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营造、民族政策的宣传普及、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想象性建构;另一方面,“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绚丽的视听风格、多样杂糅的类型融合、直白热烈的情感表达为新中国电影原本单调的主流版图增添了诸多艳丽的色调。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家国观念的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化的隐性承续及开拓也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谋与和谐。相较于汉族主流电影类型性的不够丰富多元,类型性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有难能可贵的继承和发展,因而也成为我们今天很有价值的电影艺术与文化的遗产。  相似文献   

17.
电影应该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去表现电影家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发现,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从早先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及其所形成的戏剧式电影形态,到1970年代末以来,大陆影坛的纪实美学、影像本体美学、新写实美学,和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等电影创新潮流汹涌,正是不同代际导演从不同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的执著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审美的发展和深入。在实践中,他们以艰辛的艺术创造建构了中国电影的两大传统:"人学内涵的现代电影"和"世界视野的民族电影"。前者强调电影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联系,以其社会人生呈现的"现实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后者在民族性格刻画中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独特创造,又使中国电影成为富于民族审美特质的现代电影。百年中国电影这些探索,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电影题材、叙事策略、跨媒介改编、宣传发行等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转变。基于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了新世纪华语青春电影从饱受诟病到未来可期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多年电影教育与产业革新的成果显现,是粉丝经济与女性经济助力年轻人消费群体的成长,是年轻影人的成长与责任担当,是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整合与收编。  相似文献   

19.
在电影史中,存在着不再作为叙事背景且从叙事中独立出来的景观,呈现出自身的自治性、主体性和现代性。“荒野”景观概念通常被划入野性大自然范畴。荒野景观是近年中外现实题材电影中的一个共同点,呈现社会的征候群,以不同表征来锚定人的生存困境。现实题材电影中的荒野景观主要有三类,一是从叙事中独立出来成为自治的荒野景观,一是直接从社会空间中建构社会荒野,一是微叙事以宏大叙事中的荒野为参照,重新建构当下现实题材中的荒野景观。三类荒野的建构都呈现出空间的荒野表征并非外在于象征秩序,而是与象征秩序紧密相连,同时昭示着未来所建构的现实世界中的荒野不再是原初外在于象征秩序中的荒野,而是象征秩序本身。  相似文献   

20.
王家卫是一位国际知名导演,他的电影以新颖的视听美感、碎片化的叙事以及对边缘化人物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全球电影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梳理王家卫电影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艾柯开放性作品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留白”,从电影叙事、场景设置和剪辑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王家卫电影的开放性,探讨王家卫电影独特的美学及哲学思想,建立创作者、电影、观众三者之间的跨文化、多维度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