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回到列宁>一书中,作者运用新近提出的文本解读方法--"思想构境论",对列宁"哲学笔记"中大量的"拟文本"进行了构境式的解读,从而拟现出列宁在研究黑格尔哲学过程中发生的多次重大思想转变和"逻辑异轨".作为一种新的文本研究方式,"思想构境论"何以实现对传统研究方法与结论的突破是本文的关注焦点.本文拟从作为思想研究对象的文本缘何退隐与凸显这一视角出发,来窥探"思想构境论"这一理论生产方式的特质.进而指出,该方法在强调解读构架的科学性的同时,更突显了解读构架与文本对象的辩证关系,从而告别了以还原或逼近客观性为旨归的旧式文本阅读观,走向了承认主观性与相对客观性的"创造性的生产"情境.  相似文献   

2.
"拟文本"意指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文本或摘录式资料上的多种读书批注。它所承载的信息往往是随意与散乱的,缺乏固有的逻辑构架。因此,对拟文本的解读必然要求读者确立对于文本的主导地位,并不可避免地在解读过程中体现出理论生产的主体性,这恰恰为"思想构境论"提供了理论印证。"思想构境论"创立的目的就是要告别以还原或者逼近客观性为宗旨的传统文本解读方法,坦然承认任何解读都只是读者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过程。"拟文本"自身固有的特质与"思想构境论"主观要求之间的契合,凸显了文本对象与解读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中首倡并灵活运用的新文本解读方法。该方法突显了解读者对于文本对象的主导性地位,且并不避讳思想解读过程中的主观性,因而更加重视的是思想史解读过程中所能达及的相对客观性。作者对列宁阅读批注细节的细心捕捉和精到分析,在揭示出列宁哲学研究中强烈的现实旨趣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其思想构境论无处不在的现实逻辑射线。但在本书中,作者的这一从现实实践出发的立场并没能贯彻到底,尤其在下篇当中,作者的研究和显性表述似乎对于理论逻辑的内在变迁表示出更为明显的偏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构境论的现实逻辑射线,这种隐性的内在逻辑偏向构成了思想构境论的逻辑裂隙。  相似文献   

4.
前苏东学界意识形态构架下的"哲学笔记"研究中的逻辑缺环,将列宁前后期的思想绝对同质化,非历史地呈现列宁在"伯尔尼笔记"研读黑格尔辩证法的伪构境过程。张一兵凭借其构境论新方法清晰地呈现列宁哲学思想生成的非同质性,把列宁的哲学思想史界划为三个阶段,并指认"伯尔尼笔记"中列宁的两次重大思想飞跃,研判列宁经历了从他性理论镜像转入自主性阅读空间,彻底解构前苏东教条主义意识形态关于列宁哲学研究的假性构境场域。张一兵新文本解读方法——构境论,发挥了对列宁哲学思想发展史过程异质性的拟构境,为学界研究列宁哲学思想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列宁的理论著作中并不存在独立的《哲学笔记》一书,原先被认定《哲学笔记》不过是列宁在二十年间学习和研究哲学的摘录、札记、心得及阅读批注的文献汇集,其中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理论性质级差。在这一文献汇集中,长期被忽略的内容是列宁所留下的多种读书批注,而这些批注,只是在文本构境的意义上才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通过文本构境法对列宁的这一似文本进行新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苏联学者关于列宁哲学思想的"计划构想论"的先验框架,探悉到列宁在接近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深刻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6.
张一兵教授新著《回到列宁》分析了"伯尔尼笔记"里列宁思想模式从"他性镜像"向"自主性思想构境"转换的逻辑进程,其中经历两次重大"思想逻辑异轨",最终获得"客观的、现实的实践辩证法"崭新理论视界。作者还分析确认了"伯尔尼笔记"初始理论视界,将非同质性文本解读方法微观化到单一文本,进而拟现出一个动态的思想逻辑轨迹,并以实践辩证法重新标定列宁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位置。虽然在文献考证性、个别解读以及哲学范畴与现实革命行动联系的中介环节仍然存在有待商榷和补充之处,然而这种以"思想构境论"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原创性解读探索,已经为"伯尔尼笔记"研究开辟出崭新的思索辩论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此种研究,需要从传统的理解模式变为在新的方法论视野下的研究。张一兵教授的《回到列宁》一书,以"思想构境论"为方法论支撑,通过对列宁思想发展的重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解读案例。今天我们只有破除传统理解模式的制约,才能真实地再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发生史。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的日子,也是深入学习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最有意义的时候.在<共产党宣言>7篇"序言"中有两篇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进行了论证.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正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上的实现.<共产党宣言>有两个幽灵,一个在欧洲游荡.一个游荡在东方后进的民族和国家中.由于我国学界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研究不够,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30年中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发生了两次碰撞.这表现为两次理论的讨论.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实践与我国哲学教科书"二分板块结构"理解上的困惑;另一次是近期特色社会主义是走跨越发展的道路,还是走和平长入道路的讨论.这两次理论碰撞,应当说是引起对唯物史观"当代解读"的重要原因.解读需要文本研究.因此,文本研究的方法就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共产党宣言>既具有跨越发展的意义,也具有文本解读的意义.本文着重论述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及其纵合文本解读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伊格尔顿通过详尽分析文本、意识形态和历史的关系阐述了"文本是意识形态的某种生产"的观点,并且认为,一种文本科学的知识必须建立在一种意识形态形构科学的基础上,而科学批评旨在探究作为文学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机制;在此过程中伊格尔顿对西马系谱思想家的相关思想作出了某种批判与取舍.  相似文献   

10.
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围绕"思想构境论"展开的争论从微观方面看是围绕文本解释的方法进行的哲学争论,而从宏观上看",思想构境论"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分析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可以看出思想构境论中混合着存在论的、拉康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等复杂的哲学成分。从本质上看,它放弃了文本解释中主观—客观辩证法的客观维度,而抽象地发展了在文本解读辩证关系中的主体的维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但是,思想构境论也是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的理论契机,学界亟待破除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过度依赖,要积极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来把握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1976年写下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鲍德里亚的思想中似乎发生了一种更大的转折.以我的看法,相对于自从<物体系>、<消费社会>的他性理论空间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自主性思想构境的转变,这是他理论逻辑构境中第二次重要的转换,也是在这种整体思考空间的改变中,鲍德里亚最终确立自己的原创性思想构境的过程.此时,鲍德里亚用来图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关键性概念--拟像-拟真出场了,并且,一个作为缺失本体的基础性范畴--真实也开始成为他逻辑批判张力的支点.  相似文献   

12.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是一部从文本解释学视角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力作。首先,作者溯源求本:十分认真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精心解读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同时在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中,洞观底蕴———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思想与方法论上的异质性和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构架;其次,甄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理路与文本“症候”,建构全新深度解读研究范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理论逻辑、言说者的语境、理论旨趣和面对的“问题式”;再者,超越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典文本具有“在手状态”的现成性,进而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蕴涵的多重思维向度及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3.
互文观念是西方20世纪出现的一种文学文本释义理念,它十分关注文本解读过程中,当前文本与先前文本、历史文本及历史文化记忆的多重关联,在比较中凸显当前文学文本的文化蕴意。中国古代也有"互文"思想,但主要是一种文学创作修辞技巧和文本释义句法理论。囊括中西学术思想的新型互文理论对于阐释文学经典文本的语言美和多重文化意蕴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媒介文本理论是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的核心元素之一。菲斯克一方面借鉴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将媒介文本视为一个意义开放的空间;另一方面借用了艾柯的"开放式/封闭式"文本观和罗兰.巴特的"作者式/读者式"文本理论,进一步将媒介文本界定为一种"大众的生产者式文本"。菲斯克强调媒介文本的多义性、开放性、互文性以及媒介受众在媒介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他对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和"生产者文本"备加推崇,视其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和电视媒介文本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于现代性文本学而言,文本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和开放性,但仍然处于一种既定的现成状态。文本背后始终假定原初意义的确定存在,思想的生产机制仍旧局限在非生产性的封闭结构中,以再现对某种原初性目的论的符合。在后现代性文本学的视域中,文本的既成性与意义的原初性,经由复合性和生产性的发生逻辑,被动态化为一种能指意指的生产过程。思想构境论充分结合了主体的生产性反思与特定历史情境的多元编织。它在去中心的、开放的思想生产过程中,颠覆和超越了真理原像的恒久秩序,并把思想的生成当作主体当下所建构的对文本"原初语境"的拟现,从而指向一种后文本学的主体反思。  相似文献   

16.
王南湜认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学术史意识是不可或缺、内在相关、互相支持的三个方面。但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这三者的统一与均衡却往往被打破,从而造成了种种片面性趋向。中国"马学"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面对上述三种偏向,对自身有一种新的定位或新的自我理解,从而在三者之间达成一种统一或取得一种平衡。而适当的问题意识作为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学术史意识的统一,是"马学"具有生命力的根基,应当成为当今一切真正有志于"马学"者的自我定位或自我理解。吴晓明认为,经由黑格尔对主观意识的批判、特别是经由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理解和把握社会的现实才可能成为一项真正的思想任务。在现代性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无论是抽象的经验主义还是无批判的实证主义,都只是以其从属于主观意识的外部反思来遮蔽这一现实。因此,回到社会现实本身将不能不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学说,也只有在这一任务的不断开展中方才能够持之不坠。回到社会现实本身,应当成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它的路径、方法和问题——所围绕旋转的枢轴。孙正聿认为,哲学是以时代性内容、民族性形式和个体性风格求索人类性问题,是以"表征"的方式构成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据此,哲学的工作方式或进路应是:时代精神主题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聚焦点;现实存在间距化标识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性;流行观念陌生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基本理念概念化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力量之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以这种工作方式推进。张一兵提出了自己"后文本学"的新的方法论思考,认为传统文本的解读分为符号文本层解释、互动性的意义场理解、生产性的思想构境这三个不同的阶段;而生产性思想构境论——即阅读不是为了还原,而是创造性的生产——将是"后文本学"方法论的真正本质,是一种文本生产中的革命;文本学的真正基础是"关系本体论",生产性的思想构境包括了对象文本理路、我性诠释理路和互文性文本参照理路的共在这些不同的构境层。  相似文献   

17.
诠释学是一门关于"文本理解"、"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的学问。读者通过文本理解而达到自我理解,使自身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在此意义上,自我理解就是诠释学的教化功能、亦即其实践性的体现。文本理解乃是自我塑造的起点,只有尽可能"正确"理解文本,自我塑造才得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诠释学的探索本身是一项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任务,这一点凸显了诠释学的实践品格。就理解方法论而言,西方诠释学已经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体系,但这还远远不够。今日的诠释学研究不仅是出于我们自己的传统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同时也包含了对各种异质文化思想资源的消化与接受,从中提炼出我们现代的"德"的共同理念;积极借鉴西方诠释学关于理解方法论的丰富思想资源来反思与梳理我们的诠释经验,以建构中国诠释学。  相似文献   

18.
构境论为中国哲学研究界近来新显现出来的一种原创性思想。历史是人类社会存在及其存在方式的结构性延伸,人类社会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性的生活构境进程。一定的社会历史物质生产构序结构生成着人们建构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一定重构方式,而任何一种历史认识都是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借助于历史记载和古物所进行的重新历史构境的主观显现。所以,思想构境论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植根于历史构境,也可以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那里找到自己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由于未能明确确立研究对象,在方法论上陷入困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对前苏联研究的这一方法论不足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断努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通过文本解读成功实现了研究方法论的转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文本解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有许多具体的理论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这是本刊苏明编辑对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进行的学术访谈。张教授认为,在马克思哲学的文本学研究中,不仅要对关键概念的德文原文作出准确的理解,而且还应当运用文献计量学的词频统计方法,来对马克思哲学中相关概念的运用过程进行认真的解读。在对列宁哲学的研究中,要充分注意将隐含在深层历史解读的文本学方法之中的主体视角上的自反思和自批判维度清晰地揭示出来。在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中,要注意把海德格尔自己的本真思想与专为不同构境层面上的他性观看所制作的"学术逻辑建构"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